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吃飯中悟出的關於庫存管理的哲理
發佈時間: 2016-02-01 10:43:17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在日常吃飯中悟出的關於庫存管理的哲理
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許多看似不相關的兩件事務,可能在道理上竟然會驚人的相似。比如説我們生活中吃飯與庫存管理。或許有人認為把這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放到一起類比,有點牽強附會。但假如我們把人的胃看作是倉庫,把下訂單收貨看作進食吃飯,把銷售行為看作是人體的消化吸收,把處理沉澱庫存看做是排泄的話,那麼吃飯和庫存管理是不是有很多共通之處呢。庫存管理對於零售行業來説是個非常重要的工作。無論是對於商場的採購來説、還是對於供應商,還是對於一個專櫃的經營來説,庫存管理都必須要做好,它的意義毋庸贅述。但是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容易犯下一些低級的錯誤,無意中增加了公司的經營成本。
誤區一:爆飲爆食,導致庫存積壓
吃飯不能爆飲爆食,這是常識。但在實際的庫存管理過程中卻經常存在爆飲爆食的現象,比如説某啤酒品牌商品月銷售100萬,很多人根據庫存管理的“1.5倍原則”會一次性訂貨150萬,不用説這勢必會導致積。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也是多面,可能是採購人員為了省事,可能是受到供應商的壓力,更多的可能是對危害的認識不夠:“現在賣不完,明天可以接著賣”。其實一旦積壓産生後一系列的問題會出現:首先會導致公司資金佔用成本增加,而本來這些錢是可以放在銀行賺取利息的;其次會導致庫容壓力增加,倉庫管理員會打電話抱怨倉位不夠,申請外租倉庫;還會導致倉庫管理成本增加,揀貨的速度和準確率都會下降;此外有保質期商品存在滅失風險……避免吃撐的辦法就是要清楚自己的飯量到底有多大。對於庫存管理來説,避免積壓首先要清楚自己能銷售多少,銷售量的預測是最基本的要求。我們應該仔細對歷史銷售數據進行分析,而不是憑藉大概的印象來判斷。就像我們不能把一天三頓飯合到一頓吃一樣,我們也不能一次下一個很大的訂單,以“一勞永逸”。因此設定合適的訂貨頻率是非常必要的。當然凡事不能絕對,特殊情況也要特殊對待,比如節日備貨,比如批量採購會導致採購成本的減少,比如供應商存在短期貨源不足時的搶貨等情況。此外,我們往往會認為“積壓了之後供應商可以給我退貨啊”,實際上這確實有一定作用,但只是一個補救的辦法,應該儘量少用。這個道理就像我們吃飯吃撐了就想辦法“嘔吐”出來一樣,那滋味肯定很不好受,而且肯定傷身體。
誤區二:因噎廢食,進入“饑餓狀態”
或許我們過於強調要避免庫存積壓,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認為減少積壓要減少訂貨和庫存量,這往往會導致缺貨情況的存在。人體長期吃不飽而處於饑餓狀態,自然會導致營養足,肌體活動能力下降。貨源不足,則會喪失交易的機會,引起顧客滿意度降低,必然導致銷售業績的下滑。那應該如何避免缺貨呢?我覺得還是應該對銷售量有個預測,然後按“1.5倍原則”訂貨。上文曾提到按1.5倍原則訂貨會導致積壓,但實際上並不矛盾。比如上例該啤酒品牌月銷100萬,那麼周銷售預計25萬左右,假設我每週訂一次貨,則倉庫用於週轉的庫存應該為25*1.5=37.5 萬,而不是150萬。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