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孫剛,男,漢族,1975年6月出生於黑龍江省大慶市,中共黨員。1997年7月黑龍江大學高分子化學專業畢業,進入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從事聚合物驅油研究工作,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大慶油田企業二級技術專家。他為提升大慶油田聚合物評價技術的國際影響力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際石油同行的字典裏,寫下了“大慶聚合物評價方法”的專有名詞;勇挑重擔、自主創新,帶領團隊破解世界級難題,首次建立了不同注聚參數與油層滲透率匹配關係圖版,給出了個性化、定量化注入參數優化方法,創新了聚驅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該成果使增油效果提高了26%,節省聚合物3.38萬噸,創造經濟效益5.7億元;矢志不渝、碩果纍纍,主持參與科研項目15項。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創新特等獎1項、集團公司二等獎1項,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技術創新特等獎3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發表國際論文3篇、專業論文15篇。被聘為大慶油田學術技術專家,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黑龍江省青年五四獎章、“十二五”中石油“傑出青年創新人才”,大慶油田新會戰青年先鋒等榮譽稱號。
制定行業標準的石油“創客”——記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企業二級專家孫剛
2018年初冬裏的一個清晨,一輛黑色的轎車沐浴著凜冽的晨輝來到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實驗中心門前,接上疲憊但卻堅定的孫剛,向著機場疾馳而去,此行他帶著各級領導的殷切厚望,不僅承擔著向全世界展示和推廣大慶油田聚合物驅油技術和成果的工作,同時還負責代表中國石油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向ISO國際標準委員會推介中國《驅油用聚合物性能檢測及評價行業標準》升級為國際標準的重任。路上,回想近二十年來自己在聚合物驅油領域經歷各種從無到有的點滴歷程,在即將再次走出國門之前,他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聚合物驅油技術作為支撐大慶油田原油穩産的三次採油主導技術之一,2002年以來,不僅每年為國家貢獻原油超過千萬噸,還培養了大批精英技術人才,大慶油田三次採油領域二級專家孫剛便是其中之一。
勤於創效的先行者
聚合物驅油技術作為支撐大慶油田原油穩産的三次採油主導技術之一,2002年以來,不僅每年為國家貢獻原油超過千萬噸,還培養了大批精英技術人才,大慶油田三次採油領域二級專家孫剛便是其中之一。
聚合物顆粒,形若珍珠白似雪。在孫剛的眼中,這顆粒,是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珍寶;這顆粒,是延長油田開發壽命的秘方;這顆粒,是拓展海外市場的殺手锏;這顆粒,是他為之矢志追求的科研夢、石油夢。
1997年,孫剛從黑龍江大學高分子化學專業畢業後,來到了大慶油田研究院采收率研究室,一開始,和大多數人一樣,“采收率”這三個字對他來説比較陌生,當帶他的老師傅意味深長地告訴他:“大慶油田采收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相當於找到了一個玉門油田;每提高5個百分點,就相當於找到了一個克拉瑪依油田!”這使他一下子感到了肩上的份量,“采收率”三個字從此就深深的烙在了他的心裏。
孫剛承擔的第一項工作是聚合物檢測,聚合物就是特製的高分子化學藥劑,能把石油從岩石孔隙中“驅趕”出來,聚合物性能越好,采收率就越高。當時用的聚合物大都是從法、美、日等國進口,由於沒有統一標準,他們都標榜自己是“權威”。雖然大慶油田的檢驗標準和水準在國內領先,但仍無法準確檢測各國聚合物的産品品質。大慶油田開發以來,水驅採油一直都是國際領先,“新時期鐵人”王啟民是響噹噹的國際權威。孫剛認為,在聚驅工業化的今天,我們新一代決不能“掉鏈子”!必須搶在外國人前面建立國際認可的標準,掌握話語權。然而,檢測水溶性聚合物微觀性能是“世界高分子領域六大難題”。許多權威都曾無功而返,孫剛卻認為,“外國權威不過起步早一些而已,超過你,我就是權威。”他形象地把標準比喻為尺子,外國現在各用各的“釐米尺”,我們就要造出中國的“遊標卡尺”。
