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陳淮:美麗鄉村如何與現代文明接軌
發佈時間: 2015-12-27 09:37:22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陳淮
我們今天討論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也是我們從近代民族復興、民族富強以來和建國以來、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長期夢想,美麗中華、美麗鄉村。美麗鄉村是我們從建國以來的長期之夢,我想任參事一定知道50年代的人民幣都是美麗鄉村,拖拉機、大水壩、高壓線、大煙囪,我們上小學學畫畫一定要畫大煙囪,不然老師説沒有現代化的氣息。大家還記得1989年鄧小平在建國40週年閱兵的時候,從頭到尾樂曲放的是一首大家熟悉的歌叫《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詞説的是西村放牧、北村果樹成行,我們始終想做美麗鄉村之夢都是有文字文化歷史記載。一直到90年代中後期,我參觀過很多提前實現的小康村,第一個小康村黨員活動室、養老院、幼兒園、一應俱全,這些典型新農村建設的時候我們也看過很多。污水無害化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村處理,一個村哪怕是兩千人的大村、自然村,無害化處理怎麼可能是經濟規模呢?我們希望這一輪的美麗鄉村不要停留在這種表面的現象上,脫離對人們的主觀設想來設計規劃美麗鄉村。離開過去那種自上而下的美麗鄉村的規劃,不要再搞好象給農民一種施捨,離開人單純的講美麗鄉村,為城裏人留戀回憶的美麗鄉村,離開這個環境的建設和長久發展的美麗鄉村。
我們的歷史教訓是很深重的,在美麗鄉村上,我們不要給大家、給社會、給老百姓、給我們子孫留下美麗的畫面,而要留下沉重的反思。現在的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一定和4個方面的文化其有嚴重的衝突,我們是個幾千年農耕文明、手工勞動、自然經濟、男耕女織這樣基礎上的社會文化節點,一定和機器體系生産的工業文明有嚴重的衝突,一定和廣泛分工的市場經濟有嚴重的衝突,一定和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文化有嚴重的衝突,甚至一定和大破大力造反革命,破壞私有産權的傳統文化有嚴重的衝突。我們的三農發展、土地改革、聯産生活責任制都是賦予人、賦予財産權才有大突破的,每當我們否定這一點的時候是邁不出步的。
歷史的教訓,儘管我們對美麗鄉村始終懷揣著美麗的夢想,但實際上破壞是不斷産生的,從消滅鄉紳文化,不論是打土圍一直到四清、整社幹部把我們的文化傳承割斷了,如果大家看過《秋菊打官司》,儘管村官欺男霸女,但是秋菊生孩子誰抬著她去醫院的?村支書,村長,這就是鄉村文化,恐怕建設美麗鄉村把這個割斷了還辦不到。第二個,過去鄉山丘要糧、向河流要糧,與天鬥其樂無窮,這個過程中對自然環境對歷史傳承的破壞是嚴重的。第三,改革開放之後,90年代初中期興起的鄉鎮文化叫離土不離鄉,進鄉不進城,我們痛失了一次發展中小城鎮以及人口向城市聚集,形成有産業承載力的城市化的歷史機會。那個時候中國的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鄉鎮企業依靠于千山萬水、千家萬戶、千言萬語、千方百計活了,牛仔褲一個腿長一個腿短都賣了,商品短缺,沒有技術支援、沒有基礎設施、沒有規模、沒有品牌。亞洲金融危機一爆發90年代初期基本死光,反而給鄉村留下了一堆環境破壞,農民工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北上廣打工的外流狀態。以至於後來資本勢力的侵入更進一步加快了鄉村的瓦解,甚至到今天還得在建設美麗鄉村的時候務必不要停留在青山綠水一些表面的現象上。我們都注意到在鄉村中,以美麗鄉村或者種種改革口號下,宗族勢力重新泛起、宗教勢力重新泛起、黑惡勢力泛起、資本勢力的泛起都對美麗鄉村建設構成了嚴重的挑戰和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