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旅融合國際峰會專題報道

首頁>魅力城市

海南省東方市

發佈時間:2018-05-21 16:28:3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曹洋





一、東方市概況

東方市地處海南省西南部,東經108°36'46〃至109°07'19〃,北緯18°43'08〃至19°18'43〃。市域面積2272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192個村(居委會)、2個農場,人口44.5萬,聚居漢、黎、苗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 9.4萬。

東方城區八所依託大型天然深水良港八所港而建,是海南三個濱海城市之一,是北部灣城市群建設組員之一,也是海南唯一擁有邊貿政策的城市口岸。環島高速、環島高鐵、粵海鐵路、225國道均穿城而過。南距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僅 130公里,北距海口美蘭國際機場 220公里,西瀕北部灣與越南相距 126海裏。東方擁有128.4公里長的海岸線和1823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康熙年間海南八大景區之一魚鱗洲,珍稀的紅樹林景觀四必灣,亞洲第一長土壩大廣壩水庫,海南第一仙山俄賢嶺,海南最美麗的河谷昌化江熱帶河谷,珍貴鹿種大田坡鹿,海南保存最好、規模最大、年限最久的黎族船型屋,百萬畝感恩平原等等旅遊資源優越而多元。


歷史悠久。東方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行政區劃始於西漢武帝元封元年,西元前 110年始設九龍縣,隋朝西元 607年改稱感恩縣;1949年 12月昌江、感恩兩縣合併為昌感縣;1952年 4月,在昌感縣仍存的情況下,增設東方縣(現東河一帶),俗稱小縣;1958年 12月東方縣、昌感縣、白沙縣合併為東方縣,俗稱大縣;1961年 5月東方縣又分為東方、昌江、白沙三縣;1987年 12月東方縣改稱東方黎族自治縣;1997年 3月撤縣設市,改稱東方市。

氣候宜人。東方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4℃-25℃,年均降雨量 1100毫米左右,蒸發量 2000毫米左右,年均日照時數 8小時,四季樹綠花紅。受海洋對氣溫的調節作用,東方的氣候“旱而不燥”,具有明顯“幹爽”特徵。陽光、海水、沙灘、綠色、空氣其質上乘,山湖、溫泉、濕地、雨林其量堪盛。終年無嚴寒酷暑、無霧霾冰霜。


物産豐富。東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獨特的氣候條件,蘊育了豐富的珍奇物産,可謂物華天寶。金、磷、鐵、銅、鎢、鈦、鋁、水晶、雲母、石灰岩、花崗岩、大理石、石英砂、石油、天然氣等深藏厚儲,尤其是黃金、石英砂、天然氣儲量極其豐富;黃花梨、沉香、金絲楠、坡壘、紫檀、青梅等珍貴林木近百種,特別是黃花梨、沉香、金絲楠其材質之優堪稱世界之最;紅魚、白鯧魚、馬鮫魚、螃蟹、魷魚、對蝦、鯉魚、斑魚等海産品多達數百種,物美價廉;坡鹿、黑臉琵鷺、獼猴、黃猄、刺猬、山龜、穿山甲等珍稀動物種類繁多,其中大田坡鹿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芒果、香蕉、鳳梨、楊桃、龍眼、荔枝、石榴、火龍果、西瓜等各種

熱帶瓜果應有盡有,鮮美甘甜。

文化燦爛。東方淵源的歷史、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蘊育和催生了東方燦爛的多元文化。作為人類道德認知和孝道精粹的感恩文化起源比西方的感恩節尚早1000年以上,成為東方地方性主流文化;素有“木中黃金”的東方黃花梨從房樑傢具、勞動工具演化為鎮廳壓店、品位生活高貴的一部分,登上了物華天寶的殿堂,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品格和執著;勤勞、智慧的東方黎苗人民培育創造的三月三、娃娃親、牛節、山欄節以及黎錦苗繡、船型屋、樹皮衣等民俗民技,在海南獨樹一幟;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感恩文化熏陶,鑄就了好客、豪放、坦誠、包容、執著的人文素質和精神。


二、東方黎錦文化

歷史與價值。黎錦,是海南島黎族民間織錦,産于海南島的黎族居住區。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綜合性著作──《天工開物》記載,黎錦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考古學家從東方市大廣壩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中發掘出土大量石質、陶質的紡輪再次證明,黎族婦女早已掌握了紡織技術。西元1295年,黃道婆將黎錦紡織技術傳播到內地,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服飾文明的發展。黎錦,承載著一個民族數千年的繁衍生息,堪稱中華民族史上的活化石,蘊含著黎族人民的執著與智慧!

黎錦所有的製作材料,都來自於原生態的植物。海島棉手工紡線、天然植物染色、手工梭織···沉靜而細緻的精神反映在每一個過程中,手藝嫺熟的織娘,三個月織成一條圍巾,耗時至少一年半方能織就一套黎錦服裝。

特色與榮譽。根據方言和文化特徵,海南黎族內部分為哈、杞、潤、賽、美孚5個支系。美孚方言黎族同胞大多居住在海南省東方市,他們所織的美孚黎錦與其他方言區黎錦的最大不同是“纈染”技藝,“纈染”講究的是先染後織:織娘們先將紡線繃在染架上作經線,再用棉線在經線上進行扎結,隨後染色晾幹,摘去所結的棉線,星星點點的紋底就浮現出來,再經過不同顏色的緯線往來穿梭,民族圖騰、生活情景或未來寄託等等豐富的圖案通過織娘靈巧的雙手,展示出她們從自然和生活中獲得的智慧和天然淳樸的靈感。“纈染”作為美孚黎古老的染織技藝,在全省堪稱一絕,笑傲群雄。


2005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3年東方市黎錦技藝國家級傳承人符林早,獲得“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薪傳獎”,是海南省唯一獲此殊榮的人選;2013年3月和2017年4月,東方市舉辦了千人織黎錦活動,其場面之宏大,人數之眾多,被載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2017年12月,海南旅遊衛視播放東方錄製的《東方黎錦的故事》(紀錄片共三集);2017年12月,第十二屆品牌年度人物峰會在海口舉辦,東方市政府推出“黎錦旗袍”相關賽事和論壇等活動,被組委會授予“黎錦旗袍之鄉”稱號。

保護與傳承。2015年,東方市共有黎錦技藝國家級傳承人2人、省級傳承人3人、市級傳承人22人,掌握基本黎錦技藝群眾達3000多人;在海南省政府規劃建設一百個特色産業小鎮中,東方市獲得批准建設“東方東河鎮黎錦特色産業小鎮”,這是全省唯一一個以黎錦研究、黎錦創新和黎錦服飾為主業的文化小鎮,目前佔地6000多平方米的黎錦大樓已建成。同時東方市在三月三文化廣場建造了一個500多平方米的黎錦展示館,在市職業技術學校及少數民族鄉鎮的初中學校均開設了黎錦地方校本課程,通過黎錦傳承人的傳、幫、帶,將黎錦織造技藝薪火相傳。黎錦創新、黎錦規模化生産和多渠道銷售在東方大有可為。

為搶救和保護好“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原材料,2014年東方市在大田鎮報白村建立了黎錦原材料種植基地,共種植海島棉、苧麻、假藍靛、黃姜、山藍、落葵、蘇木等原材料數百畝。種植基地的建設有效解決了東方市“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保護過程中原材料供應不足問題。該基地如今已發展成為全省黎錦原材料種植先進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