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堅守在喀什疏附縣烏帕爾鎮阿克吾斯塘村的王強,和他的駐村工作隊員們愈加忙碌,既要配合疫情防控,又要幫農牧民喂牛喂羊。“今天要把地裏的棉花全部採摘了,把疫情給村民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王強邊幹邊給大家鼓勁。
2019年6月,王強任阿克吾斯塘村扶貧工作隊長、村黨總支書記之後,總結出“細抓圈裏養的,快抓天上飛的,提質樹上結的,優化地裏種的,拉長産業鏈條,促進剩餘勞動力就業”扶貧工程,並把這些扶貧工程一一落到實處。
截至11月底,全村每人平均收入近萬元,貧困發生率歸零,實現了整村脫貧的目標。王強和他的同事們,用來自火焰山的“暖風”,吹開了崑崙山下的脫貧花。
針對致貧原因和具體情況,王強先從養殖業工程抓起。在王強的工作筆記裏,有這樣一組數字:2019年推廣牛、羊科學養殖,帶動全村養殖業實現每人平均收入1350元以上;2020年帶動村民養鴿1.6萬羽,每人增收600余元……
養殖業的興起讓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了“養牛財”的村民圖爾蓀江·祖農説:“以前嘛,我在烏魯木齊打工,是王隊長動員我回村養牛。現在,牛越養越好,家裏的傢具和電器都置辦齊全了,跟以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接過圖爾蓀江·祖農的話,村民阿卜來提·如孜説:“除了養殖業,王強和工作隊還幫我們搞種植業,讓我們脫了貧還致了富。”
2019年3月初,王強和隊員們通過走訪,詳細了解了村民“想種什麼”“能種什麼”“怎麼種”,心裏對村裏的種植業有了底。
在王強的工作筆記裏這樣記載:2019年全村1200余畝核桃,畝産幹核桃150公斤、每人平均實現收入1600元以上;同年,改進傳統種植業,引導村民從只種小麥、玉米向多种經濟作物混種模式轉變,實現每人平均增收1600元以上……
“不停歇”的王強今年又從烏魯木齊買回來黃瓤西瓜種子,安排6戶農戶種植了20畝特色黃瓤西瓜。
賣第一批黃瓤西瓜時,不到3個小時,200多公斤黃瓤瓜就全部賣完,瓜農收入1000多元。一位大爺説:“我60多歲了,第一次看到西瓜也有黃瓤的,我以為瓜沒熟呢,沒想到這麼甜,亞克西,我也買個讓孫子嘗嘗。”
“看到村民用勤勞的雙手培育出質優味美的瓜果,卻因商品率低、資訊閉塞、商業模式缺乏等因素,不是賤賣就是喂牛羊或爛在地裏,我心裏總不是滋味……”王強查了很久資料,決定採用“産業+就業”“生産+電商”相結合的扶貧模式,解決就業問題,暢通産品銷路。
説幹就幹,針對以往村民不把杏子當作商品,任由杏子爛在地裏的情況。今年,王強和工作隊引導村民把掉在地上的“錢”撿起來,製作了100個晾曬架,聘請5名低收入村民管理杏幹晾曬,共曬出成品杏幹4.6噸,並通過朋友圈幫助村民銷向全國各地,實現銷售收入近7萬元,增收最多的一戶達到3200元。在此基礎上,王強還帶領工作隊,利用廣州援疆資金,加快建設核桃仁加工廠,提升核桃經濟附加值……一陣陣來自扶貧幹部的熱情“暖風”,讓深度貧困村脫貧事業不斷“開花結果”,漸漸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小康之路。 (師嘯 孟曉勇)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