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三次採油工業化程度雖然在國際領先,但閉門造車會停滯不前。這次包括諾貝爾化學獎評委、哈佛大學教授在內的‘大咖’匯聚大慶油田,國際化的專題研討讓我們拓寬了視野。”9月3日,説起不久前的中國大慶2019三次採油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慶油田提高采收率項目經理部副經理葉鵬深有感觸。
打好勘探開發進攻戰,關鍵核心技術是重器。集團公司加快轉換發展動能,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對站在發現60週年節點的大慶油田,意義尤其重大。
看當下——
發揮科技核心驅動力
大打勘探開發進攻戰
觀察當下的大慶油田,可以體味到“難”和“進”這兩面。客觀地看,資源接替隱憂、延緩産量遞減、成本效益挑戰等矛盾,是為“難”。但唯其艱難,才更顯勇毅。在難中進、向高處行,把握“難”與“進”的辯證法,為理解大慶油田以創新驅動振興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
3年來,大慶油田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堅持油氣並重、常非並舉,大打油氣勘探進攻戰,油氣勘探獲得重要突破。探評井、高産井比例創歷史新高,特別是長垣週邊、兩江之間扇形區,正在形成一個極為重要、最為現實的勘探開發一體化領域。
龍西地區繼2016年獲得高産工業突破後,保持高産富集之勢,展現了老探區的大潛力、大作為。雙城斷陷,去年雙68井獲日産110立方米高産工業油流,是松遼盆地週邊首口自然産能超過100立方米的探井,標誌著松遼深層新領域新層係新類型取得重大突破。海拉爾盆地,紅6井首次在侏羅係發現優質烴源岩並見到良好油氣顯示,對整個北方地區的侏羅係勘探具有重大啟示意義。松遼深層,今年1月隆平1井獲日産11.5萬立方米高産工業氣流,標誌著松遼盆地基岩天然氣勘探實現歷史性突破,展現了千億立方米儲量規模。川渝地區,勘探開發一體化的高效組織,在川中地區泥灰岩層首獲工業氣流。
在困難中尋潛力,在極限上謀突破,大慶油田探索老油田持續有效開發的新途徑,精準開發持續保持高水準。三次採油效果持續改善,噸聚增油連續6年保持在45噸以上,三次採油産量連續17年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緻密油有效開發取得積極進展,今年計劃建成緻密油産能60萬噸以上。天然氣産量邁上40億立方米新臺階,産量連續8年保持增長,成為拉動主營業務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犯其至難,方能圖其至遠。一系列新跨越、新提升、新突破,背後是聚焦制約發展難題,發揮科技核心驅動力。
創新理念,勇於超越,規模增儲技術亮點頻現。提高薄層及“甜點”的識別能力,揭示深層斷陷盆地緻密氣成藏機制和分佈規律,SDP系列超深射孔器穿深指標實現質的飛躍,連續油管水力噴射環空加砂壓裂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準。
精準施策,精細管理,提高采收率技術日益完善。攻克了特高含水後期水驅精準挖潛技術,發展了聚合物驅提質增效技術,攻關了複合驅降本增效技術,研究儲備了聚驅後提高采收率技術,創新了週邊特低滲透扶楊油層二氧化碳驅油提高采收率技術。
看方法——
瞄準重點關鍵領域
管理創新添薪續力
松遼盆地油氣資源十分豐富,大慶油田還遠未到資源枯竭的時候。近年來的勘探實踐和地質認識進一步證實,大慶探區非常規油氣資源潛力非常大。緻密油總資源量在10億噸以上,豐富的頁巖油資源成為建設百年油田的重要接替領域。
堅持“兩分法”,大慶石油人清醒地認識到:“曾經,‘入地’與‘上天’技術並進是我們的驕傲,但近些年,我國航太技術迅猛發展,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油田開發技術還沒有取得新的重大革命性突破。”差距,就是進步的空間和努力的方向。
科學技術突破有其客觀規律,需有“板凳需坐十年冷”的執著堅守,急不得。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集團公司構建高品質發展的油氣能源支撐體系,大慶油田要當先鋒、站排頭,科技創新突破又慢不得,要有“涉深水者得蛟龍”的集中攻堅。
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大慶油田發展面臨的挑戰,歸根結底是創新能力的挑戰,必須把握大勢,搶佔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
當下,科技創新不是坐落在“孤島”,也不是行駛在單車道,要有管理機體體制、資源配置等多重助力和加持。
頂層設計,深化創新驅動。堅持“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大慶油田突出關鍵技術、重大技術、顛覆技術三個層次,工業化、配套、攻關、儲備四種類別,制定油田核心技術發展路線圖,把科技攻關的方向和重點任務,牢牢鎖定在解決重大瓶頸技術難題上。走以技術增資源、以技術保穩産、以技術提效益、以技術拓市場的發展之路。
