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安徽省黟縣碧陽鎮

時間:2019-12-11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佚名

碧陽鎮地處黟縣城關,位於世界文化遺産地西遞、宏村的軸心地帶,距黃山風景區僅40余公里,國土面積120余平方公里,其中農業耕地面積37095畝,每人平均1.4畝,林地面積158644畝。轄17個行政村(192個村民小組)、3個社區,人口4.5萬,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創建工作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近10項,是黟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年來,碧陽鎮依託黟縣城關、古黟盆地、連結西遞宏村之軸心的區域優勢,加快文化、生態、旅遊深度融合,促進精緻農業、新型化工業和現代服務業迅速集聚,五里千畝桃林、深衝七彩茶園成為了全國文明生態示範和美麗鄉村典範,古黟漫居小城、南屏影視基地、關麓書香小鎮、碧山陽光文化、石亭民宿集群、陶村守拙園見證了徽文化聚集、發祥的輝煌和傳奇,有農黑糧、古黟黑茶、豐梧黑果等農産品規模發展正助力鄉村振興,城東現代旅遊集聚區、城南休閒體驗生活區、城北歷史文化保護區、城西新型工業開發區“四區藍圖”已初具發展雛形。

産業興旺方面,立足本土優勢,發展“五黑”産業,推動景區景點景觀“全景式”佈局。

碧陽鎮聚焦“黑茶、黑果、黑糧、黑雞、黑豬”等“五黑”特色産業,在政策、規劃、人才、品牌、基地、經營主體及組織架構等方面做足文章,全力構建“五黑”特色産業發展的産業、經營和生産體系,初步實現了“五黑”特色産業由“粗放型”向“精緻型”的轉變,實現了穩步發展。發展古黃赤嶺片、南門、五里、西街、柏山片香榧油茶黃精等黑果套種基地共263畝,種植黑米等黑糧930畝、發展石亭黑茶原料供應基地1000畝。組織全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黟縣五黑農業特色産業扶持政策》知識培訓,黟縣農友種植專業合作社等9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連片種植黑糧(包括黑玉米、黑花生、黑豆)1112畝,黃山市陶村生態葡萄有限公司(無公害農産品)、五溪山茶廠(有機産品)等獲“三品一標”認證。

緊抓全民旅遊和消費升級戰略機遇,著眼高鐵時代,深化旅遊“品質革命”,持續豐富旅遊業態,深入實施“旅遊+”發展戰略,著力構建旅遊産業新體系,深入拓展旅遊發展新空間,努力實現全鎮産業融合發展再上新臺階。抓旅遊+業態,提升五里賞花遊、南屏研學遊、深衝採茶遊、豐梧體育遊、碧山文化遊、石亭民宿遊、古城親子遊等産品,持續打造豐梧A級旅遊村,不斷豐富旅遊業態和內涵。抓旅遊+“五黑”,努力創建“五黑+三變”示範點、“五黑”産業基地各1個,推動“五黑”等農産品進駐主流電商平臺,推進“五黑”産品進景區、進民宿、上餐桌,擴大“五黑”旅遊伴手禮品牌影響力。抓旅遊+民宿,實施旅遊民宿管理提升行動,鼓勵支援社會資本發展精品民宿,積極把意識形態、消防安全、旅遊扶貧等元素融入到民宿發展中,同時對接配合縣直有關部門審核驗收全鎮民宿,規範民宿經營行為,打造鄉村民宿管理和發展樣板。抓旅遊+文化,加強文史資料收集整理,推進地方誌、名村志和特色志編纂,為推進文化旅遊打下堅實基礎;大力支援鄉風曲藝團、古黃戲曲協會、碧山龍獅隊等文化隊伍建設,深入挖掘非遺項目,老字號品牌技藝傳承人,新建碧山古黟儺舞傳承保護基地,讓最接地氣的地方文化活動為鄉村旅遊發展增添亮色。

