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古跡
發佈時間: 2016-04-14 17:00:23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沈曄
衢州鐘樓
衢州鐘樓位於衢州市區北門街南端十字路口。據明天啟《衢州府志》卷之七《建置志》記載,鐘樓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以條石築成四門塔式基座,高4.3米,長、寬各12.92米,券門高3.96米,平面呈正方形。基座上建有重檐歇山式二層樓閣。樓上懸置大鐘一口,重達3000余斤,由祥符寺僧兼司昏曉。1942年,大鐘被日軍掠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木結構樓閣因年久失修而成危樓,被拆去。目前所見木結構鐘樓係2010年復建。此鐘樓即為蒲松齡《聊齋志異》“衢州三怪”之一“獨角怪”的出處。
1982年,鐘樓被衢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鐘樓與衢州城墻一併被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鐘樓與衢州城墻一併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衢州縣學塘
白布怪,因為方言諧音,又被寫作帛布怪,相傳它是觀音菩薩的腰帶。在月黑風高的夜晚,縣學塘中的白布怪便幻化作一匹白練,橫在路上,如有貪小便宜的路人彎腰去撿,白布就會騰空而起將人捲入塘中。這則民間故事或許正是警醒那些對飛來橫財有非分之想的人,不能其貪念。民間也有白布怪見血即去的傳説。從事文史研究的潘玉光老人分析,白布怪的傳説與衢州舊時洪澇災害有關,“凡特大洪澇之年,水浸衢州,街市成渠,船舸入市,毀城郭、漂廬室。女人裙衣之類絲棉織品似白幡素練浮游于水,累不見鮮。膽小之人夜行路而涉水被卷、嚇得喪魂落魄,以至臥病不起者予料之中。”
故事發生地縣學塘仍在,街坊老人告訴記者,今天的縣學塘面積僅為原先的四分之一,原先塘水和衢江是連通的,所以抽不幹。縣學塘還曾被作為祥符寺的放生塘用過。據《衢州市地名志》記載,縣學塘因北面黌序巷為舊縣學所在地,又是生員來縣應試歇宿之處而得名
如今的縣學塘相鄰的舊屋已經拆去,周圍建起了**、亭榭、花圃、草坪,池塘裏種上了荷花,這裡已然成為一個市中心的小型休閒公園。每當夏日傍晚,暑氣還未消退,乘涼的人們便搖著麥稈扇,坐在池塘邊吹吹風,賞賞荷,談談天,煞是愜意。老人也會跟孩子講起白布怪那撲朔迷離的故事,孩子瞪大了好奇的眼睛,似乎在尋找塘裏是否真的有白布怪。
衢州蛟池塘
儘管蒲松齡記錄鴨怪的文字最少,但絲毫不影響鴨怪傳聞的恐怖程度。相傳鴨怪是王母娘娘瑤池中的一隻老鴨,趁著瑤池無人看管之時偷偷逃至衢州的蛟池塘中。到了夜深人靜之時,鴨怪便發出呱呱呱的叫聲,十分悽慘。要是哪個倒楣的路人從塘邊經過,聽到這種聲音肚子就會隱隱發痛,回到家中便不治身亡。潘玉光老人猜想:從人“若聞鴨聲即病”句分析,當與瘟疫疾病有關。自明中葉始,血吸蟲病肆虐江南大地,衢州也深受其害。罹患血吸蟲病者到了晚期,呻吟之聲淒厲沙啞如鴨,瘟疫患者臨時死前的絕望呼號,其景甚慘,其聲甚哀,潦倒在街頭巷尾的,若路過者相遇害受病毒的感染,不久便命歸黃泉,所以便有聞鴨怪叫聲而亡的傳聞。
舊時臨近城墻較為偏僻的蛟池塘一帶冷落荒涼,陰森疹人,百姓談之色變。除了鴨怪,相傳池中還有一條惡蛟,為了修煉,要吃100個小孩才能修成正果。當他已經吃了99個小孩時,被一個名叫王志的小孩得知,王志到南門的鐵匠舖打了一把寶劍,帶了一隻雞,一條狗,穿了一件紅衣服來到了蛟池塘。他殺了雞,把雞血倒在了蛟池塘裏。然後殺了狗,收集了狗血。等蛟龍出來的時候,王志把狗血倒在蛟龍身上,然後一劍殺了蛟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情非常生氣,派天兵天將出來要懲罰王志,衢州城裏的百姓決定保護這個小孩。等到天兵來抓捕這個小孩的時候,全城都是穿著紅衣服的小孩。天兵天將抓不到人,就只好回去了。故事一代代在衢州街坊間流傳著,並不斷的産生著新的有趣版本。
蛟池塘,古名菱池,又名茭池街,蛟池塘。“蛟”係“茭”的諧音,故名。面積廣大,包括今日南湖菜場後方的建乙塘周圍。但由於衢州城的歷次擴建,荒涼蛟池塘漸漸成了市中心,水塘也縮小到籃球場般大小,人氣旺盛後的蛟池塘變得不再那麼神秘虛幻了,相反在週遭高樓的簇擁中顯出了幾分孤寂,頗有大隱于市的風範。另外根據衢州地名志記載,蛟池塘周邊還是衢州大姓龔氏的聚居地。
周宣靈王廟
