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以生態福利普惠全民
發佈時間: 2015-12-24 14:49:55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案例二:義烏城鄉污水一網打“凈”
義烏打破鎮域界限,不斷創新污水治理新途徑。目前,義烏市已率先在全省實現了一級A排放標準升級目標,並實施高於國家標準的“義烏標準”,形成城鄉一體化、網路化、全覆蓋的污水治理設施體系,探索出了一條治理水污染的新路。
圖説:江濱綠廊生態濕地公園
科學謀劃“一盤棋”,夯實全域污水處理基礎
統籌佈局,實現全域污水處理互聯互通。堅持“流域一體”、“相對集中、就近處理”的原則,打破鎮街單獨規劃、各自為政的模式,科學佈局污水處理廠、管網等污水處理設施。同時,將城區4座污水廠通過建設連接管相連,實現互聯互通。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污水廠9座,建設配套污水管網2196公里,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2.9%,基本實現城鄉污水處理設施的全覆蓋。
財政兜底,築牢污水處理正常運轉底線。義烏把污水管網建設列入政府十大民生實事,由市財政全額出資,專項撥付資金用於全市污水廠和污水管網的建設、工藝提升和管網改造。並將污水處理費作為事業性收費,政府徵收後全額撥付義烏水處理公司,以保障污水廠運作經費,不足部分由財政補助。
圖説:橋西村
政企分開,優化污水處理管理模式。組建成立國有獨資的義烏市水務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深化國企改革,打通了原水、自來水供給、污水處理、污水管網運維等水的全産業鏈,專業化從事全市水務項目建設、運營、管理和服務。從源頭上破解了多頭、分塊管理造成的運維效率低、不專業、突發異常應急處置能力薄弱等弊端。
日常運維“專業化”,提高污水廠運轉效能
雙線並進,實現運營管理規模化。義烏將污水廠和污水管網的運營分離,由水務集團作為平臺公司,相繼組建獨立法人的水處理公司和排水公司,分別負責污水廠和污水管網的運維管理。通過資産整合和企業化運作,運營模式由財政全額撥款轉變為自負盈虧,企業以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獲得收益,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日漸顯現。
圖説:何斯路
建檔立冊,實現日常管控數字化。在所有污水廠均建立線上監測系統,並與環保部門監控設備聯網,實現對污水處理廠運作調度和水質變化的實時監測。對污水管網進行全面排查,建立全市污水管網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智慧化遠端監控和控制,達到統一調度、科學蓄水的目的。
科技助力,實現運維操作智慧化。配置聯合疏通車、排污排澇車、CCTV管道機器人、潛望鏡等一批專業設備,引入第三方檢測機構和自有設備、隊伍,利用管道機器人對全市管網進行系統檢測,管道機器人進入管道內部實時錄影,利用檢查軟體對錄影進行分析,以確定管網內的管道是否有破損、塌扁,管道有無滲水等情況,最終自動生成管道檢測報告,確定管道內部是否存在結構性、功能性缺陷,為制定管網整改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圖説:城市綠肺
打好凈污“組合拳”,打贏“五水共治”攻堅戰
提標改造,創設“義烏標準”。針對義烏污水排放氨氮、磷高的特點,義烏邀請了專家專門制定污水廠外排水的“義烏標準”,即在國家一級A標準的基礎上,額外規定氨氮指標為1mg/L、總磷指標為0.4mg/L。為此,全市投入2.35億元,對稠江、江東、佛堂3座污水廠實施提標改造,對後宅、大陳2座污水廠實施工藝優化改造。目前,9座污水廠外排水水質全部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其中,氨氮指標月均值控制在“義烏標準”規定的1mg/L以內,總磷指標月均值控制在0.4mg/L以內。
堵疏結合,建設尾水濕地。在現有污水廠基礎上建設“尾水濕地工程”,污水處理廠外排水先引入人工濕地,通過水生植物凈化後再排放,進一步削減污染量。目前該市已建有佛堂、義亭、蘇溪和大陳4個“尾水人工濕地”,總投資7800萬元,日處理尾水11.5萬噸,全市大約四分之一的污水均經過濕地凈化處理。
圖説:福田公園
中水回用,激活城市內河。義烏城區內河多為封閉水系,河水流動性差,尤其在枯水季節,水質狀況更步樂觀。為進一步改善城市水環境,義烏總投資約5億元,分五期實施城市內河水系激活工程,將經過污水廠處理達標後的中水引入城市內河,使各封閉的城市內河水系“流起來,活起來”,形成河道水體的良性迴圈。讓分散、封閉的城市內河一水相連,再造“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江南內河新景觀。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