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裏運河文化長廊景區

時間:2021-06-28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佚名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城市性格,傍依洪澤湖,又有淮河、黃河、京杭大運河等九河穿境的淮安,是一座以水為魂的城市,有水的品格,廣闊博大、包容開放。在流經市內的諸多水系之中,哺育著淮安人民,給古城帶來一城繁華的莫過於京杭大運河了。西元1415年,明永樂十三年,時任朝廷督運總兵官陳瑄沿北宋沙河故道開鑿了一條運河線上不平常的河道,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清江浦。清江浦的開埠,對於運河全線漕運的暢通、明清時期江蘇淮安在全國中心城市地位的奠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由此成就了淮安“運河之都”的稱號。

近年來,淮安市委、市政府策應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和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積極發展以運河文化、地方文化為特色的主題旅遊,紮實建設、打造裏運河文化長廊景區,並使之成為運河文化帶淮安段建設的樣板區、示範區。

裏運河文化長廊景區總佔地面積12.44萬平方米,年遊客量達400萬人次,下轄清江浦記憶館、淮安戲曲博物館、淮安名人館、清江浦樓、陳(瑄)潘(季馴)二公祠(兼大運河名人館)、吳(棠)公祠、鬥姥宮、名人故居等。集中展現了淮安作為“運河之都、偉人故里、文化名城、戲曲之鄉”的深厚文化底蘊。



資源稟賦豐滿

裏運河文化長廊景區集淮安地方文化特色和古運河水景于一體,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處,是具有濃厚運河文化特徵、濃烈地方文化氣息、濃郁生態園林特色的博物館群。“南船北馬,舍舟登陸”石碑昭示著昔日的繁榮,文廟、花街、慈雲寺、福音堂、古清真寺讓這裡成為各種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集聚地,清江正越閘、禦碼頭等運河文化遺存給運河之都淮安平添了一份莊重和傳奇,清江大閘更是成為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點之一。中洲島是明代建清江閘和越閘時形成的河心半島,島上的系列文化展館彰顯了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淮安的無窮魅力。

文化底蘊厚重

裏運河文化長廊景區系列展館豐富和支撐了景區內涵。




清江浦記憶館,位於景區中洲島上,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以展示明清以來600年清江浦城市發展為脈絡,以復現城市記憶為主線,通過情景再現式及影視語言的表現手法,探尋淮安城市發展的根源,通過“城—街—宅”三個板塊,上演一齣定格的城市大戲,讓遊客感受昔日“南船北馬,九省通衢”、“漕運要衝”清江浦的繁華,進一步彰顯淮安作為“運河之都”的深厚文化底蘊。

淮安戲曲博物館展陳面積約2700平方米,整個展覽分為序廳、古代戲曲廳、戲曲知識廳、京劇廳、淮海劇廳、淮劇廳幾個部分,運用幻影成像、人物蠟像、場景模型、園林場景、夢幻編鐘、舞臺再現,以及多維全息數位互動遊戲等複合展示形式,全面反映了淮安戲曲發展的歷史和成就,集中展示了淮安戲曲名家:京劇“通天教主”王瑤卿、麒派藝術大師周信芳、荀派表演藝術家宋長榮,淮海戲表演藝術家谷廣發,淮劇表演藝術家筱文艷等藝術名家的風采,並呈現了儺戲、十番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場景,彰顯出淮安文化名城、戲曲之鄉的特點。戲曲館內設有古戲臺,打造的“相約古戲臺”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取得較好地社會效益。

運匯淮交感地靈,韆鞦人傑燦群星。已在淮安大地上流淌了近2500個春秋的大運河與古“四瀆”之一的淮河,她們甘甜豐美的乳汁,不僅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智慧的淮安人,而且哺育了一座又一座歷史豐碑式的將相之才、文學巨匠及各類英傑。從千古名將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到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以及新中國的開國總理周恩來,形成了一條密集悠長的人才鏈。走進淮安名人館,就猶如走進一條群星燦爛的歷史長河。

清江浦樓,位於清江浦景區中洲島上,高23米,為明三暗五樓閣式倣古建築,飛檐翹角,巍峨壯觀,是登高遠眺、觀賞裏運河風光的絕佳地點,也是清江浦地名的標誌。清江浦樓內展陳有清江浦樓記、乾隆南巡錯題“清江浦”的場景及“名人咏淮安”互動題詩墻。



陳潘二公祠,東臨吳公祠,西接觀音庵,北靠裏運河,南眺楚秀園。該祠于明正統年間(1436-1449)敕建,初祀永樂年間首任漕運總兵官、平江伯陳瑄,俗稱陳公祠。清乾隆年間(1736-1795),于陳公祠加祀明總理河漕、水利名家潘季馴,遂更名為陳潘二公祠。陳潘二公祠佔地2096平方米,建築面積1019平方米,以傳統紀念祠堂形式,通過展板、模型、塑像、多媒體演示等形式,全面展示陳瑄、潘季馴二公的生平與治水功績。在大堂前門兩側綠地上豎立了兩方皇帝嘉獎陳瑄的古碑刻;還在回廊內通過瓷盤肖像這一獨特方式,集中展示54位大運河歷史名人的風采神韻。

吳公祠,係光緒三年(1877年)為紀念漕運總督吳棠而奉旨所建。吳棠在淮自清河知縣起至漕運總督歷10餘年,治水賑災、抗捻築城、保境安民、修建文廟大成殿、創辦崇實書院、屯田養兵,政聲卓著,成為晚清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清江浦鬥姥宮,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清乾隆三年(1738年)、十五年(1750年)分別續建。道教神祇鬥姥,又稱鬥姥元君、鬥姥天尊,係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及北斗七星之母,是充滿母愛、消災解厄、保命延生之神。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斗姥神誕之日,道教信眾多於此舉行延生或祈嗣道場,祈求健康長壽,子孫平安。




栗大王廟是清道光年間為祭祀治理黃河專家栗毓美而奉旨所建。栗毓美,清代山西渾源縣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東河道總督,主持豫魯兩省河務,“拋磚築壩法”發明人,督河五年,黃河無大水患。栗毓美,為官四十年,一生勤奮,廉潔奉公,是清代中期一位有作為的官員。死後,被拜為“河神”。

品牌影響彰顯

近年來,裏運河文化長廊景區樹立“開放辦館、為民服務”的理念,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百姓生活,服務運河文化傳承”為己任,著力抓好參觀接待、文化活動、建設維護、對外宣傳、理論研究工作。擴體量、提品質、重服務、惠民生,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靚麗的景區環境,吸引大量的海內外遊客來景區遊覽觀光。“觀運河風光,看淮安風情,品淮揚美食,賞淮安文化”已成為景區響亮的遊覽品牌。近年來,景區先後獲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江蘇中華文化海外交流基地、淮安市優秀文明風景區等榮譽稱號。

如今的裏運河文化長廊景區不僅成為了展示運河文化的陣地、呈現地方文化的窗口,也成為了遊客嚮往的休閒地、賞景區、品文處。



(責任編輯:曹洋)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