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同尋常的數字突破——2020年中國GDP首超100萬億元;一次來之不易的增速“轉正”——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人類史上極不平凡的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中國交出了一份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非凡答卷。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就推進高品質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不懈推動高品質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産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哪些關鍵地、關鍵産業是高品質發展的“新明星”?發展情況怎麼樣?全國兩會前夕,新華社記者前往探訪。
創新,瞄準先導産業“新未來”
上海市東北角的長興島,中國船舶長興造船基地二期工程奠基,一個設施先進、運作高效、安全環保、全球一流水準的智慧化船廠蓄勢“揚帆”。東海邊,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東方芯港”裏,聞泰科技12英寸車規級半導體晶圓製造中心項目正式開工。
“120億元的投資級別,我們只用了兩個半小時就拍板定下來了。所有的政策、合同、條約當場達成一致,政府工作效率高、産業政策好、發展前景好,我們沒有理由不落戶。”聞泰科技董事長張學政説。
2021年第一個工作日,剛剛經歷寒潮的上海,秒現“熱火朝天”新畫面:64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2734億元,涉及高端産業、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重大民生等領域,打響上海“十四五”開局發令槍,處處涌動著謀開局、抓發展、保民生的“春信”。
進入新發展階段,迫切需要打造一支創新驅動的“科技王牌軍”。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告訴記者,聚焦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三大先導産業,上海提出了“四好”原則: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産業不缺空間,好創意不缺場景,好團隊不缺資源。
創新,正成為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關鍵詞。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深刻複雜的外部環境變化,加快科技創新的需求從未如此迫切。
“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在2020年9月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道出根本。
“奮鬥者”就位!月壤歸來!“九章”問世!“天問”起航!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成果捷報頻傳,成為中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底氣和信心。
春光不負趕路人,新動能正點燃中國經濟復蘇引擎。
改革,打通雙迴圈“大舞臺”
“直播帶貨為我們創造了超過2億元的銷售額。”總部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的德爾瑪電器,是我國自有的小家電品牌,通過積極佈局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新興業態,公司生産的加濕器、蒸汽拖把、毛球處理器銷量明顯增長。
另一方面,收購飛利浦全球水健康業務後,德爾瑪“走出去”也在加快佈局,海外銷售佔比已達30%。“線上銷售與實體製造加強融合,推進研發創新、産能擴大,一方面我們通過新技術,穩固內迴圈;另一方面加速拓展,保障企業在雙迴圈的發展格局中增強競爭優勢。”公司合夥人李軍衛説。
2020年初,疫情突襲,部分企業一度“外迴圈”受阻,“內迴圈”不暢,面臨較大困難。出臺穩定扶持外貿政策,有力推動“雙迴圈”,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發展外貿新業態……2020年11月,佛山市規上工業內銷産值同比增長13.1%。
外部環境越是複雜,我們越要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我們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重要論斷為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指明瞭方向: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迴圈,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迴圈。
這一戰略格局對於外貿大省廣東而言,意義尤為重要。在中美貿易摩擦等國際貿易不利因素下,廣東省外貿一度遭受嚴重衝擊。如今,對內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對外優化提升開放合作,深入開展“粵貿全球”計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廣東自貿試驗區、經濟特區創新,成為廣東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
一組數據,體現了內需大市場的中國力量: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8210億元,比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28.7%。中國銀聯數據顯示,春節假期前6天,銀聯網路的交易金額達1.18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9%。
一組改革,許下了開放大市場的中國承諾:從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到部署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從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項授權事項清單,到第三屆進博會在上海如期舉行;從個人破産制度在浙江“破冰”,到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越來越多的全球企業為中國投下“信任票”。
轉型,找對綠色發展“新路子”
在位於福建省三明市的三鋼集團,負責環保工作的郭光章職務不高,但“權力”不小: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在廠區內巡邏“找茬兒”,給違反環保規定的分廠廠長“扣工資”。
2020年10月,三鋼廠區一角有一縷淡淡的煙塵升起。雖然這是一次失誤導致的小錯誤,整個過程只持續了幾分鐘的時間,但是兩名責任人還是被扣罰了工資。
記者擔心郭光章的工作在廠區內“不受待見”,但他卻笑著讓記者放心,“被扣錢的負責人也不會有怨言。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環保意識已深入每個三鋼人的心中。”
環保工作“刀刃向內”,是三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做出的深刻變革。三明市因三鋼而興,先有工廠後有城。但直到1995年前,鋼廠的發展仍是“傻大黑粗”,污染問題突出。痛定思痛,三鋼制定了十余項環保制度裝訂成冊,僅三鋼本部就先後投入近30億元用於新建環保設施或完成環保升級改造項目。
“算大賬,我們還給了市民幸福感,也贏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算小賬,近年來行業環保整頓,生産經營沒有受到影響。”三鋼集團董事長黎立璋説,如今三鋼産能大幅度提升,但總能耗基本持平、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
三鋼的轉型,是福建三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個縮影。鋼鐵與裝備製造、氟和石墨(烯)新材料、文旅康養、特色現代農業,逐漸代替了鋼鐵冶煉、採礦、紡織等“傻大笨粗”傳統産業,成為經濟新增長點和新“名片”。2019年,這些新興産業産值最低實現8%以上增長,最高增長近18%。
“綠色發展是構建高品質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只要找準方向、找對路子,劣勢可以變優勢。“曾經的落後山區一樣可以成為高品質發展的排頭兵,在工業文明邁向生態文明的進程中取得更大作為和貢獻。”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説。(參與采寫:吳濤、林超、胡拿雲)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