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大慶油田: 初心不改撐起共和國油脈脊梁

時間:2019-10-25來源 : 深圳特區報作者 : 劉琦瑋 鄭東升 耿超逸等

環境優美的大慶油田景觀。

藍天是大慶的濾鏡,綠草是大慶的衣裝,道路兩旁的抽油機不時叩動著地脈,敲開中國油藏的大門。

北國初夏,炙熱的陽光絲毫不減熱情,火辣辣地照在鑽井隊員身上。汗珠順著黑黝的臉龐流下,眼裏卻是執著專注的目光。

野營房裏,辦公桌上擺著的全家福被擦得锃亮,裏面是女兒燦爛的笑容。對於許久沒回家的鑽井隊員來説,遙遠的距離讓親情變成了“螢幕裏的爸爸”。

實驗室裏的機器嗡嗡作響,一塊塊岩石在探針與托盤間高速旋轉,兩台大尺寸的螢幕像書頁一樣形成一個小小的夾角,研究員聚精會神地盯著顏色各異的圖表。科研的枯燥在變化的曲線面前變得引人入勝……

一個個鮮活的片斷,拼接出大慶油田的發展史。這是一部見證了共和國成長和輝煌的精神史,更是一部大慶人初心不改自主創新、持續蛻變的科技進步史。

大慶油田霞光。

自力更生拼出國家底氣

大慶,腳踏在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上,含油麵積達6000多平方千米。60年來,登記探礦權面積13萬平方千米,生産原油23.7億噸。

我國石油曾長期處於嚴重依賴國外供給的狀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外國公司就對中國石油資源進行了多次勘探,美孚石油得出“中國不存在有價值油田”的結論,但中國石油人沒有“認命”。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誌,大慶油田被勘探發現。1960年,幾萬石油大軍從祖國四面八方挺進松嫩平原,頭頂青天,腳踏荒原,展開了一場氣吞山河、波瀾壯闊的大會戰。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廣大石油職工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用“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精神,苦戰三年,探明面積達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累計生産原油1166.2萬噸,佔同期全國原油産量的51.3%,結束了我國使用“洋油”的時代,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讓年輕的共和國石油工業進入新紀元。1976年,大慶油田年産原油突破5000萬噸,撐起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半壁江山。

1964年,原石油工業部寫了一個關於大慶石油會戰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民氣主要是指民族的自尊心和自強心。一個國家有了底氣,就能傲視和排除多重困難,不屈服於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三採技術獨步天下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世界同類油田的穩産期一般只有3至5年,最高的不超過12年,但大慶油田60年來實現了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産穩産,4000萬噸連續12年穩産,實現累計生産原油23.7億噸。如今,大慶油氣産量仍保持在4000萬噸,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奇跡的背後,是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在油田“青春期”,原油靠地層自身壓力就能從油井“噴”出來。但隨著油田的不斷開發,大慶陷入了資源型企業共有的“中年危機”——新增可採儲量難以滿足穩産需要,儲採出現失衡;長垣等主力油田步入特高含水、特高採出程度的“雙特高”階段。

為了打破油越來越“散”、越來越“瘦”的困境,從上世紀60年代起,大慶油田便不斷向技術革新要産能,採用獨有的“三次採油”技術,原油産量連續17年超千萬噸。

在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的陳列室裏,一排排試管裏裝滿了水和油,不同程度的水油對比值一目了然。在試管上方,是對應的開採岩石,油提取的越多,石頭的顏色越淺。“一次採油是靠地層自身壓力把油‘頂’出來,二次採油是向地下注水把油‘擠’出來,現在大慶油田採用的三次採油技術,靠化學劑把油‘洗’出來。”勘探開發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一室主任工程師曹瑞波説。

提到大慶自主研發的勘探技術,曹瑞波話語間充滿了自豪。“有人説,如果大慶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就相當於又找到了一個玉門油田;如果采收率提高5%,就相當於又發現了一個克拉瑪依油田。”“你們現在所看到的水驅、聚合物驅、複合驅、泡沫複合驅、微生物等一系列採油技術,都是大慶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探索。”

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在進行油井鑽探相關實驗。

在研究院二樓實驗室裏,兩名研究人員正在探明一塊岩石的儲油度。“把岩石放在探測儀器上,探針扎進去,數據就會顯示在電腦裏。再通過物理模擬驅油裝置,模擬地下驅油,最終將水和油分離。”勘探開發研究院綜合辦公室副主任姜學實説,“尤其是在含水率高達98%的極限開採期,向岩石注入聚合物,就能在水驅的基礎上提高10個百分點的采收率,這相當於增加3億噸可採儲量。”

截至2018年,大慶油田三次採油實現連續17年保持年産油1000萬噸以上,成為世界上唯一大規模工業化應用三元複合驅採油技術的國家。

“走出去”譜寫國脈建設新篇章

在按下科技創新“快進鍵”的同時,大慶的油田開發、工程技術、工程建設和人才隊伍也不斷“走出去”,到國際、國內的市場中開疆擴土,給這座歷史悠久的油田未來帶來無限想像的空間。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油氣戰略通道之一,也是中國石油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工程,管道幹線全長3054公里,于2017年12月開工。這條“氣龍”從中俄的界河黑龍江蜿蜒南向,穿越松嫩平原,穿越萬里長城、中原大地、黃河長江,歷經9個省市,扎向中國的上海。

