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旅融合國際峰會專題報道

首頁>魅力城市

四川省會理縣

發佈時間:2019-01-04 15:05:5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曹洋

會理縣位於四川省最南端,與雲南省昆明市祿勸縣和楚雄州元謀縣、武定縣一衣帶水,與攀枝花市仁和區、鹽邊縣、米易縣緊緊相鄰。全縣幅員面積4527平方公里,轄48個鄉(鎮、街道),303個村、10個社區,居住有漢、彝、傣、傈僳、回、白等19個主要民族,總人口46.25萬人。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20.04%,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雜居縣。會理氣候酷似昆明,年均氣溫15.1℃,高於昆明0.1℃。2011年11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5年,會理古城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會理縣連續8屆進入中國西部百強縣、連續9年被評為全省少數民族類區先進縣。2015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05億元,三次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0.7%、60.2%和19.1%;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46616元,位居四川省所轄117個縣第8位;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4351元,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3154元;全縣地方公共財政收入6.9億元,每人平均1568元,位居四川省所轄117個縣第37位。



一、會理文化。會理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一是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全縣現有古遺址27處、古墓葬37處、古建築102處、石窟寺及石刻4處、近現代代表性建築22處,有重要館藏文物3372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10件、三級文物445件);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45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8處。考古資料證明,會理古代文明自新石器時代即已開始;東咀遺址考古發現,會理古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3500-4000年左右。二是紅色文化影響深遠。1935年5月3日,中央紅軍長征從皎平渡巧渡金沙江進入會理;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會理縣城郊鐵廠舉行擴大會議,史稱“會理會議”,是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3次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之一,鞏固了遵義會議的成果;紅軍行經會理31個鄉鎮,在通安、彰冠、南閣等地建立貧農團、赤衛隊,組織了100多人的革命武裝,全縣彝漢群眾踴躍加入紅軍,使會理成為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三是地域文化南北交融。古代會理轄區廣及今四川省涼山州一部分和攀枝花市全境、雲南省麗江市一部分,是川滇兩省交界的軍事和經濟重鎮。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南征,與孟獲軍首戰會無(今會理),同年5月自會無渡瀘入滇,古渡口位於魚鲊鄉境內;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後蜀明德三年(936年),會理先後被南詔國、大理國所據,置會川都督府、會川府,是其北進的軍事戰略重鎮和政治中心;此外,會理還是南方絲綢之路的經貿樞紐,縣境內“零關道”長達125公里。民族融合,文化交匯,形成了會理地域文化“中原脈、江南韻、巴蜀風、滇楚味”的獨特風格。四是民族文化絢麗多姿。會理彝族大號嗩吶、蹢腳舞、刺繡獨具地方特色,會理綠陶、紅銅火鍋及其製作技藝為全國唯一,端午節“吃藥根”“遊百病”、羊肉湯鍋、雞火絲餌塊、銅火鍋全席等飲食文化為會理獨有;會理縣小黑箐鄉和關河鎮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縣已公佈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5項,5項入選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四是會理之名充滿歷史意蘊。會理之名源於“川原並會,政平訟理”,由會無、會川演變而來。西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置會無縣,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改會川縣。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會理州,會理稱謂距今已有738年的歷史。古代會理所轄地域安寧河谷平原係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在境內交匯,故有“川原並會”的含義。早在先秦時期,西南地區形成的“滇”、“嶲”、“昆明”、“邛”四大部落集團即以會理為議事中心;隨著“南方絲綢之路”的開通,會理“川滇鎖鑰”的政治、軍事、經濟地位更加突出,成為“政平訟理”之地。會理古城(土城)始建於晉惠帝元康二年(292年),距今1724年;古代彝語稱會理為“涅底”,會理城因古代彝族涅理部落居住而得名,稱為“涅底爾庫”,意為“春天長駐的地方”。




