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大任務’,2019年只是開了個頭,今年進入全面施工期。”在上海兩會期間,上海市副市長吳清表示。
過去一年間,作為上海的三項新的重大任務,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支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先後落地,並邁出了先試先行的第一步。
如何讓承載著制度創新希望的三塊“試驗田”成長為“繁茂森林”,為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原始創新能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不斷蓄力增能,成為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期間政協委員們的關注焦點。
科創板資料圖。張亨偉攝
科創板:細化評價維度,儲備“硬核”企業
科創板開板半年多來,已受理205家企業上市申請,70家企業成功上市,籌資額824億元人民幣。
上海市政協委員虞鋼指出,當前上海有1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但只有12家在科創板掛牌,體量很小。
“科創企業在高速發展中,更多關注的是研發投入、用戶黏性、解決社會痛點等非財務指標因素,因此在不同階段反映出的競爭力也不同,這就意味著對‘硬核’企業的評價指標需要進行更多維度的細分。”虞鋼表示。
對於如何幫助科創企業走好上市前的“最後一公里”?上海市政協委員鈕曉鳴認為,應充分發揮如孵化器、科技園區、投資公司、行業協會等機構的力量,培育、評估潛在上市企業,向金融部門進行背書推薦,形成科創板擬上市企業庫。
對此,上海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壽偉光表示,上海的國資國企是難得的戰略資源,應重點支援戰略新興産業的頭部企業,帶動和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大力吸引科創板上市公司總部“落滬”。
上海市科協建議,應設立上海市科創板上市企業儲備資訊庫,為增加科創板體量和活躍度儲備優質的“硬科技”企業。
長三角一體化:緊握生態藍圖,尋路産業創新
2019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揭幕,以三省一市27個城市為核心的一體化發展區域隨後確立。
上海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主任陸月星表示,下一步,長三角一體化將按照做精先行啟動區、做實示範區、做強協同區的三個層次空間結構進行制度創新和落實。
在制度創新上,民建上海市委建議,應制定示範區“負面清單”和“免罰清單”等激勵措施,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最大限度地激活示範區的創新發展活力。
去年,華為青浦研發中心落戶示範區。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柏國強表示,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的發展必須嚴守生態紅線,“市場會對産業的發展進行選擇。”
陸月星稱,華為將研發中心落子示範區表明,生態環境可以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
“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一是可以發展環保産業、綠色經濟;二是發展創新經濟,與張江科學城聯動進行研發轉化;三是成為高新技術的應用區;四是發展旅遊、文創、康養等對生態環境要求極高的産業。”陸月星建議。
臨港新片區:強化資源配置,提升國際顯著度
作為承載更高水準對外開放的特殊經濟功能區,自揭牌五個多月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下稱“臨港新片區”)新設企業4025家,簽約重點項目總投資821.9億元人民幣。
如何借助“五個自由”和“一大便利”實現高端産業和跨境貿易的增量發展?
上海市政協常委李昕欣認為,支援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和高端産業發展,臨港新片區應利用制度優勢,優先發展高端科學儀器,彌補短板。
“高端科學儀器一是可以輻射多個先進製造産業,二是讓中國的科學成果有機會轉化為産品,使中國成為産品標準創造者,反過來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李昕欣表示。
九三學社則建議,臨港應借鑒國際上各類創新機構的經驗,對標新片區重點發展領域,創建前沿産業集群急需的“上海實驗室”,匯聚和合理配置國內外創新資源。
上海市政協常委陳永亮表示,要有效聚集全球資源,臨港新片區應顯著提升國際化程度、國際地位和國際競爭力。
他建議,一是以全球化視野,打造多元化、國際化的跨境金融、跨境貿易、航運服務、科技創新功能載體;二是積極舉辦國際會議、展覽等,使臨港新片區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貿易、資訊、文化、産業交流陣地。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