在大慶油田工程建設公司管道公司的辦公室裏,記者見到了中俄東線第三標段大慶項目的幾位主要施工人員。因為常年野外工作,他們的皮膚比一般油田工作人員更顯黝黑。

坐在記者對面,中俄東線第三標段大慶項目部執行經理趙文傑介紹,作為“國字號”工程建設的大戰場,中俄東線是世界上首條採用1422毫米超大口徑、X80鋼級管材、12兆帕高壓力等級的,單管輸量最大的,跨境長輸天然氣管道工程,“這將解決年年建管道,年年鬧氣荒的困境。”

在施工人員眼中,承接這條管道意味著全新的挑戰。“之前一個焊接工焊完一道焊口需要2到3個小時,而使用雙槍全自動焊接技術後只需要96秒。”中俄東線第三標段大慶項目部全自動焊接一機組組長竇財説。“從焊接技術到施工方法都是全新的,在施工過程中,一機組實現連續176道口無返修,270道口只返修1道的紀錄。而在保證施工品質的同時,我們也做到了零事故、零污染、零傷害。”趙文傑補充道。截至今年6月,第三標段工程已完成線路主體焊接62.48公里,防腐62.48公里,回填62.23公里,綜合進度完成99.88%。

“這個工程冬天凍土開挖困難,夏季雨水多,設備進不了沼澤地。但不管啥天氣,我們都是早上3點多開工,得確保工期啊。”當問到施工難度時,坐在對面的隊員們笑著説,“別人接不了的,大慶接。在外面,我們代表的是大慶,臉不能丟。”

如今,大慶油田的海外業務項目已經覆蓋26個國家和地區。2018年,油田海外權益産量達到617萬噸,同年海外市場收入更是首次突破百億元。跨過60年的風雨,創新的大慶,正向國際資源創新型企業昂首跨越。

現場直擊

大慶油田尖刀隊1202鑽井臺雄姿。

“永不卷刃的尖刀”鋒芒依舊

探訪鑽探工程公司鑽井二公司1202鑽井隊

早上剛過9點,油田上便能感受到夏天的炎熱。晴空萬里,天空雲淡。遠遠的,就看到寫著"尖刀1202隊"字樣的紅旗迎風獵獵飄揚。

“滴—滴—”還未到達,便聽到現場時不時發出響亮的安全警笛聲。走近才知道,這裡正緊張地進行著大慶鑽探工程公司2019年井控突發事件綜合應急演練。

鑽探工程公司鑽井二公司1202鑽井隊組建於1953年3月,1960年參加大慶石油會戰。截至2018年12月17日,該隊累計進尺突破300萬米。66年來,這支鑽井隊先後創下2項世界紀錄、5項全國紀錄和10項大慶紀錄,被石油工業部命名為“鋼鐵鑽井隊”。因為幹起活來“不要命”,憑著“有第一就爭,見紅旗就扛”的狠勁兒,在大慶廣袤的油田上,1202鑽井隊被譽為“永不卷刃的尖刀”。

姜洪偉,1202鑽井隊黨支部書記。見到我們,他大步上前,一雙厚厚的鞋沾滿了塵土。這個皮膚曬得黑黝黝的漢子,完全看不出只有30歲。姜宏偉摘下安全帽夾在胳膊上,一雙粗大有力手握著記者的手,“歡迎,進屋進屋,你們沒帶安全帽,現場不能去。”

目前1202鑽井隊共有51名鑽井職工,負責鑽區內的調開井。“時代在進步,企業在發展。過去‘大慶精神’更多強調拼搏奉獻、埋頭苦幹,但隨著企業的轉型升級,精細化的管理和以人為本的企業理念,以及安全至上的生産宗旨越來越滲透到大慶的每一個生産環節。”邊説著,邊有施工隊員來彙報安全演習實況。“先按計劃走,我馬上出去。”姜洪偉示意説。

1202尖刀隊鑽井隊員在進行應急事故演練。

對於鑽井行業來説,安全重於一切。採訪過程中,現場的警笛聲從未停止過,不斷報告著井下實況。“推行安全演練,提高安全意識是我們隊採取的一項措施。此外,對於安全生産,我們一改過去隊長書記口頭強調、搶起進度就各唱各調的狀況,設置了全員安全測試卷,寄‘平安家書’等一系列創新措施,為的就是確保安全這個1不倒,後面鑽井進尺的0才有意義。”姜洪偉説。

除了提高隊員的安全意識,1202鑽井隊還通過技術進步,實現安全作業。“今年我們隊配備了集團公司最新型的實驗性鑽機,大大增強了鑽井設備的安全性、可靠性。通過起降鑽的自動化操作,在節省勞動力的同時,極大保證生産安全。”

