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碧水映藍綠色廬州入畫來
初夏時節,萬物生長。
從巢湖之畔到蜀山之麓,從城區到鄉村,綠色已成為合肥最動人的色彩。好山好水好風光的背後,是合肥馳而不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PM2.5、PM10平均濃度連續六年“雙下降”,南淝河水質取得歷史性改善,環巢湖十大濕地保護修復加速……近年來,合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厚植綠色發展優勢,全面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重拳整治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生態文明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瞄準“綠色發展樣板區”,合肥將築牢生態這個最美底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品質推進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以及引江濟淮生態廊道、環巢湖濕地群、駱崗中央公園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推深做實林長制、河(湖)長制,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加強“智慧城市”、“城市大腦”建設,著力打造優質優良宜居宜業的生態高地。
為碧水藍天築起生態屏障
水網縱橫交錯,淺灘草坡環繞,不時有水鳥掠過水面,劃出一道道漣漪……作為巢湖綜合治理和生態合肥建設的重要工程,十八聯圩生態濕地二期美景初現。將27.6平方公里土地調整為生態建設用地,是合肥高站位推進環境保護的責任擔當。
碧水匯大湖,金環串明珠。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産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綠色發展美麗巢湖的決策部署,合肥投資百億元,啟動建設100平方公里環巢湖十大濕地。建成後,環巢湖濕地公園群將成為合肥的生態名片。
立起制度屏障,凝聚綠色發展共識。去年12月,市人大常委會出臺加強環巢湖十大濕地保護的決定,立法保護十大濕地,劃定保護面積和範圍,確保其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近年來,合肥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強化,從探索生態環保黨政同則、一崗雙責到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再到舉辦污染防治攻堅戰專題培訓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和行動。與此同時,合肥從頂層設計入手,圍繞巢湖治理和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生態環保政策,基本覆蓋“職責-督察-考核-問責”各個環節,“水、氣、土、噪聲、輻射”各個方面,“農村、城市”各個區域。
繼河長制、排長制、河湖警長制之後,去年,合肥再開先河,聘任20名“民間河長”參與全面推進河湖長制工作,“全民治河”步入新階段。合肥還數次圍繞巢湖開展巡湖活動,在市級層面推動跨區域河流聯防聯治,建立“三河聯席會議”制度。
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為方向,一條生態環境改善的合肥路徑逐漸清晰。
“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産力。”合肥以緊抓“三大一強”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及中央、省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為契機,有效解決了一批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以環保督察為抓手,倒逼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協同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與環境高水準保護。為推進綠色發展,合肥劃定並嚴守“三線一單”,嚴格規劃環評審批,修訂支援先進製造業發展政策,鼓勵企業清潔化生産改造。2019年我市有20個項目列入《省重點工業行業清潔生産改造項目導向計劃(2019年版)》,截至目前,13個項目已順利完成,剩餘7個改造項目正按序時進度推進。
決戰決勝污染防治攻堅戰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穿城而過的南淝河,水質一直備受關注。為守護這條合肥“母親河”,去年10月,合肥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成立南淝河水環境問題整治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吹響了聚力攻堅河道治理的衝鋒號。監測數據顯示,自2019年9月以來,南淝河國考斷面已連續多月穩定達標。“專項行動只是集中攻堅的第一步,後續還會有很多‘組合拳’跟進。”該行動領導小組的一位負責人説。
