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陶茶居的非遺路上——訪建水紫陶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田靜

時間:2018-08-23來源 : 七彩雲南作者 : 張存鮮

題記:若干年後我們不在了,陶在,建水紫陶的傳統技藝還在……

陶茶居坐落于建水古城的翰林街,比鄰滇南大觀園“朱家花園”,是一座清代民居風格的老宅院,堂屋、小樓耳房和天井。冬暖夏涼的老屋是田靜創作、授徒、接待八方來客的居所。堂屋裏分區域陳設著田靜各個時期的作品。我們圍桌而坐,田靜的徒弟丹丹為我們泡了一壺古樹普洱紅茶,壺自然是田靜所制。喝著茶,傾聽田靜講述自己學藝制陶的歷程,隨著田靜不疾不徐的語調,我開始走進紫陶,走進非遺……

一、承藝——求學

學習制陶緣于田靜愛茶,能親自做一把壺來泡茶喝,便是田靜最初的心願。讀書時最喜歡玩泥巴的她,也成了父母眼裏的不務正業。在正式拜師之前她已習藝六年,追隨當地多位民間藝人學習一些製作建水紫陶的基本技藝。在學藝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來自於無法系統掌握傳統建水紫陶製作技藝。

因為師傅們皆業術有專攻,或精於制泥,或精於造型,或精於燒制,沒有人可以做到每一種技藝都樣樣精通。這也讓田靜意識到,一件完整的紫陶作品,原來是要經這麼多道工序,這麼多人手,合眾人之力方能完成。

在追隨潘炳良師父學藝的最初,師父便問田靜:“小丫頭,你讀那麼多書,就是回來跟我做泥活的啊?”就連田靜的母親也時有埋怨,“小女娃娃學做陶太苦了!”

可因為喜歡,田靜就很執著地去做了。在當時的建水,紫陶的狀況是:小家庭式作坊居多,以製作汽鍋,茶罐,花瓶等單一器皿為主,鮮有茶壺造型。在傳統的建水陶手工制泥技藝中,浸透後的泥料是需過濾二十多遍方能化作泥中菁華用以燒制的,這樣優異的泥料,如果不能製成茶器為愛茶之人賞用,實在可惜。而且,紫陶燒成色澤不僅具有金石質感,且瑩潤光潔,非常適於養玩,這對於愛茶之人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好器。但陳善可乏的茶壺造型,制約了紫陶的發展。

老廠時期作品,主要以花瓶汽鍋擺件為主

在家人與師父的支援和鼓勵下,田靜考上了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進行了系統的陶瓷造型訓練,歷時五年,有著紮實的理論功底。不管是在外求學,還是在家鄉追隨師父習藝,愛茶的田靜最關注的造型就是茶具,特別是茶壺。雲南是世界茶源,是茶葉的故鄉,雲南的茶有其自身特有的屬性,如何結合雲南茶的特點設計出相宜適造型的茶器是關鍵。

田靜曾在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深造

小小茶壺,大大學問。在不斷的學習與積累中,田靜將複雜的建水陶技藝濃縮于一壺之中,從設計,配泥,成型,裝飾,到填刻,銜接,燒制,每一道工序都了然於心,無一不精。田靜逐漸總結出一套完整的制壺方法。2005年創立了首家以制壺為主的茗壺工作室。至2014年被雲南省文化廳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建水紫陶燒制技藝雲南省代表性傳承人。

二、傳藝——授徒

潘炳良師父家祖上是練泥制陶的行家好手,已經傳了三代,田靜是第四代。潘炳良師父有個孫女,可以説學習制陶她可盡得祖父真傳,可謂近水樓臺。可她寧願離鄉背井去打工也不願意學制陶。由此可見,那時的建水紫陶是有多低迷,吸引不了人才,更留不住人才。經此,田靜深深感受到師父傳承手藝的不易。 

學藝的日子,日復一日,是平淡的,甚至是枯燥的。田靜告訴我:“師父那時也沒帶別的徒弟,在陶茶居裏他即是技師又是師父,這樣的情況在制陶業裏也是極其少見的。拜師禮也是象徵性的給師父買過兩條八十元的雲煙以謝師恩。師父的質樸其實是留給我的,比技藝還要珍貴的品質。”