二、特色産業。會理是全國糧食、烤煙和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石榴和黑山羊第一大縣,現代畜牧業建設重點縣,全省現代農業産業基地,全國麻風樹種植第一縣、綠化模範縣和省級生態縣。全縣耕地面積106萬畝,每人平均耕地2029萬畝,可利用耕地後備資源80萬餘畝。全縣森林資源蓄積量1201.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2.1%,獲得全省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先進集體榮譽。農業上有黃(烤煙)、紅(石榴)、黑(豬羊)、綠(生態林果蔬)四大支柱産業。糧食年均總産量達27.92萬噸,連續10年實現穩增長。會理獨特的氣候、土壤極為適宜石榴種植,會理石榴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取得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産品認證。會理被命名為中國石榴第一縣、中國石榴之鄉,“會理石榴”證明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會理石榴被評為“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50強”、“全國網際網路地標産品50強”。2015年,石榴種植面積達32.02萬畝,果品産量40萬噸,果農銷售收入17.8億元。建昌黑山羊是會理一大特産,已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2015年,生豬、黑山羊存欄139.81萬頭(只)、出欄125.62萬頭(只)。會理山地清甜香型煙葉獨具特色,“船城金葉”品牌建設提升了煙葉品質,會理煙葉已進入全國各大煙廠高檔香煙主流配方。2015年生産煙葉61.5萬擔,煙農收入8.98億元。建成華山松産業基地21萬畝、實現産值2.64億元,核桃種植面積30萬畝、實現産值3.4億元,油橄欖産業基地1.5萬畝。



三、工業經濟。會理是全省14個、民族地區唯一工業強縣示範縣。會理享有“攀西聚寶盆”的美譽,工業上有銅鎳、鉛鋅、釩鈦鐵、電煤、特色農産品加工、新能源六大産業集群。全縣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礦達60多種、300多處,黑色金屬儲量4.1億噸,有色金屬金屬量達76.2萬噸,銅、鋅儲量超過全省85%、20%,蛇紋石礦預估價值超過2000億元,釩鈦磁鐵礦資源儲量9.4億噸,佔攀西戰略創新開發試驗區資源的10.45%,釩鈦磁鐵礦儲量居涼山州首位。四川省首個山地光伏並網發電站——會理樹堡光伏電站建成。風力、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均超過100萬千瓦,我縣新能源發電從無到有,預計年底裝機可達40萬千瓦,年産值達7億元以上。

四、現代服務業。會理有會理古城、倉聖宮、龍肘山、仙人湖、皎平渡、萬畝石榴園等20余處旅遊景點,(1.倉聖宮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廟宇坐北朝南,由兩道山門、照壁、大門、前殿、後殿、前後院東西廂房和耳房、天井等組成復四合院佈局,總面積為1358平方米。照壁採用六角攢尖脊,大門和山門為懸山式頂穿逗木結構建築,前、後殿、廂房為硬山式頂抬梁土木結構建築;2. 龍肘山山脈源於螺髻山,位於會理城北15公里,又名玉墟山。因山勢蜿蜒,主峰頂如神龍昂首,兩側峰聳立似巨龍運肘,故而得名。龍肘山主峰高3586米。山勢險峻雄奇,自然風光更是美不勝收,從明、清兩代到近代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記載。龍肘山的巉崖險峰、山溪流泉、茂林幽篁、古樹奇花、煙霞霧雪、鳴禽走獸等幻境奇觀早已膾炙人口,舊志書曾先後將“玉屏朝霞”和“玉墟春帳”列入會理“八景”),並成功舉辦杜鵑花節、祭龍節、潑水節等旅遊文化節慶活動。2015年,接待遊客1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5億元,被評為州級旅遊示範縣。2015年,我縣被列為全國16個、全省唯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試驗縣。2015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120.64億元,社會消費品總額達49.79億元。



五、會理古城。根據考古發現,會理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生活遺跡。會理古代為邛都國地,西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建會無縣,是會理有文字記載的建制之始,距今已有兩千一百多年的悠久歷史。

從唐代肅宗至德元年(756年)開始,會理先後由雲南的南詔和大理政權統轄,元太祖忽必烈滅大理統一中國後,在會理設會川(路)府,隸屬於雲南行中書省。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平定月魯帖木兒之亂後設會川衛,改隸四川布政使司,至此,會理重歸四川轄治。清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改名為會理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州為縣,始稱會理縣。