長效治水,久久為功。圍繞打好碧水攻堅戰,近年來,合肥以控源截污、節水凈水、生態修復為重點,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科學治理,全市水環境持續好轉。在提升污水處理能力上,投入5.21億元開工建設的陶衝二期、小倉房三期、十五里河四期污水處理廠等工程,目前已全部通水,新增污水處理能力40萬噸/日。全面整治入河排污口,去年全市共新建雨污管網758公里,整改雨污混接點4541處。在城市河流水體污染治理上,蜀峰灣南湖、許小河、王建溝、河東水庫、徐河等9處黑臭水體已完成整治,並制定“清水河”保護性治理方案,啟動白石天河、兆河治理項目。巢湖綜合治理攻堅戰向縱深推進,全面完成巢湖流域養殖“三區”劃定,從2020年起,巢湖實行全湖禁漁。
過去的一年,南淝河、十五里河、雙橋河、派河水質明顯改善,杭埠河、裕溪河、柘皋河、兆河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巢湖水質好轉為IV類。一條條河流水清岸綠,正在合肥成為現實。
不只是水質改善迎來歷史性突破,持續改善的還有城市“氣質”。為了天更藍,空氣更清新,合肥四面出擊、重拳施為,下大氣力全面整治涉氣環境問題。淘汰黃標車、煙花爆竹禁放、餐飲油煙整治、給非道路移動機械辦“環保身份證”……一系列大氣污染防治“組合拳”,為合肥帶來一個又一個藍天。“合肥的天太好看了。”“合肥藍”一度在朋友圈霸屏。環境監測數據是最好的佐證,根據生態環境部通報的全國重點區域2019年10月~2020年1月環境空氣品質顯示,合肥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7.5%,降幅居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第二,提前完成秋冬季節PM2.5下降3.5%的目標。從2019年全年來看,全市PM2.5、PM10濃度連續六年實現“雙下降”。
“我們計劃利用三年時間,投資約3億元,構建大氣污染成因解析、‘天地空’一體化大氣污染管控、‘天地人車’一體化機動車排放監控三大系統體系,將大氣小型標準監測站覆蓋到所有鄉鎮、街道。”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以科技助陣佈下污染防治“天羅地網”,加快構建生態環境監測全覆蓋網路,讓綠水青山成為合肥的“幸福不動産”。
此外,凈土持久戰紮實推進。去年,全市完成農用地詳查工作,在肥東縣、肥西縣試點開展耕地類別劃分,完成全市262家(含16家尾礦庫)土壤污染重點行業企業清單核實及資訊調查工作。推進垃圾規範處理,在全市規劃選址5處餐廚和廚余垃圾處理廠,其中三處正在開展項目設計採購施工一體化招標。深入開展農村垃圾治理,完善農村清掃保潔機制和農村生活垃圾管理三級責任體系,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綠水青山有顏值又有價值
一到節假日,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裏,不少遊客攜家帶口,置身天然森林氧吧與自然親密接觸,感受生態和諧之美。“遇上難題就找上級林長,溝通順暢了,公園建設也推進得更快。”作為公園林長,合肥印象濱湖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彪説,得益於林長制,公園逐漸形成“多廊多帶多點、林水交融一體”的森林生態網路結構體系,森林旅遊品牌越來越響。
蹄疾步穩推進林長制,合肥“綠文章”越寫越精彩。聚焦護綠、增綠、用綠、管綠、活綠,合肥將林長制改革作為建設綠色之都、生態之城的主抓手,用一個個實實在在、與百姓切身相關的項目加以推進。環巢湖十大濕地、江淮分水嶺生態廊道、官亭國家生態公園、合肥植物園……圍繞創建林長制改革示範區,合肥加快推進“五綠”工程,生態底色愈發靚麗。據統計,2019年,全市植樹造林10萬畝,城鎮綠化1000多萬平方米,建成綠道130多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28.3%。
推窗見景、出門進園,“公園城市”漸行漸近。不僅有家門口的小公園、小遊園,漫步街頭,一條條“林蔭路”、“觀花路”,隨處可見高顏值花境,滿目皆是好風景。圍繞市民“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我市大力推進公園、遊園和街頭綠地的建設和改造,5年新增公園綠地300多處、1750.29公頃。今年年底既定的兩年建成100個小公園小遊園將全面完成,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將進一步提升。令人期待的是,15.3平方公里的駱崗中央公園項目即將開工,昔日的合肥駱崗機場將華麗變身為一座高品質現代化生態公園。
綠水青山有顏值,更有價值。乘著産業結構調整的春風,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的肥西縣官亭鎮將荒山薄嶺開墾成萬畝苗木基地林海,走上了一條生態發展之路。如今,官亭林海已成為合肥市郊最大的觀賞花園和綠色森林,風光美不勝收,遊人絡繹不絕。受益於此,周邊群眾“半工半農”每人平均年收入已突破20000元,每人平均增收5000多元,戶均增收14000多元。
官亭林海的治理實踐只是合肥守護綠水青山、釋放生態紅利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不斷優化林業産業結構,推動發展經果林、花卉業等特色産業,僅去年新增經濟林4.3萬畝,新增花卉企業11家,面積600余畝。以花木為媒,鄉村旅遊業、林下種植和養殖業等退耕還林後續産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為群眾打開了致富大門。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一幅水清岸綠産業優的美麗畫卷正在廬州大地漸次鋪開。(王蔚蔚)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