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麗水市

發佈時間: 2016-11-02 09:34:46 |來源: 聯盟中國 | |責任編輯: 曹洋

 

三、留住鄉土文化,提升美麗內涵

文化是美麗鄉村的靈魂,麗水市通過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文化禮堂建設等,留住了鄉村文化和歷史記憶,擴展了生態文明和鄉風文明,讓城市人能夠聞“鄉”而來,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1、保護利用歷史文化村落。2013年以來,麗水市啟動四批省級35個重點村,150個省級一般村的保護利用項目,除一批破舊損毀的古建築得到搶救性修復以外,一些民間工藝和鄉土文化得到了傳承和保護,充分展現了古村落的“人文之美”,如松陽縣大東壩鎮七村契約文化以及花鼓燈、山邊馬燈等客家民俗文化在保護中得到了傳承和發展。一批歷史文化村落得到了合理開發利用,目前已有近百個傳統村落成為鄉村遊的理想之地,建成農家樂民宿400多家。如蓮都的古堰畫鄉4A級景區就是由兩個歷史文化村落組成,他們依託建設成果適度開發文化旅遊産業,為當地村民拓寬了就業和增收渠道,2015年景區接待遊客近121萬人次,農家樂民宿經營收入從2010年的190萬元增長至2015年的972萬元。

2、建設農村文化禮堂。緊緊圍繞“文化禮堂、精神家園”定位,全市已建成218座農村文化禮堂,建立“文化訂制”機制和“文化訂制員”制度,即每個縣配備一名“文化訂制員”,每人具體負責對接一個縣並聯繫服務一個文化禮堂,提供包裝策劃、業務輔導、內容改進、項目提升等“量身”服務,到目前已提供定制服務達到3000多次。今年春節前後,全市共有587個村自辦“鄉村春晚”,“鄉村春晚”現已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建項目,被列入省公共文化示範創建項目,10多萬農村“民星”、90多萬村民參與“村晚”活動。

3、打造特色文化風景線。結合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農村文化大禮堂建設等工作,打造特色文化風景線。在“六邊”區域突出特色文化和鄉土民俗的挖掘和弘揚,在重要節點、立面,通過繪畫、雕塑、小品建設等,體現各縣(市、區)的特色文化元素,使之成為麗水各種特色文化的展示平臺。如龍泉“竹海人家,青瓷小鎮”風景線將青瓷文化、竹文化元素較好地融合在沿線立面、小品等方面的改造建設中,樹立了良好的區域窗口形象。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班春勸農

四、培育特色産業,激活美麗經濟。發展美麗産業,振興農村經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著力點、落腳點。麗水市將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休閒旅遊、生態精品農業等産業發展相結合,抓特色、造亮點,大力推動美麗經濟發展,讓美麗環境轉變為群眾增收致富的資源,引導更多群眾投身美麗經濟發展中來,釋放更多的經濟效益。

雪中大張坑村

1、轉型提升“老三寶”。按照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用綠色發展的理念培育提升種植業、養殖業、外出務工等“老三寶”。大力發展生態精品農業,走品牌化發展之路。今年前三季度,麗水市實現農業總産值90.67億元,同比增長7.6%;實現農業增加值57.86億元,同比增長2.9%,均高於全省平均增幅。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等産業都實現了穩定增長。“麗水山耕”農産品區域品牌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同時,積極打造以“麗水農師”為龍頭的人才品牌,開展具有本土特色的農村實用人才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務工技能,提高工資性收入。

2、加快發展“新三寶”。緊緊抓住“高鐵時代”的大好機遇,立足“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條件和傳統村落、傳統民居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農家樂民宿經濟,打造“麗水山居”鄉村特色民宿區域品牌。截止目前,全市農家樂民宿累計完成投資22.59億元,培育農家樂民宿經營戶(點)2955家,從業人員3.8萬人,床位3.4萬個。前三季度,全市農家樂民宿共接待遊客1615.05萬人次,同比增長30.6%;實現營業總收入16.88億元,同比增長32.8%。以全省“農村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示範區”建設為主抓手,進一步推廣“遂昌趕街模式”,深入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前三季度,全市累計實現農村電子商務銷售額76.06億元,同比增長78.91%。其中,農特産品網上銷售額42.16億元,同比增長151.33%。大力鼓勵扶持來料加工産業發展,前三季度累計發放加工費14.79億元,同比增長9.2%,累計培育規模以上經紀人2042人,加工者隊伍20.76萬人。

利山新貌


     1   2   3   4   5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