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古跡
發佈時間: 2016-04-14 17:00:23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沈曄
天妃宮
天妃宮:位天衢州市區天皇巷18號。為清代建築。
據《衢縣誌》記載,原有老天后宮又稱天妃宮,在縣治西(正義坊)朝京門之角。清嘉慶年間,閩商重建天后宮于天皇巷,自為福建會館。天妃宮,座東朝西,現有面積663.3平方米,平面呈縱長方形,三進二明室,有南北二台門,大門券頂,上有“天妃宮”石匾。大門內即前殿,再進為院,院南北有廂樓,院內石板鋪地,中間有道通向正殿,正殿後第三進已拆去。大門對面有照壁一堵。該殿梁架上終年無蜘蛛網,以為一迷。2001年市文物部門對天妃宮予以修復,並在前殿重建古戲臺。該建築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滄桑變遷古城門
衢州于東漢初平三年(西元192年)就因戰爭所需開始建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後因戰亂及各種自然災害,衢州城屢毀屢建,至宋宣和三年(西元1121年),才成了一座真正完整的古城,從那時起它有了東門、大南門(即禮賢門)、小南門(通仙門)、水亭門、小西門和北門。
明代,6座城門再度修復。目前,大南門、小南門、大西門等經過修繕,保存尚為完善。修繕後的城門仍由青黑色石磚壘成,有些城墻上還被爬山虎一類的草本植物覆蓋,基本上保存了城門的本來面目,衢州城門的一些特點還依稀可見。比如小西門甕城,就是外城墻與內城墻或護城門之間的一塊空地,這樣守城士兵就可以打開外城門誘敵深入,然後關閉外城門,內外城以及兩側城墻形成一個甕狀結構,此時消滅敵人就如甕中捉鱉,易如反掌。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軍事思想和戰爭的戰略戰術。
衢州四省通衢,為浙西門戶,由沿海通往閩贛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是軍事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古人説:衢州城是鐵打的,衢州的古城門也號稱鐵衢門,這説法是有來歷的,一是它的建築結構。衢州的城門,除了本身的高大、厚實、堅固,城墻下還挖有丈余深的護城河,還在各城門外修有月城,也叫甕城,真是城中有城,墻外有墻,層層設防。二是守軍將士的英勇頑強。據史載:清康熙十三年(西元1674年)起,衢州曾經過“三藩之亂”,亂臣耿精忠騷擾衢州整整三年,城郊是空前浩劫,幾乎是十室九空,人人遭難,獨衢州城亂軍奈何它不得。耿精忠從此一蹶不振,威風不再,終成憾事。當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攻打衢州,久攻不下,只得將衢州城團團圍住,以期城內彈盡糧絕,發生內訌,不攻自破。誰知到了夏天,城墻上竟曬滿了新稻草,大批的新谷已經成熟,城中不愁無糧。原來當時的菱湖一帶全是良田,城外的將士一見,頓時軍心大亂,終於在攻城91天后,偃旗息鼓,黯然敗退。“鐵衢州”也因此得名。
水亭門以前也叫朝京門,位於城西,面對浩浩衢江。當時水亭門外是衢州最大的碼頭,這裡江面開闊,帆檣如林,商賈雲集,熱鬧非凡。守城的朝廷命官要進京朝貢或聽命差遣就從這裡上船出發,攜皇命來衢巡視查勘的欽差大臣也在這裡上岸入城。因此,當年水亭門外人流如潮,車水馬龍,且常有州府送往迎來之類的差事,有禮賓列隊,鼓樂齊鳴,前呼後擁的喧鬧,更為這忙碌繁華的碼頭增添一份熱鬧。
