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許新在甘孜州九龍縣烏拉溪鄉石頭溝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的600多天,在他的生命中彌足珍貴。在這一過程中,他實現了“我為祖國獻石油”到“我為人民謀幸福”的飛躍,在守望共産黨人的初心中,完美地詮釋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他説:“如果沒有那600多天,我永遠也不會像今天這樣清醒地活著。”
懷揣著理想信念出發
2015年11月底,我主動請纓赴九龍縣烏拉溪鄉石頭溝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開展為期兩年的精準脫貧工作。
從西南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專業畢業後,我一直在重慶氣礦開江作業區工作,十年沒有離開過。2015年10月的一天,一個電話,打破了我原本平靜的生活。上級組織鼓勵黨員幹部到貧困山區帶領村民精準脫貧,放下電話,我心潮起伏。
那天,我們一家三口從單身宿舍搬入新租公寓剛好滿一週。飯桌上,我裝作漫不經心地對妻子説:“四川還有很多地方的老鄉處於貧困線下,日子難過。今天接到上級電話,鼓勵黨員幹部去幫助他們脫貧攻堅。”説完,我不敢看她一眼,悶頭扒拉著碗裏的米飯。妻子默不作聲,一頓飯吃得悄無聲息。飯後,妻子開始拾掇碗筷,我起身逗弄躺在嬰兒車中的女兒妞妞,凝視著她粉嫩的小臉蛋出神。是啊,妞妞才半歲,妻子也是作業區的技術幹部,家裏家外都需要人手啊!一面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一面是理想信念的召喚,我不禁心下躊躇。妻子仿佛洞悉了我的心思,她説:“去吧,家裏面有我。”
四川省甘孜州九龍縣烏拉溪鄉石頭溝村,我試圖在百度上了解這個村子。我對地方工作一無所知,只知道石頭溝村條件非常艱苦,去石頭溝村幹什麼?怎麼幹?還是一頭霧水。
2015年11月初,西南油氣田公司組織部派我參加四川省第二期省直單位駐村幹部培訓班。這一次,我徹底搞懂了,原來從2012年1月起,西南油氣田公司就開始對口幫扶九龍縣;如今再次響應四川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精準扶貧石頭溝村。我將以“第一書記”的身份到石頭溝村去,帶領貧困村幹部群眾齊心協力脫貧致富奔小康。
出發前,油氣田公司分管定點扶貧工作的辦公室領導找我談話,再三囑咐,無論此去多遠,時間有多久,一定要帶著“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石油精神,在扶貧第一線充分展示我們石油人真幫實幹的風采,讓寶石花的旗幟高高飄揚在九龍縣的上空。
石頭溝村山高路險,行車途中意外狀況時有發生。正值隆冬,一次走訪,我從一位貧困的彝族老奶奶家中出來,司機駕車返程,狹窄的土公路沿陡峭的山體蜿蜒盤旋,汽車小心翼翼地朝山下開。經過一個急轉彎,汽車突然在濕滑狹窄的路面上失控,眼看就要衝下懸崖。説時遲那時快,司機立即搶擋減速,一把拉回方向盤,汽車從懸崖邊駛過。定睛一看,下面是幾百米深淵,我和司機都驚出了一身冷汗。
開弓沒有回頭箭,扶貧之路沒有休止符。
90天中,我兩套衝鋒衣換著穿,跑遍了村裏的邊角旮旯,對35戶貧困家庭瞭如指掌。
90天中,我遞交了一張規劃藍圖,藍圖上統領了全村的整體脫貧工作,步驟圖和時間表一目了然。
90天中,交通提升、人居環境改善、教育結對幫扶、産業富民,四大項目了然於心。
信仰之光,照亮前路
儘管做好了充足的思想準備,石頭溝村的貧困和落後還是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
該村地處攀西平原和青藏高原的結合處,海拔2500米至4200米,高聳在懸崖之巔,因大雨後石頭下邊流水成溝而得名。石頭溝村是九龍縣19個貧困村之一,居民以藏、漢、彝等民族為主,全村共184戶670人。村裏沒有一處硬化路,與外界唯一連通的土路,雨季泥濘不堪,只能人走不能車行;如果遇到塌方基本與外界阻斷,村裏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全村沒有一個廁所、沒有一間廚房,農網尚未改造完成,三天兩頭停電,一旦停電網路和電話就會“停擺”,小小的村子馬上與世隔絕成為“孤島”。
我捧著手機四處找信號,涼從心底生,有種從現代文明社會穿越而來的恍惚。
一座大山、一條土路,隔斷了村民與外界的聯繫,脫貧之路道阻且長。學石油工程的我對農村建設一竅不通,如何迅速打開工作局面?我迫切地想在黑暗中撕開一道口子,找到破解第一道難題的亮光。