聚合物分子僅有零點幾微米大小,準確測定分子尺寸是建立標準的關鍵,也是他要攻的第一個難關。實踐中,孫剛發現國際通用的計算公式有漏洞。他歷經兩年的反覆演算,推導出了一套新方法,但得通過儀器進行檢驗,這種儀器只有北京一家研究所有,他連忙進行溝通,28天后,等到了電話,對方的儀器有一週的空檔。恰巧他剛剛獻完血,沒有絲毫猶豫,連夜帶著樣品上了火車。這種樣品1個月才能提取出1克,在他心裏比黃金還要珍貴千百倍,旅途中他緊緊抱著樣品箱一夜沒敢合眼。因為時間緊,他扛了一箱速食麵三天沒離開實驗室,對方被感動了,專門為他配了兩名助手。就是用這一週的空檔,他成功獲得了全部的實驗結果。經過三年的努力,孫剛帶領團隊建立的聚合物評價標準和方法,順利獲准成為國家行業標準。當時,國外標準只能檢測4種規格産品8項指標,而他們的標準能檢測10種規格産品15項指標,被稱為“大慶標準”,在這一領域成了令國際同行嘆服的“權威裁判”。
精益求精的“油田工匠”
隨著大慶油田部分區塊注聚時間的延長,油層對聚合物出現了“挑食”現象,有的儲層剩餘油少,但用的聚合物多,有的剩餘油多要的聚合物少。如何既能保證聚驅效果又能提高經濟效益就成了亟需解決的新課題,已經把責任、使命和“三超”精神銘刻到血液和骨髓的“油三代”孫剛,主動挑起大梁,毅然承擔了這個世界級難題。要提高聚驅效率,首先要在注入參數和注入方式優化方面下功夫,實現對不同油層的“量體裁衣”和“對號入座”。這是一個新如荒漠的領域,孫剛帶著項目組只能自行從現場和室內3萬多個數據中梳理線索,摸索前進,
“對號入座”,就是要從成百上千次的試驗中找尋規律。在物理模擬驅油實驗中,他帶領團隊一起晝夜連班倒,幾個月下來,記錄實驗數據的紙張堆起來足有一人多高,他的工作服也磨漏了3套。為了保護其他同志,對人體傷害最大的十氫萘等高毒性試劑實驗孫剛都自己包攬了下來。不到兩個月,他的眼底出血,眼壓超過三十,大夫警告他:“你不要眼睛了?”時間不等人,他取了藥,轉身又趕回單位繼續做實驗。
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他帶領團隊首次建立了不同地區注聚參數與油層滲透率匹配關係圖版,給出了兼顧合理匹配和驅油效果的注入參數優化方法,實現了參數設計的個性化和定量化;創新了聚合物驅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大幅度提高了聚驅效率。這些創新成果在12個實驗區應用後,使每噸聚合物的驅油效果提高了26%,創造經濟效益5.7億元。
敢於創業的逐夢人
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大慶油田進入了高含水後期,要拓展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必須走出國門。懷著讓大慶油田聚驅技術走向世界的夢想,孫剛開始了海外“白手起家”的創業歷程。
在哈薩克肯亞克聚驅項目中,面對沒有資料、沒有經驗、沒有慣例的重重困難,孫剛和夥伴們為了取全取準第一手資料,多次往返現場,吃住工作在十平見方的狹小空間裏,粘度計和攪拌裝置就在離他床頭不到一米遠的地方轟轟作響。由於設備沒有製冷功能,為確保正常運轉,只能在零下30多度的嚴寒中敞開窗戶,異國的寒風吹的人直打哆嗦,經常幹起來就不分晝夜。
在他和夥伴們的努力下,哈薩克鹽上注聚合物先導性試驗,取得了明顯增油降水效果,實現銷售收入1.8億元,為哈薩克及環裏海相似性油田經濟有效開發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效手段,使大慶油田三次採油技術首次揚威海外。
孫剛還參加了中石油CNODC對印尼的技術服務項目,當時印尼的局勢還不是很穩定,每次去油田現場的時候都有帶槍的保安跟車。一進入公共場所,就會被連人帶車進行地毯式搜查,可他並沒有因此而退縮。
有一次,印尼方的工程師請孫剛吃飯,他向孫剛伸出四個手指頭,告訴他這家餐館很出名,曾經被炸彈炸了4次。
東南亞發生海嘯的時候,他和項目組的同志一起坐飛機去印尼彙報項目進展,寬敞的國際航班空空蕩蕩,讓人覺得很不踏實。外在的不安和憂慮都沒有影響項目組成員們的士氣,他和同事們圓滿完成印尼Talang Akar油田提高采收率研究,篩選出了適合提高采收率的目標工作區和三次採油方法,在與多家國內外石油公司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為中國石油搶佔印尼市場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2018年,孫剛肩負著把聚合物檢測國家標準推向全世界使之成為國際標準的光榮使命,再一次走出了國門,開始了新的征程,他用自己奮鬥的青春,詮釋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時代內涵;用自己出彩的人生,書寫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動人篇章。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