會理古城是一座氣候宜人、環境優雅的明代古城,古城面積1.62平方公里,其中明、清兩代和民國初期的建築就有25萬平方米。會理古城在建築佈局上主要街道以鐘鼓樓為中心,呈十字形延伸到四城門,成為東、南、西、北四條主要街道,構成四街三關二十三巷的棋盤式格局,會理古城的南北大街,沿會理古城的中軸線而建,大街小巷生活著會理的原住民,他們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民間古老的風俗習慣和傳統的生活方式,古城南北大街曾經榮獲了“涼山十大景點”、“四川歷史文化名街”、“四川十大最美街道”的美譽。會理古城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風貌完整的古街古巷、眾多的傳統民居院落、深厚的民族文化,于1992年被四川省政府列為首批歷史文化名城,2011年11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5年10月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6年11月成功創建會理古城——仙人湖省級旅遊度假區

會理位於橫斷山區,海拔約1750米,年平均氣溫17.2℃,年均日照時數達2421.5小時,空氣品質優良率達100%。立體氣候明顯,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地處川滇結合部,自古商貿往來頻繁,各民族人民和諧相處。明清時期,大量軍屯的士兵和內地商人進入會理,又帶來了先進的江南和中原文化。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造就了本地獨特的飲食習慣,融合中原、江南文化和西南少數民族習俗,結合雲、貴、川一帶的地域特色,羊肉米粉、雞火絲餌塊、抓酥包子、熨斗耙等美食小吃遠近聞名。


會理古城是南方絲綢之路上至今面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如今,古城城廓風韻依然,街巷基本如舊,仍然保持著古老的佈局和風貌。古城南北長1770米,東西寬920米。內城的主要街道以鐘鼓樓為中心,呈十字形延伸到四城門,構成穿城三里三,圍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軸線為中心的四街三關二十三巷的棋盤式格局。會理建置後的早期城址早已湮沒無跡,現在的古城建於明初,自明洪武三十一年修建磚砌城墻,至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會理古城與其他的古縣城相比,格局更大一些,街道明顯更寬一些,這是因為當時建城的時候會理的建制級別比較高,當時是軍政合一的管理機構“衛”的建制,按照衛城的格局建的城市。在這六百餘年中會理古城始終是川滇文化交流的要津,歷史上曾設縣、路、府、衛、州等建制。

景區非常重視文物、古建築的保護工作,一直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保護、統一管理”的發展和管理理念。近年來,累計投資4億元,對北門城樓、鐘鼓樓、天主堂等文保單位進行了保護性維修,拆除古城核心區不協調建築,對古城核心區及周邊建築進行了風貌整治。

景區聘請具有相關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編制了《會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會理古城旅遊景區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對古城的保護以及未來發展進行科學指導。根據《會理古城旅遊景區總體規劃》,未來,城北將以明清民居文化體驗為主,內城科甲巷、外城的西成巷、東明巷、和平巷、東西關等街巷,將打造成為會理古城的明清民居建築集中展示區和露天博物館。城中片區將集中展示南方絲綢之路的商貿文化、川滇邊城交匯融合的多元文化以及會理豐富的物産。城南片區則以會理特色餐飲及特色住宿為主,將成為古城主要的休閒、娛樂體驗區。

未來景區的發展將進一步挖掘會理的歷史文化內涵,恢復和保留古城的空間機理,再次復蘇其歷史上的中心區功能。古城將在未來五年內實現功能的轉變,由原來的行政功能、交通樞紐功能、城市居住功能等向文化功能、休閒功能、旅遊功能等轉變,逐步引導古城的商業業態由目前的為本地居民服務為主,向為遊客服務為主轉變,重點引入旅遊紀念品、餐飲小吃、休閒娛樂等業態,恢復舊時的字畫館、茶館、評書、戲樓等,並佈置具有會理特色的手工業業態,如綠陶工藝品製作等,促使古城的文化價值、旅遊價值、商業價值的構建和品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