大南門也叫禮賢門。今天看來這座雖説凝重但卻並不怎麼起眼的古城門,卻有著它顯赫的昨天。衢州自古多戰事,衢州城幾乎是三面沿衢江,有著天然的護城河,惟正南面是一片開闊地,要攻入衢州城,大南門自然是首當其衝,一門係衢州城生死,可謂命脈所在,古人説它是衢州城的死穴,因而歷來派重兵駐守。硝煙一起,城頭便將旗飄飄,鼓號齊鳴,守城兵士就放下城門吊橋,集結的隊伍便奮勇當先,衝出城門,越過護城河,殺向敵陣,一時城外殺聲震天,你死我活,自然是屍橫遍野。待鳴金收兵,勝利者便浩浩蕩蕩從這裡入城。
通仙門也叫小南門,在衢州城的東南面,正對爛柯山,緊靠衢州城的古關隘崢嶸嶺。崢嶸嶺是古代衢州東南面的入城口,以前,衢州城裏的人,要去爛柯山踏春遊覽,或是去寶岩寺朝拜進香,就從這裡出城,經官莊、孔家、遊仙渡,然後進柯山門上爛柯山。因此該城門取名為通仙門。
水亭街區的歷史記憶
水亭街區是衢州舊城改造時保留下來的以水亭街為中心的歷史保護區。之所以要保留,不僅是因為這條街上有水亭門、碧春樓、古天皇塔遺址和有傳統特色的房屋建築群,可以窺見古城的老風貌,更是因為其有著衢州城商品經濟發展的深深的歷史印記,是研究衢州商貿發展史的重要基地。
水亭街
近水城樓街口橫,茶堂客棧展旗旌。
車接人潮商鋪旺,充耳算盤珠玉聲。
衢州地處四省交界、水陸輻輳,歷來商賈雲集。在民國以前商道一直以水路為主,最靠近貨物集散地水亭門碼頭的水亭街自然成了衢州的商業中心。由於商品流通的需要,促進了牙行的産生和發展。至1934年,衢州城區糧食,竹木,山貨桔子水果,油行,茶筍業,南貨業牛皮等行業的牙行就多達100多家。水亭街區因緊靠碼頭,所以也是牙行最集中的地方。此外,在水亭門內外,錢莊、參藥、運輸、布、衣、銀樓,肉、柴炭、麥粉面餅、酒、旅館、理髮、茶館、銅錫、鞋作皮件、菜館、油漆、紙箔、打鐵等店舖也很興盛,“近水城樓”指水亭街口的水亭門上的碧春樓。
碧春樓
東賞晨鐘暮鼓酬,西迎山色入青眸。
夕霞映水波濤近,且舀流丹灑九洲。
碧春樓就建在城墻堅厚高聳的水亭門城門上,這座衢州歷史上著名建築九樓八閣十三廳之一的碧春樓(清以前稱懷嵩樓,又名西層樓,早時碧春樓上有鼓,故又稱譙樓,東面與鐘樓朝夕想望,晨鐘暮鼓,為古城之特色景觀)為唐時衢州刺史李祎(yí)修。登樓臨高眺望,俯視衢江,山光水色氣象萬千。明萬曆年間著名學者、詩人王世懋曾登臨此樓,並作《七律·遊西層樓》:“雨合煙霏望不窮,層樓百尺似浮空。清迷桔柚寒山外,白點鷗鳧細浪中。遊目豈須吾士貴,賞心偏為故人雄。不知醉後題姑蔑,可得東陽八咏同。”夕陽西下,站在碧春樓上向城外看去,晚霞映紅了樓下奔騰的江水,與裝飾城樓的鮮艷欲流的丹漆相輝映,景象何其壯觀。
老浮橋
擊水中流定鐵錨,坦途全仗百船翹。
航道車行兩通暢,人自悠悠浪自驁。
老浮橋亦名“通和橋”。站在水亭門城樓上向西北看去,水亭門碼頭下游三百米開外有一座浮橋,那是幾十隻大船用鐵鏈串起來的,每只大船用一隻大鐵錨固定,船與船之間鋪著平板,人行上面如履平地。為了不影響通航,老浮橋橋中間設有一個活動的口子,有專人管理,每逢有船隻要通過,只需把口子上的木製排板欣掉,船通過後再鋪上排板恢復通行。這座橋是當年衢江西岸與東岸衢州古城區之間人員車馬過往的唯一通道,亦是城西山村農産品進城和市場日用品出城的重要商道。
古城墻
蒿草青藤復厚磚,高墻腳下見炊煙。
兒童相約拾階上,探究城長竟一圈。
衢州古城墻初建於唐武德四年(621),唐太宗設立衢州建置時依崢嶸山(今府山公園)建城垣;吳越國時期進行第二次城區擴建(面積達1.9平方公里)並重建城墻;最後一次重建並定型是知州高至臨重築的北宋(1122年)衢州城城垣(城內面積3平方公里)。史料記載這次重建城墻城高一丈六尺五寸,寬一丈一尺,周圍全長四千五十步。設六門。古城墻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還保存相當完整,記得那時筆曾約幾個小夥伴從水亭門城樓上去,在城墻上朝一個方向一直走,最後竟回到了原處。春天放風箏的時候,時常有人在城墻上放風箏,那可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水亭門一帶的古城墻還造得特別堅固,因為這裡的城墻還兼有防洪功能。記得五十年代有一年衢江發大水,洪水漫過城墻根,人們用麻袋裝泥沙在水亭門城門洞中壘起堤垻,成功阻止了洪水涌入城內。
