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羅靖,來自西雙版納,是版納公司的團委副書記,同時,也是公司派駐麗江寧蒗縣永寧坪鄉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之一。我們的工作隊伍一共5名成員,平均年齡31歲,分別來自麗江、大理、保山和普洱,是一支年輕且充滿幹勁的工作隊伍。
説起我申請扶貧的原因,得感謝現在發達的網路媒體。在網上經常能看到山區孩子的照片,他們期盼的眼神,讓我特別想到貧困山區去看一看,都已經21世紀了,貧窮問題真的還那麼嚴重嗎?為了尋找答案,我翻出在箱底壓了好多年的羽絨服,踏上了去麗江的路途。
2017年3月,我第一次來到麗江,從麗江到寧蒗,給我的第一印像是山多。雪山、青山、荒山,高聳入雲的山峰隨處可見。送我到村裏的是當時工作隊的隊長姬志,當雙車道的柏油路變成單車道的水泥路時,他告訴我,我們已經快到村子了。
我所在的村子叫馬鹿塘,全村207戶貧困家庭都是我們的幫扶對象。行駛在蜿蜒的山路上,遠遠的就能看到掩映在青山綠樹中的房屋,婉如畫中的風景。到村子後,我親眼見到了他們穿的是什麼,住的什麼,吃的又是什麼,也感受到了村民淳樸而又熱情的歡迎。如此景色優美、熱情好客的地方,為何貧困?
在村裏生活一段時間後,我找到了原因。麗江山很多,讓我沒想到的是,馬鹿塘的村民生活的地方就在這高聳入雲的山峰上,每年的4月到10月,絕大多數的時間裏村子都被雲霧籠罩,惡劣的氣候加上貧瘠的土地,家家戶戶僅靠幾畝馬鈴薯和蕎麥維持生計。
除此之外,落後的交通條件也是致貧原因之一。在貧困山區,很少人願意離開祖輩世代生活的地方,馬鹿塘村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自然村落,他們自然聚落,房屋依山而建,這導致發展交通變得十分困難。
通過走訪困難家庭,我了解到他們的真實寫照。最讓我感動的一位令人尊敬的父親,他叫吉海大發。他的兒子沙政目前在重慶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他們家屬於典型的因學致貧戶。2014年的時候,由於大雨,導致家裏種的馬鈴薯不能及時運到鄉里的集中收購點出售,這將直接影響兒子上學,這位父親在家裏已經負債纍纍的情況下,毅然向全村人借錢。他告訴我,“自己種了一輩子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繼續這種生活,只要他願意讀書,能讀進去,就會盡力幫他實現”。為了幫助這類困難家庭,自2015年起,公司每年為他們提供500至2000元的助學金,不讓他們因貧困而輟學。現在,吉海大發肩上的擔子已經輕了許多,我還記得他和我説過,“我最自豪的——就是兒子是村裏最有學問的人”。
另一個讓我感到的老人叫加日你羅,今年已經82歲,她的兒子、兒媳、孫子、孫女全都外出打工、求學,只有她一人留守家中,看到我們來走訪時,老人笑的很開心,她説:“家裏已經很久沒有這麼熱鬧了”。這讓我想起了家中的父母。老人的身體還算硬朗,在我們走的時候一直挽留我們吃飯,我能感受到她的孤獨。為了能讓外出工作的年輕人安心,公司專門為貧困家庭的老人購買養老保險,使他們也能享受國家政策。
今年是幫扶他們的第四年,238戶貧困家庭要想真正擺脫貧困,關鍵是要幫助他們築牢經濟基礎。通過不斷的調查走訪,諮詢農業專家,現在馬鹿塘的貧困家庭已經建立起發展長期産業項目——花椒種植,中期産業項目——生豬養殖,短期産業項目——高産馬鈴薯種植的經濟發展模式,兩年之後,當豬仔成群、花椒挂滿枝頭的時候,他們就能徹底走出困境。
一年的時間,我親眼目睹了中國最底層人民的生活現狀,也收穫了許多。家——永遠都是我們的避風港,不論外出多遠,家中的父母都在期盼我們平安、健康,所以,不論多忙,都要記得給家裏打個電話。學習——不分種族、不分年齡,通過學習可以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生命不息,學無止境,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考上研究生,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學習。現在,我們工作隊裏的張宏飛和村裏的副主任,已經開始了他們的網路教育求學之路,只要行動就不算晚。(中石油供稿)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