生態宜居方面,推動綠色發展,全面整治農村環境,城鄉建設不斷推進。

一是推動綠色發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守住生態紅線、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引導形成主體功能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範,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空間開發新格局;深入實施林業增綠增效行動,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因地制宜發展森林旅遊、觀光休閒農業等特色産業;強化森林防火,抓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嚴格林地徵佔用管理,確保森林資源安全。二是全面整治農村環境。深入推進農村廁所、垃圾、污水專項整治“三大革命”,以“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圈、改廁、改廚)建設為重點,全面開展畜禽養殖糞污、農村生活污水等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加快實現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建成運營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強化鄉村環境監管監測,推進“網格化”管理模式,落實農村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三是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切實抓好“四好農村路”建設,繼續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危橋加固改造工程及生命安全防護工程;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讓廣大群眾能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提升氣象、郵政、供銷為農服務能力;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紮實開展地質災害防治。

鄉風文明方面,傳承徽州文化,保護鄉村記憶,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一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依託村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建主題廣場等活動場所,加大主流思想文化宣傳氛圍營造,著力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進一步加強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挖掘農村傳統道德教育資源,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推進鄉村誠信文化建設,不斷完善農村信用評價體系,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二是傳承徽州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徽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利用好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非遺文化等載體,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積極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徽派建築、農業遺跡;推動優秀戲曲曲藝、民間文化傳承發展;推動徽州傳統文化資源與生態、旅遊、農業相結合,通過打造徽州民宿、修學研學、攝影寫生、古道穿越等新型業態,推進徽州文化由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的轉變。依託鄉土文化本土人才,積極開展文化結對幫扶,通過舉辦“説説家鄉的故事”等主題徵文活動,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三是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以及“好媳婦、好婆婆、好夫妻、好妯娌、好鄰居”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立“一約四會”(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村民協商委員會、禁毒禁賭會、道德評議會),堅決遏制婚喪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天價彩禮、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加強無神論宣傳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動;加大殯葬改革力度,實現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全覆蓋。

治理有效方面,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

一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強化農村基層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創新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認真落實“村居幹部能力提升工程”和“基層黨員素質提升工程”,引導農村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建立村級後備幹部庫,培養儲備農村基層黨員幹部後備力量;認真落實《碧陽鎮村幹部專職化管理辦法》,督促村幹部履職盡責;積極在對黨有感情、願意服務農村的本土青年致富能人、農民專業合作社青年成員、轉業復員軍人、外出務工返鄉人員中的優秀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二是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依託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整合優化公共服務,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三是建設平安法治鄉村。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建立集維穩、綜治、信訪、法治、民生為一體的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認真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進一步加大對民宿、酒吧、咖啡屋等新型業態的監督管理力度,及時掌控遊客來往及活動開展情況;依法加大對農村非法宗教活動和境外滲透活動打擊力度,深入開展農村反邪教鬥爭;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意識,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培養鄉村法律明白人,提高農民群眾尊法守法、學法用法和依法辦事、依法維權的法治意識。四是提升鄉村德治水準。引導農民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成立道德評議會,開辦道德講堂、文化禮堂等,開展德孝主題文化活動,發動群眾選樹一批權威性、先進性和示範性強的道德標桿;運用文藝匯演、公益廣告、專題展覽等形式宣傳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講好榜樣故事;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每月組織開展1次志願服務活動,助推精神文明建設。

生活富裕方面,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把鄉村建設成為幸福美麗新家園。

一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社會保障覆蓋面;充分調動種地農民、務工農民、返鄉農民“三元”積極性,引導百姓創家業、能人幹事業;大力發展文化、科技、旅遊、生態等鄉村特色産業,振興傳統工藝;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鼓勵在鄉村地區興辦環境友好型企業,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鼓勵農民勤勞守法致富,增加農村低收入者收入,擴大農村中等收入群體,促進農村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二是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加強失地農民政策落實,保障農民權益;做好農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落實新農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繼續實施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殘疾人以及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強化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繼續解決好“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開展和規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高履約率和履約水準;加快人口健康資訊平臺建設,提升公共醫療管理和健康服務水準。三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瞄準貧困人口精準幫扶,強化基礎工作,加強動態調整和程式管控,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完善貧困監測體系,確保數據真實、對象精準、資訊可靠;深入推進“十大工程”建設(産業扶貧、旅遊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就業脫貧、智力扶貧、金融扶貧、健康扶貧、生態保護脫貧、社保兜底脫貧、社會扶貧);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把救急紓困和內生脫貧結合起來,提升貧困群眾發展生産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實現可持續穩固脫貧。


(責任編輯:曹洋)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