神農殿
神農殿:位於衢州市區寧紹巷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藥業興建。元代初即有神農殿講堂。為衢州診醫學教劉光大劉建。現建築為清光緒以後修建。神農殿平面呈長方形,約500平方米。存一四合院,前殿為廡殿頂建築,柱上有牛腿雕刻劉海戲金蟾,劉海手持銅,上廖有“太平天國”字樣。前殿後有一天井,中有一通道,兩側為廂樓,天井後為正殿,硬山頂建築。2001年,市文物部門將神農殿修復,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彌陀寺:一寺一弄堂
衢州古城內,原有眾多寺廟,可是滄海桑田,如今只剩下了兩座寺觀,一座是天寧寺,另一座就是彌陀寺。不知為何,天寧寺的那條弄堂叫做天寧巷,而彌陀寺的這條卻什麼都不帶,還是叫彌陀寺,也是一寺一弄堂吧?
彌陀寺,據衢州市地名志記載,“位於市區東部,南起新橋街,曲折延伸,分二支通樟樹底,長95米,以寺得名。”
彌陀寺是衢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宋開寶三年(970年)通判朱惟和舍宅創建,元代中期被毀,至明洪武初年(約1368年)其後裔、遷居江山長檯的朱文七捐資重建。明嘉靖二 十二 年(1543年)又毀。至明萬曆十三年僧真瑞及檀越朱人才重建坐北朝南的大殿。清咸豐、同治、光緒年間西安詩僧祖江住持彌陀寺,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彌陀寺”寺名來自“南無阿彌陀佛”之佛語:“一句彌陀,性本有空,星皆拱北,水盡朝東。”
彌陀寺是一座中國化的寺院,原供奉武聖關羽,後為佛教、儒教合一的寺院,“二教無先後,一向平而直,冀茲捐俗心,永懷依妙力”是彌陀寺真實寫照。
彌陀寺進山門前殿供奉關公大帝稱“關公殿”,二殿供奉牟尼佛稱佛祖大雄寶殿,後樓為經堂和住持之住所。東軸線上是彌陀寺書院,歷朝來多少莘莘學子的讀書聲伴著梵聲度過一個個冬夏。西軸線上是供奉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的場所。據清道光十七年彌陀寺産業據記“寺僧交出清單十五紙,共稅二十畝一分二毫六絲二忽又地清單七紙共稅七畝一分九厘二毫……”,可見當年彌陀寺面積共達二十八畝還多。舊時彌陀寺的景色可用清代一首《彌陀寺詩》來描述:“小睡忽聽窗紙明,晨鐘吹散曉霜睛。未能臘屐踏青去,共聽木魚放梵聲。一字豈難搜賈島,四愁聊復擬張衡。空齋寂寞鐃清況,不管飛花工滿城”。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長孫未代奉祀官孔祥楷先生曾在此就讀。寺左側的古井雖然歷經千年,井水依然清澈,當地居民如今照常在這裡洗衣。
2002年,彌陀寺修復為前殿後殿二楹,座北朝南,均為磚木結構,三開間七桁架,中隔一座天井,灰瓦青磚馬頭墻展示著樸素無華的古建築,古寺僅為一個局部,原為集寺廟、書院、朱熹祀祠為一體的文化古跡區。彌陀寺東側與孔府、孔氏家廟相呼應,南面與府山公園相望。
據記載,在“文革”中,彌陀寺這條弄堂改名“米都市”,1984年恢復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