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旅融合國際峰會專題報道

首頁>魅力城市

陜西省銅川市

發佈時間:2018-11-08 10:30:3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曹洋

銅川市位於陜西省中部,1958年建市,距省會西安和咸陽國際機場均68公里,是陜西省繼西安之後第二個省轄市,轄3區1縣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面積38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72萬。銅川先後被確定為全國資源型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全國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全國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城市,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振興老工業基地、支援革命老區發展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銅川市區位優勢顯著,農業産業門類多,塊狀封閉自然環境為綠色有機農産品提供了最佳的生産基地,全境地處全國優勢蘋果産業帶的核心地帶,區域特色産業明顯,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中國優質甜櫻桃之都”。“十三五”以來,我市以追趕超越、轉型發展為主題,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落實“五個紮實”要求和“五新”戰略,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農村居民收入快速增加,農業生産條件不斷改善,農村經濟社會呈現持續健康發展態勢。全市現有耕地138.8萬畝,農業人口29.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64.63%。2017年,全市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346元,高於全省平均水準。

一是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壯大。按照“穩糧、優果、興牧、增藥、擴菜”的思路,以“做精、做優、做特”為方向,持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重要農産品供給水準不斷提高。糧食生産穩步發展,宜君縣、耀州區、印臺區被列入全省旱作農業示範縣,宜君縣旱作農業技術整合模式在全省推廣,宜君縣地膜玉米創高産的做法先後被《經濟日報》和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等媒體報道,“宜君玉米”獲得“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認證。2017年,全市糧食總産24.28萬噸,實現連年豐收。果業生産優勢突出,銅川蘋果被譽為“中華名果”,“銅川蘋果”“銅川大櫻桃”品牌獲“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50強”,宜君縣被確定為全省核桃發展重點縣,“耀州花椒”獲得“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認證。先後引進海升集團、陜果集團、上林源等大企業在銅發展果業,不斷提升銅川果業的標準化、品牌化水準。全市水果種植面積91.57萬畝,産量79.16萬噸,産值17.99億元。畜牧産業轉型升級,創新組建生豬、羊、奶牛、蛋雞、肉牛五個畜牧産業聯盟,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伊利、大北農、新希望、哈哥兔業、中天羊業等知名龍頭企業來銅投資興業,更為畜牧業突破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羊産業聯盟探索的“四個五”産業扶貧模式,被省農業廳編入全省産業扶貧模式和脫貧範例彙編進行推廣。全市畜禽養殖規模化養殖率達75%以上,高於全省平均水準。2017年,全市畜禽存欄202.56萬頭(只),畜牧業總産值7.69億元,佔到農業總産值的16.88%。中藥材發展潛力大,198種藥材載入1985年出版的《中國藥典》,黨參、黃芩、黃芪品質優良,“耀州黃芩”獲得了“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認證。先後與天士力集團、陜西興盛德藥業有限公司等醫藥生産企業達成協定,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和“合作社+農戶”等訂單模式,推進中藥材種植業蓬勃發展,每年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6萬畝以上,形成了3個産業示範園、7個重點區域、10個規模化示範種植基地的發展格局。

二是現代農業初具規模。堅持政府統籌規劃、基礎設施配套、招商引資跟進,組團推進照金(小丘)、步壽垣、黃堡、周陵、福地(棋盤)五個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重點提升與適度擴張相結合,在現代農業園區中大力推行“五治一品”,堅持園區申報建設計劃、分季度量化任務、年終考核獎懲措施,動態監管,升級晉檔,對落後園區予以淘汰。全市各類現代農業園區51個,其中省級13個、市級17個、區級21個,基本做到了果、牧、藥、菜等傳統優勢産業的全覆蓋。園區規劃面積15萬畝,佔到常用耕地面積的15%,已建成核心區2萬畝。立足銅川市自然資源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準和農業産業基礎,編制印發《全市“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做大做強糧食、果業、畜牧、蔬菜、中藥材等主導産業,構建“三區、八帶、五組團”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落實市、區縣現代農業區建設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各方資金協調解決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協調金融機構、銀行,定向為園區市場主體融資擔保。始終將招商引資作為促進園區發展的強大動力,作為衡量園區建設成效的主要指標,制定《關於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決定》、《銅川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管理服務辦法》等政策,落實農業園區建設用地指標優先、園區農業生産用水用電價格、招商項目基礎設施補助、農産品加工企業稅收減免、億元項目一企一策服務等優惠政策,引進了伊利萬頭牧場、上林源葡萄莊園、大北農、新希望等10多個億元農業招商項目,市級財政獎補省、市、區級現代農業園3000萬元以上。