位於城西下營街18號。俗稱孝子廟。南宋時為紀念孝子周雄而建,相傳周氏以孝聞名,母訃哀死。現建築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坐東朝西,有門廳、正殿和後殿。其通面寬19.1米,通進深43.70米。硬山頂。門廳後原有戲臺,現存藻井裝飾,其額枋上雕人物故事及鳳鳥。山墻嵌碑八通。正殿五開間,通面寬18.1米。通進深11.2米。檐柱用方形石柱,柱礎菱形。梁柱粗大,木雕精美,工藝講究。
衢州天寧寺
大 殿
釋迦牟尼佛像
天寧寺位於浙江省衢州市南街,係古代浙西佛教中心。梁天監三年(504年)由高僧臥雲禪師創建,已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悠久歷史。該寺原名“吉祥寺”,唐玄宗時改稱“開元寺”,宋朝曾更名為“報恩光孝寺”,後賜名為“天寧萬壽禪寺”。直至1926年重建後,國民政府浙江省主席林森手書“天寧古禪寺”橫額,始得今名。
天寧寺歷代高僧輩出。唐末有永明延壽禪師曾駐錫於此,完成禪宗大著《宗鏡綠》100卷,禪凈兼修,後世尊之為蓮宗六祖,圓寂後,謚號“智覺禪師”,因禪師之名故天寧寺在當時亦被稱為“永明禪院”。宋朝有一金華聖者住于寺,因有靈異事跡,封號“定光古佛”。他平日來往于街巷之間,衣錦繡,乞銅錢,買豬頭充饌,人稱“豬頭和尚”。大師肉身坐化漆布,雖遭大火,而其體巍然獨存,信眾甚廣。1923年衢縣佛教會成立時,近代高僧弘一法師(1880-1942年)曾來衢主持其事,贈送玉佛及大藏經,設立讀經會,弘揚佛法,且專研四分律,使南山律宗得以復興,成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衢州傳教會會址後來即設在天寧寺。
天寧寺在明、清兩代屢有毀建,並不斷拓展其規模。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寺中殿堂樓閣共計19座,建築宏偉,氣象萬千,計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定光古佛殿、子孫堂、客堂、禪堂、齊堂、方丈室等,園林設施一應齊全。其規模之大,雕塑之精可與靈隱寺比美,與常州天寧寺劉名,實為浙西一大古剎,亦為衢州地區佛教活動中心。天寧寺內文物甚多,相傳有三寶:一為獨木雕成巨大阿彌陀佛像,重達千斤;二為獨塊巨型青石板供桌;三為大雄寶殿柱刻明朝大書法家祝枝山手書對聯。其他珍貴文物主要有:山門上“聞聲徹悟”四個大字,係明末僧如海所立,為文徵明手筆。大雄寶殿清聖祖康熙御書朱熹詩碑,上書“齊木生夏涼,芳蕤散秋馥。未覺歲時寒,扶疏方繞屋。”字為行草,前有“淵鑒齊”長印,末有“康熙宸翰”,“敕幾請宴”二方印。定光古佛殿殿柱有清衢州知府湯俊聯:“是金剛不壞身煉骨修心頓超浩劫,惟般若種子丐錢衣鄉同證如來”。宋龍圖閣直學士、鐵面御史趙抃作《光孝禪院真身定光如來讚》:“散娃初來似狂走,盤餐一日一彘首。逆行坐脫世始知,古佛定光化稀有。教言能伏災風火,大士同慈喧眾口。為霖救旱享克誠,響應未嘗渝所守。衢人知恩思報恩,廣殿深堂宜不朽。”抗日戰爭以後,天寧寺歷遭破壞。佛像全部被搗毀,展堂房屋除保存一座千佛閣和一幢方丈室以外,亦都被拆毀。現存千佛閣大殿是專為裝塑高大的千手千眼四面觀音立像而設計的三層樓建築。四面千手觀音建於大殿中央,其上半身及頭部直上二層樓。走上二樓,四面迥旋都可仔細看到觀音像的頭部,在採光、遠視近瞻等方面頗具匠心。建築的高大寬敞,光線的若明若暗給來觀者以莊嚴神秘之感。走上三層樓則可以憑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歷代文人墨客登樓賦詩,讚賞者甚多,其建築結構都是傳統的營造式例,梁架構件精雕細琢,在江南各寺院中實為罕見。
1951年,天寧寺殿堂僧舍俱被佔用,住持僧碧靜等遷居城西鹿鳴山寺務農修持。1960年,殿堂房屋陸續拆除改建,千佛閣改作大會堂,方丈室作教師宿舍,1982年市政府發文宣佈天寧寺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落實宗教政策,市政府將千佛閣劃拔市佛教協會使用。從1995年開始,在市佛教協會主持下,各界信徒募款八萬多元,重塑觀音菩薩寶像及其他佛像。1997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為該寺題寫了“天寧禪寺”匾額。
天寧寺由衢州市佛教協會直接管理,市佛教協會會長余衍蕃,副會長釋文清、釋地開,秘書長楊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