尖刀鋒從磨礪出,千錘百煉不卷刃。或許正是對規範化生産、精細化管理和以人為本安全意識的重視,1202鑽井隊才能在戰力不減的同時,永葆尖刀不卷刃。

人物訪談

段海福在勞模創新工作室向記者展示他解決各類生産難題的小發明。

做最好匠人

——記大慶油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段福海

“‘匠人’就是一種要做到最好的執著。像我們搞革新,設備當下好用,未必代表一直都好用。即便是獲了獎,我們也要不斷跟蹤。只有不斷評測,才能創造更大的效益。”

今年55歲的段福海是大慶油田第四採油廠第二油礦工藝隊測試工程師。生於老會戰之家的他,受父輩熏陶,樂觀豁達,言談間滿是對油田工作的熱愛。

見到段福海時,他身著一件藍色Polo杉,笑瞇瞇的,個頭敦實,走路很快。在二樓展示廳裏的一面墻上,擺滿了段福海的“發明創造”所獲的獎狀。而在一墻之隔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他發明的“傢夥什兒”堆滿了整間屋。他用那佈滿老繭的厚厚手掌隨便拿起一個,開始向記者介紹其用途。“你看,這個小東西成本才五毛錢,卻解決了100萬的難題。這個鋼絲球兩塊錢,但給國家省了……”在油田一線工作的35年間,段福海研發的創新成果多達232項,累計創造經濟效益2.38億元。

興致盎然地撥弄完自己的“傢夥什兒”,段福海又打開投影儀,興奮地介紹起自己的得意作品。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動畫配上幽默地解説,引得大家不時捧腹大笑。“解決的困難多了,問題自己就找到府。看到難題,我就忍不住想要研究它、想辦法攻克它。就是有那麼一股勁兒,不讓幹都不行。”

在段福海眼中,革新就是解決問題。“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啥是革新,就是不想讓大家遭罪。”20年前,石油工人都是手抬大鐵桶油往油井中灌藥清蠟。由於氣體不斷返出,藥液噴濺的到處都是。他利用所學知識巧妙地對現有設備進行改良,實現了密閉加藥。“年底領導讓我報革新獎,而我認為這只是解決一個生産環節上的難題。直到大家都説好,我才意識到這是革新,其實就是用心、敢想、勇於打破思維慣性去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多年探索技術創新的規律,段福海總結出了獨特的“283”技術革新工作法。“遇到困難,我們從實際出發,從實用出發,用'283'方法論去綜合考慮安全、環保、效益等因素。難題解決了,東西大家自然都搶著用。”

如今,段福海已成為勞模工作室的一名帶頭人。新人怎麼傳、怎麼帶?他説,“有些年輕人對革新感興趣,但入不了行。可像我這樣的技校生都能通過學習入行,他們咋不行。主動拉一下,年輕人也就進來了。未來,我們要把腳踏實地、愛崗敬業的精氣神兒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幹一行愛一行,帶著年輕人把‘睡著’的科技成果喚醒,轉化為一線實實在在的生産力,為國家做更大的貢獻。”

在大慶,我們見到了很多像段福海一樣的“癡人”,像“段福海勞模創新工作室”這樣出成果、出人才、出經驗、出效益的團隊有近100個。他們如星星之火,播撒開來,讓與大慶精神一脈相承的工匠精神為油田發展播撒下未來的希望。

記者手記

激蕩四十年奮進雙城記

一輪驕陽挂在空中。目之所及,藍天和綠地交相輝映。如果不是遍地的抽油機和鑽井架,人們也許不會意識到這裡就是中國石油工業的脊梁。仿佛是種巧合,今年大慶與深圳一樣,迎來了建市40週年。同是“不惑之年”,大慶與深圳兩座相距千里的城市,有著諸多難以盡數的相似與契合。

兩座綠色的“文明之城”,宜居宜業。無論是“百湖之城”的大慶,還是“國際花園城市”的深圳,都是雲空廣袤,空氣清新。鬧市區,現代化的建築鱗次櫛比,但不乏環境優美的生態公園點綴其中。珍貴的鳥類在明凈的水面上嬉戲、稀有的植物在公園裏生長。人們卸下工作的壓力,在藍天碧水輝映間、花鳥綠地動靜處,盡情享受自然的饋贈。

兩座包容的“移民之城”,機會共用。四十年前,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因為責任和夢想匯聚於此。四十年後,這兩座城市有了海納百川的“魅力”。他們敞開懷抱,珍視差異。沒有偏見,隨處可見不同菜係的飯館、獨具特色的文化表演。因為包容,這兩座城心中毫無芥蒂,將機會與所有人共用。得益於多元化發展,大慶和深圳隨處可見新鮮和活力。

兩座發展的“排頭兵”,創造共和國發展史上的奇跡。無論是讓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大慶,還是打開中國改革開放大門的深圳,兩座城在共和國70年的風雨歷程中都留下了舉世矚目的輝煌印記。如今,它們繼續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第一”,刷新著世界對中國的看法,凝聚著令人讚嘆的國家力量。而作為城市的建設者,我們參與其中,拼搏其中,自豪感油然而生。

未來,深圳與大慶南北雙城都有著共同的期許:以更加優異的城市發展實踐,助力祖國的繁榮富強。

(責任編輯:沈曄)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