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通往石頭溝村的路

時間:2020-08-26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焦思敏 林剛 杜闐

許新,西南油氣田公司重慶氣礦開江採輸氣作業區黨政辦副主任。在中央打響的脫貧攻堅戰中,成為“全國近20萬駐貧困村第一書記”中的一員,2015年,由西南油氣田公司派駐公司精準扶貧定點幫扶村——四川省九龍縣烏拉溪鄉石頭溝村,挂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任職以來,從加強宣傳搞好思想動員、深入農戶做好調查研究、真抓實幹為民辦事、立足實際抓好規劃實施等重點工作入手,為加快石頭溝村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

深秋的雪域高原,雲霧繚繞,宛如仙境。

群山環抱間,平均海拔2600米的甘孜州九龍縣烏拉溪鄉石頭溝村坐落其間。通往村落的唯一一條水泥路,海拔落差1000米,以一塊帶有“寶石花”標記的村牌為始,輾轉56道彎的險峻,如銀蛇般盤山而上。

從坑洼泥濘到平整敞亮,從提及嘆息到連連點讚,這條全長11公里的山路,承載著石頭溝村兩年來的“蛻變”歷程,連通了山巔和山下“兩個世界”,開啟了石頭溝村脫貧摘帽的致富之旅,也在許新這位“80後”石油小夥與石頭溝村民心中構築起了一座關於信任關於希望的友誼之橋。

暢通“硬化路”

扶貧工作,從修路開始

11月6日清晨,“嘣——嗡嗡”的彈棉花聲此起彼伏,伴著空中翻飛的絮,一對做棉被生意的河南夫婦正在臨時搭起的棚下有條不紊地彈著棉花。一旁,許新正在和準備彈新棉被的村民們,熱熱鬧鬧地“蘇格(彝語:嘮嗑)”。

兩位“外來客”為何會從“千里之外”“闖入”這山坳裏的小村落?許新的思緒回到了兩年前。

石頭溝村,四川省省定貧困村之一,以彝族為主的多民族村落。村如其名,植被貧瘠,山區可種植面積稀鬆,居民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僅0.8畝。全村無特色産業,以種植洋芋、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要生活支柱,養殖業不成規模,生産結構單一,每人平均年純收入不足3000元。這是許新接任石頭溝村“第一書記”一職時,蒐集了解到的村裏情況。

2015年11月27日,當滿懷鬥志的許新坐著汽車顛簸了1個多小時才走完11公里入村路,看到村裏隨處可見的破敗土屋、地裏稀鬆乾癟的果蔬作物,看到資料上的情況被放大數倍擺在眼前時,他才真切感覺到了肩上沉甸甸的重量。

今年44歲的彝族村民馬木呷,肢體殘疾。時隔5年,當他撫摸上靠在墻角早已銹跡斑斑的摩托車,再次回想起那個車禍的雨天,依舊痛苦不已。這條坑洼不平、“看天變臉”的通村土路,摔斷了馬木呷的腿,止住了藏族村民陳雲剛的求學之路,也阻斷了石頭溝村184戶村民的致富希望。

“村子沒有一條順利通往外界的路,才是真正制約發展的瓶頸。”許新迅速抓住了打開扶貧工作局面的關鍵:修路。中國自有“要致富,先修路”的俗語,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命脈,只有脈絡通了,血液才流暢。

明確目標,説幹就幹!因通村路又窄又陡、行車困難,為節省路途時間,許新從入村之初,便開啟了風雨無阻的“暴走”模式:每天踩著泥濘往返于鄉村之間,一腳泥一腳水地徒步3個小時上山走村入戶、進行調查尋訪。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就走壞了新買的運動鞋。