物質上的貧困只會制約一時,精神上的貧困才會影響長遠。我決定思想動員打頭陣。駐村第一天,我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心談心,商討石頭溝村的長遠規劃和發展願景;召開幹部動員大會,統一思想,樹立信心,破解村集體發展難題,確定目標;與油氣田公司挂職幹部任偉一起組織村“兩委”成員、群眾代表、貧困戶召開座談會,將中央精準脫貧精神和惠民政策解讀到位。
看到幹部群眾的心動了,我趕緊趁熱打鐵,緊接著走村入戶搞調研。剛開始走訪時,多數群眾對我抱著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認為我是上級派來的一個“鍍金幹部”,只會當看客和過客,幹不成什麼事情。
“石頭溝村不脫貧,我就不回去。”此言一齣,石破天驚,我自己都嚇一跳。
彝族同胞洛伍木卡一家,借住在哥哥的老屋裏,房子破舊不堪,家徒四壁。他因小兒麻痹症致殘,喪失勞動力,大女兒肢體殘疾加智障,老婆幾年前就跑了。我們走進洛伍木卡的家時,他正舉著一個燈泡,搖晃著身體打算將燈泡安在燈頭上,一個趔趄,險些摔倒在地。年幼的小兒子躲在門後,探出臟兮兮的臉,瞪著一雙清澈而渴望的大眼睛。眼前這個因殘一貧如洗的家庭,令我震驚和痛心。
慢慢地,我掌握了走村入戶的小竅門: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一路行來,我用小本子密密麻麻地記了一路。石頭溝村石多土少,土層瘠薄,村民靠種植玉米和馬鈴薯來解決吃飯問題,很多家庭的孩子嚴重缺乏營養,上不起學,貧困、失學正侵蝕著他們的下一代。
交通環境惡劣、住房條件差、教育跟不上……村民的衣食住行樣樣令人心酸。我絲毫不敢懈怠,白天訪民情,晚上更新完善貧困戶資訊、草擬幫扶方案,手指凍僵了就在火爐邊上烤烤。
聽見雷聲,更見雨點
“不能光打雷不下雨,我們不光聽他説了什麼,更要看他做了什麼。”質疑聲中,我感受到了石頭溝村的幹部群眾對我的殷殷期待。
2016年,我協調落實通村公路建設資金440萬元,完成了11公里的村路建設,打通了制約村子發展的交通瓶頸。2017年,我著手解決了4.8公里村內環線路及6公里聯戶路建設難題,得到了九龍縣政府和西南油氣田公司的資金支援,徹底解決了群眾“行路難”的問題。
利用“地方財政出一點、企業幫扶一點、農戶自籌一點”的政策機遇,我協調落實了“彝家新寨”項目資金333.5萬元,爭取到西南油氣田公司幫扶資金30萬元,實施完成了包括30戶貧困戶在內的148戶彝家新寨建設項目,同步建設廚房、廁所、院壩、垃圾池等配套設施,全村徹底告別了人畜雜居的歷史。
為了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經過摸排、篩選、審核,及時將35戶貧困戶家庭情況上報西南油氣田公司,得到了“娘家人”的大力支援,促成了公司員工“一對一”的“小學—大學”全程結對捐資助學計劃。
在春節暨藏曆新年來臨之際,我爭取到了西南油氣田公司新春慰問資金6.6萬元,對全村、特別是生活有困難的貧困戶和低保戶開展了新春走訪慰問活動,發放了米、油、毛毯等生活必需品。
“村裏來了一個務實的‘第一書記’,一下子為我們村做了這麼多實事。”以真情換真心,我得到了幹部群眾的尊重和信任。
有了底氣,我幹事的勁頭更足了。了解到部分村民靠種核桃、花椒致富,我想,何不將這些經濟作物批量種植發展為全村的特色産業?
於是,再出三招“組合拳”,為石頭溝村打通了致富之路:建立“種植+養殖”的複合産業發展機制,結合村情實際和群眾意願,確立了短期以生豬、土雞養殖,長期以花椒、核桃、蘋果等綠色生態經濟農業的多渠道産業發展方向;建立“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生産模式,牽頭成立了“石強生豬養殖合作社”,採取集中養殖和群眾散養相結合的方式,整合資金70萬元建立規範化養殖基地600平方米,集中養殖生豬200余頭、散養土雞1500余只;打通“農戶+支部+市場”銷售渠道,利用西南油氣田公司幫扶資金30萬元購置了兩輛專用運輸車及冷藏車,指導該村在縣農貿市場租賃門市,專售本村出産的有機豬肉、土雞及特色果蔬等。2016年,合作社累計出欄生豬180余頭,實現銷售額30余萬元,35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余元。
2017年9月,集衛生室、文化室、幼兒園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村民活動中心建成投用,村民們笑逐顏開。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石頭溝村基本實現了精準脫貧目標。
同鄉親們吃坨坨肉和帶殼胡豆的時光,與村幹部圍坐在火爐旁談笑風生的夜晚,掬山澗的冰雪融水痛飲解渴的酣暢淋漓,終將成為一段難以忘卻的記憶。
如今,回到石油企業,我依舊是最初出發的那個自己。
(許新/口述 吳明嬡 涂熹薇/整理 林剛/攝影)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