科學管理,增強創新活力。在課題立項上,設立“大慶油氣持續有效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重大專項,系統設立13個課題,改變了以往單一技術課題立項難以解決制約油田整體發展問題的現象;在科研組織上,打破單位和專業界限,讓多專業、多單位聯合攻關,科研與生産實踐緊密結合;在管理模式上,推行市場化、開放式研發模式,不唯學歷、不唯職級,全面實施競聘上崗,並對課題長放開選人用人、經費使用等許可權。同時,成立相關機構,對各課題進展情況進行年度考核,強化科研全過程科學管理。
守住“入”口,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把錢用在“刀刃”上,大慶油田自2008年起年均投入10億元以上,已累計投入151億元。看住“出”口,實施研産用一體化,實現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高效轉化。
圍繞“十三五”重大科技專項展開攻關研究,2017年至今,大慶油田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65項,為大慶油田油氣生産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看未來——
強化激勵開放共用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
“以前承擔部分行政管理工作,一週最多能到實驗室一兩次。現在,基本每週都能‘泡’在實驗室裏三四天,進展也比之前快一些。”大慶油田企業一級技術專家伍曉林説。
在當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工程師和專職搞科研之間,伍曉林想都沒想,就選擇了後者。深化雙序列改革,讓大慶油田4家科研機構33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有了自己的成長通道。“人才+項目”機制,全過程激勵,讓科技人員施展拳腳的空間更廣闊。
登高遠望,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大慶油田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目前已建成10個國家和行業級實驗檢驗中心、5個集團公司試驗基地、3個省重點實驗室、5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28個油田科研重點實驗室。科技資訊化建設平臺不斷完善,數字化已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順時應勢。
全球視野,對標一流,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創新格局,大慶油田善於握手。近年來,一系列高規格學術會議相繼在大慶油田召開,為油田“把脈”的院士和國內外專家人數創歷史新高。集團公司舉辦開發對策專題研討會,外協科研單位成為油田勘探技術座談會的彙報單位,“沒有院墻的研究院”正在建成……借智引智力度有多大,科技創新突破就有多大。
未來會怎樣?
向更高技術水準邁進,跟跑的要迎頭趕上,並行的要加快趕超,領跑的要保持領先,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突出主攻方向。在創新發展水驅開發等特色優勢技術的同時,切實加快緻密油、頁巖油等非常規資源的經濟有效動用,加快聚驅後和三類油層提高采收率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步伐,力爭儘快取得革命性突破。
——加強集中管理。健全完善項目管理方式,繼續推行開放式攻關,打破專業和單位壁壘,搭平臺強聯合,出成果育人才,舉全油田之力、匯全油田之智,集中力量加快科研攻關進程。
——加快持續創新。緊密結合油田生産實際,持續推進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積極探索跨專業跨領域整合創新,不斷超越自我,奮力爭先。
——推進資訊化建設。圍繞打造“共用中國石油”,大力推進油田生産指揮中心、雲數據中心及數字化示範廠建設,積極探索智慧一體化運作管控模式,以資訊化推動管理體制變革。
突出科技創新在高品質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創新作為當好標桿旗幟、推進振興發展的重中之重,大慶油田堅定不移地把科技創新向縱深推進。
科技創新大潮澎湃,千帆競發勇進者勝。攻克今天的難關,就能遇見更好的明天。(中國石油報 供稿)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