所謂非遺傳承,就是我們學到的每一個技術,掌握的每一項傳統的工藝,都是承接自老祖宗的輝煌和智慧,傳遞下去,是責任更是使命。如果沒有後來人的承繼學習,僅憑個人的努力,是不可能將技藝守住的,更不用説整個建水紫陶業的發展了。

潘炳良師傅去世後,他的孫女又回到了工坊。這位當年放棄學藝外出的孩子,又回到了故鄉,承繼祖輩留下的手藝。幸好泥土還在,手藝還在,紫陶的發展也開始有了好轉,被越來越多的好茶之人認可,喜愛。

那之後田靜越發堅信夯實紮實的手藝,以及傳授給青年學徒手藝是兩條重中之重的發展之路。在不斷的實踐中,田靜結合手工技藝的地域特徵,總結出了一套科學的傳承教學體系。

田靜坦言,自小在就嘗過東家學制器,西家學刻填的苦。到如今經過十多年的完善,陶茶居工坊已經是一座活態傳承傳統技藝寶庫,在這裡學徒們可以更系統,更全面地學習技藝,每一道工序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過手七十二道方克成器,每一道工序都展示在學徒眼前,又再根據其自身悟性選擇最適合的技藝,傾其一生,做到精益求精。

非遺展上的田靜

“我在學藝之路上受的苦,走過的彎,我的徒弟們不必再承受,我想這就是陶茶居工坊在非遺踐行路上最好的詮釋。”田靜説,“手工活計,就是人傳人,口口相授。師父把手藝傳給我,我就要把它傳下去。我從零七年帶第一批徒弟,到現在已經帶了七十多人,仍然繼續在帶,還帶了一些十七八歲的孩子,我叫他們一點一點去掌握。”  

非遺進清華——田靜作品成果展

徒弟們聽田靜説的最多的話就是:另來、錯了、重來。田靜對徒弟們説:“你的眼睛在不斷看到這個事物的變化,三年,五年,十年就做得出來。”有徒弟問她:“師父我做的這個好嗎?”

中聯部專題宣介會上的田靜

她答:“你説哪好,你現在認為的好跟今後的好不一樣,我今天還留著我做的第一把壺,至今還在對比。我不是只教你們一個幹活的技藝,我們建水紫陶為什麼能傳承下去,有多少代人的密碼留在裏邊。怎麼來體會非遺技藝?豈是一朝一夕之功力!”

三、融古——彌新

陶茶居創辦于2004年,創建之初就明確了陶茶居入行建水紫陶要存活下去,就要做茶具,必須做茶具。這是一個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準確定位。2004年,隨著普洱茶的升溫,隨之而來的茶具行情開始走俏,需求量非常大。陶茶居的茶罐、七子餅盒、草帽型的茶罐等茶具陸續推向市場,陶茶居將傳統的技藝應用於生活中的創新,做出了最有手工溫度紫陶器皿。田靜説,放眼建水紫陶的發展,空間無限大,可以不斷改進創造;細想在欣欣向榮的制陶行業中,對制陶技藝所要求的,還差著老遠;繼承傳統,不是理論上説説,而是要思考,怎麼樣把手上的泥料做成最適茶的陶器。


田靜設計過許多作品,她的眼光不止關注著一盞一壺,而是一個一個的系列。陶茶居所推出的【璞炻】、【承瑜】系列,在任何一個茶空間裏擺上茶桌,都能得到一個有風格有品味的茶席。其中【璞炻】系列于2014年代表雲南參加米蘭世博會。2016年底田靜更是帶上她為“BMW lifestyle非遺創意大賽”設計的壺【法喜壺】到北國瀋陽參加盛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代表性傳承人,田靜非常清楚,要完成這個設計的發心,意味著我們中國的傳統手工技藝,我們祖先的智慧和經驗是可以進行中西文化間的交流,分享,對話的。將古老的技藝傳承,為現代生活創新。田靜如是説,如是做。

“BMW lifestyle非遺創意大賽”田靜設計的壺【法喜壺】

建水紫陶,滇南瓊玉,悠久榮光的歷史篇章仍在續寫,還是那句話;“若干年後我們不在了,陶在,建水紫陶的傳統技藝還在”。


(責任編輯:黃俊飛)

為你推薦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924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