“石頭溝村農戶居住小集中、大分散,道路全部依山而建、蜿延曲折、上下落差大,無硬化通村、到組、入戶路,雨天出行極為不便。”在持續開展實地勘察、反覆和地方政府及村戶進行尋訪確認後,許新以最快的速度給西南油氣田公司提交了一份精準扶貧實地勘察報告,並將石頭溝村道路問題圖文並茂地作了詳細彙報。西南油氣田公司很快做出回復,並在許新與各方相關負責人共同協調落實下,440萬元通村路建設資金很快就位。在西南油氣田公司的協助下,石頭溝村對11公里通村路率先進行硬化施工,僅用2個月就完成了項目。

在石頭溝村直接經濟産物中,綠色生態豬肉效益較大。但因運輸不便,村戶大多只能把新鮮豬肉製作成臘肉,擇機出售。自2016年6月通村硬化路建設完成後,短短4個月,村民們就依託一輛運輸車,賣出了110頭綠色生態豬。“在這兒生活了大半輩子,這些事放兩年前,真是想都不敢想。”56歲的羅木止特別感慨。

截至目前,4.8公里村內環線路及6公里聯戶路的硬化、優化建設也已進入最後的收尾階段。

架起“致富路”

把扶貧變脫貧,讓輸血變造血

從國有企業的生産一線到地方政府的扶貧一線,工作性質的南轅北轍和對農業的一竅不通,讓這個“倔脾氣”的80後“理工男”與自己較上了勁。

從到石頭溝村的第一天起,許新就與村“兩委”班子成員針對扶貧工作交換意見、認真分析西南油氣田公司對村子未來三年建設的規劃,組織村幹部召開了動員大會,與村組幹部一對一交流近期工作打算、石頭溝村長遠規劃和發展等問題。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許新堅信,帶頭人隊伍自身的發展思路清晰與否、致富技能的強弱、對脫貧攻堅和産業發展新要求的適應能力等問題,都直接關係著脫貧工作的推進進程與建設成效。

“這就是來鍍金的,只會當看客、做過客,能做成什麼事?”面對村民們對他的懷疑和不信任,許新在第一次村委會上,就亮出了“自白書”:“我不遠千里來這裡不是為了玩,只想和你們一起好好幹,讓你們能夠真正地脫貧。請相信我,我會讓你們看到改變。”

扶貧工作,在於精準。許新覺得,想讓村民們徹底信服,就必須讓他們看到實惠。根據西南油氣田公司的要求,就是在扶貧環節上,讓責任人、受惠者、各級政府講得出、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

戴著眼鏡、一身清瘦、渾身散發著“書生氣”的許新,努力突破語言障礙,與村幹部一道,日復一日地走村入戶、了解民情,用3個月時間,完成了全村35個貧困戶的摸底,更新完善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資料。隨後,因戶因人制定落實差異化、精細化、接地氣、可操作的扶持方案和實化措施,協助村兩委因地制宜編制了《烏拉溪鄉石頭溝村精準脫貧規劃》。

2014年,漢族村民馬友珍家因兒子的心臟搭橋手術,耗光了所有積蓄,被定義為“特困戶”。許新通過走訪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給馬友珍一家制定了獨立扶貧規劃卡,根據馬友珍曾經的養殖經驗,提供了豬仔、雞苗等養殖資源,支援修建豬圈、雞棚,並請來養殖技術員進行科學傳授養殖法。

如今的馬友珍,已成為了村裏響噹噹的養殖大戶,臉上的愁苦早已不見,每日挑水、拌食、喂豬,忙得不亦樂乎。目前,馬友珍一家已成為石頭溝村率先脫貧致富的代表。

脫貧攻堅,攻的是心理。堅定信念,不等不靠不要,用勞動致富,才能真正實現“把扶貧變脫貧,讓輸血變造血”。

通過走訪,許新了解到部分村民靠種核桃、花椒致富了。他想,何不批量種植發展為全村的特色産業?他立即與一同前往九龍縣扶貧的原分公司總經理辦綜合科科長任偉一道,為村民申請扶貧資金。資金一到位,便組織村委給村民買了核桃、花椒苗及生豬崽,指導建立了“種植+養殖”複合産業發展機制,確立了短期以生豬、土雞養殖,長期以花椒、核桃、蘋果、白芨等綠色生態經濟林木種植為主的産業發展方向。