三是經營主體迅猛發展。全市共有各類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77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8億元,帶動農戶3.6萬戶,全市各類現代農業園區匯聚龍頭企業5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5個,産值超過15億元,佔到農業總産值的30%左右。周陵現代農業園區被認定為國家級農業産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科技園區。隨著農業經營效益不斷提高,“三農”投入和涉農補貼力度不斷加大和鄉村旅遊、民宿經濟、休閒農業、農村電商快速興起,農民收入實現持續快速增長。2017年全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萬元,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純收入)增速連續7年高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城鄉收入比由“十一五”末的3.31:1下降到2.89:1。

四是科技水準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水準不斷提高,我市土壤生態技術創研中心研究生産的“碳基營養肥”是土壤生態修復的最新産品,“銅川迴圈農業模式”已基本形成。陜西起源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攻克了陜西省10種瀕危稀缺中藥材中的白芨、半夏等6種中藥材繁育技術難關。我市農技人員選育的銅麥系列1-6號旱地小麥新品種,在全省累計推廣3400萬畝,為陜西渭北旱垣乃至整個黃淮冬麥區品種更新換代和小麥生産水準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現代農業園區示範開展土、水、肥、藥、添加劑治理和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及品牌體系建設,禁止劇毒與高度農藥使用,從嚴執行獸藥休藥和停藥制度。開展園區生産環境和投入品整治,推行有機肥、節水灌溉、綠色防控、農藥標準化生産,培育園區名優品牌。我市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研究的天然有機物“倣生化學法”快速降解新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採用這一技術生産的“碳基營養肥”是土壤生態修復和生産綠色有機農産品的最新産品。在現代農業園區積極推廣健康養殖、綠色防控等技術,以應用碳基營養肥為紐帶的果畜迴圈模式等,今年起,以現代農業園區為主,啟動建設9個綠色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區和20個有機綠色農産品生産基地。

五是基本公共服務有效覆蓋。公共服務和財政加快向農村延伸,農村公共服務水準快速提升,城鄉差距逐步縮小,群眾獲得感日益增強。高標準落實“兩個80%”政策,辦好民生實事,推進社會轉型同步走。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民生“一號工程”,連續多年在全市黨員幹部中開展了“衝在一線、幹在實處,幫貧解困促發展”行動,市縣鄉村齊上陣,産業、住房、就業、社會保障等系統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了耀州區道東村“八星勵志”促脫貧的好做法,宜君縣“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知識掃盲+便捷基礎設施”的農村普惠金融綜合發展模式被省委《改革工作動態》推廣,創新設立的“宜馨超市”,提振了貧困戶勤勞致富的精氣神。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一站式”即時結算,全國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醫養結合試點單位。在全省率先實現十三年免費教育、農村完全小學以上學校教師週轉房全覆蓋,規劃了95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全面解決大班額及入學難問題。

六是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社會公共服務、特色服務等重點項目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截止2017年底,全市累計治理水土流失2106.5平方公里,發展節水灌溉38.5萬畝。建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540余處,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3%。農網改造達到100%。建成縣鄉公路361公里,通村公路489公里,鄉鎮和行政村實現油路或水泥路全覆蓋。落實市、縣、鄉三級河長103名,村級河道巡查員272名,實現了河長制全覆蓋,整治排污口472個,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65個,漆、沮兩河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46.5%,先後成功創建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全國衛生城市、省級園林城市。

下一步,銅川市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以脫貧攻堅統攬“三農”工作全局,將農業優勢産業發展與産業脫貧、美麗鄉村建設、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全域旅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全面落實“五新”戰略任務,圍繞全省正在推動的“三個經濟”和3個千億級特色農業産業集群,複製“海升模式”,發展精品農業,生産高端産品,主攻高端市場,通過知名企業引領、大基地承載、大項目支撐、村集體經濟組織聯結、産業化聯合體推動,重塑發展方式,重構産業格局,形成優勢産業集群,努力將銅川打造成“生産基地生態迴圈、生産過程標準規範、産品綠色有機高端”的西部綠色生態迴圈農業發展示範區,實現産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良好起步奠定堅實基礎。

通過3—5年努力,新建9大優勢産業基地、6個種源基地、5個農産品加工園、4個農産品物流園、5個農産品交易市場、3個農業廢棄物處理中心,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10家、省級龍頭企業50家、市級龍頭企業100家,打造一批産業化聯合體,發展一批村集體經濟強村,建成一批現代農業園區,形成以蘋果和櫻桃為主的果業産業集群,以羊産業和生豬産業為主的畜牧業産業集群,以果蔬為主的設施農業産業集群,以中藥材、幹雜果、肉牛、肉兔等為主的特色産業集群,農業産業提質增效取得顯著成效。到2021年,全市農業總産值達到100億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萬元;到2023年,全市農業總産值達到200億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