不僅要鼓勵村民發展産業,還要為産品找到更好的銷售渠道,獲得更高的收益。許新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生産模式,指導村“兩委”牽頭成立石強生豬養殖合作社,整合資金70萬元建立600平方米的規範化養殖基地的同時,爭取到了西南油氣田公司幫扶資金30萬元,幫助購置了兩輛專用運輸車及冷鏈車,在九龍縣農貿市場租賃門市,專售村裏出産的有機豬肉、土雞及特色果蔬。

11月3日早上8點,九龍縣龍興菜市場,彝族村民馬布哈正在自己擺有“石頭溝村豬肉”標牌的攤位前,一邊和老顧客寒暄,一邊手持噴槍,根據其要求處理肉品細節。雖然已是初冬,他的額頭上依舊沁出了汗珠,笑得開懷:“生意好著呢!”

僅2016年,合作社累計出欄生豬就達180余頭,實現銷售額30余萬元,25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余元,實現了石頭溝村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築牢“連心路”

為駛上致富快車道加足馬力

心與心的距離如何拉近?人與人的感情如何加深?許新不知道標準答案,只是在他這裡:距離是走近的,感情是聊深的。

2015年以來,兩年間,許新跑遍了村裏的角角落落,用腳丈量著石頭溝村的每一寸土地,多次召開村“兩委”會議、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全面深入地掌握村裏農業發展、種植、養殖情況,對各戶外出務工經商、生活狀況和民風民俗等一系列情況,如數家珍。用他的話講:“如今,閉著眼睛都能畫出村裏的地圖、背出每家村戶的基本情況。”

“現在村裏每戶的門檻就像他自己家裏的炕一樣,有事兒沒事兒就瞧見他坐那和村民們‘侃大山’。”被石頭溝村村委會主任毛約哈調侃的這個行為,許新將其稱為“厚臉皮”,而在村民們這裡的評價卻是“嘿瑪扎(彝語:熱心腸)”。連雙目失明的貧困戶牟萬清,如今光聽見他的腳步聲,就能開心地大聲招呼:“許書記,又來傳達新政策了?快進來吃茶!”

兩年前,石頭溝村全村184戶670人,貧困人口35戶125人,貧困發生率達18.65%。11月27日,看著眼前整潔的校舍、嶄新的住房、通達的公路,一路感受著石頭溝村的變化,烏拉溪鄉黨委組織員楊瑞豎起大拇指:“真沒想到這樣一個從大城市來的80後年輕人,會這麼具有實幹精神。他為我們村做了太多,村民們記住了他的身影、記住了他的聲音,都打從心眼裏感謝他、感謝著‘石油’。”

“第一書記”,是信任,更是責任。對許新來講,是無數個“沒想到”催生出的無數個“要做到”。從最初不被看好的“楞頭青”,到如今幾乎所有村民每每提到都滿懷感激和交口稱讚的“許書記”。許新的“第一書記”是否合格?從甘孜州1360個貧困村第一書記中脫穎而出,連續兩年獲得甘孜州“優秀第一書記”的殊榮,就是石頭溝村村民對許新工作最大的肯定。

兩年,彈指一揮間。然而,許新卻用兩年時間在石頭溝村村民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種子,為這個曾經“當地最貧困的村落”駛上脫貧致富快車道加足了馬力。

11月15日,九龍縣人民政府公示《九龍縣貧困村退出名單》,確定將石頭溝村在內的4個村退出貧困村序列。至此,三年脫貧規劃,兩年完成實施,石頭溝村提前一年實現了貧困村退出目標,為鞏固脫貧成效、持續推進致富奔小康贏得了主動。

(焦思敏 林剛 杜闐)

(中石油供稿)

(責任編輯:君君)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