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推動綠色發展 建設“宜居宜業”生態文明的新平安

發佈時間: 2015-12-24 13:57:48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平安區位於青海省東部,海東市的核心城區。201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區,現轄3鎮5鄉,111個行政村,7個社區,總人口12.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萬,鄉村人口7.7萬。境內居住著漢、回、藏、土、蒙等15個民族,主要以漢族為主,其他少數民族佔全區總人口的28.2%。

圖片1

圖説:綠化覆蓋率及綠地率均為全市前列

自“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平安圍繞富硒資源開發、海東臨空綜合經濟園區建設、海東核心區建設、平安文化建設,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工業化進程加快,財政收增長快速,兩項收入穩定增長,經濟總量快速提升。截止2014年底,平安地區生産總值達到58.67億元,增速達18.3%。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01.4億元,增長24.13%。財政總收入2.7億元,增長27%,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6億元,增長54.3%,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7.18億元,增長27%,民生支出佔總財政支出的76%,比2013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1651元,增長9.01%,比全市平均高1137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7379元,增長12.67%,比全市平均高40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2.14億元,增長13.5%,城鎮化率達54.03%。

截止2014年底,建成區面積已達10平方公里,主城區控規覆蓋率達82%,建成區綠地面積達224.2公頃,公共綠地面積64.5公頃,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10.9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2.5%,綠地率30.8%,建成城市供水主管線長23公里,供水能力近期達1.2萬噸/日,遠期達3萬噸/日,自來水用水普及率達100%;建成區排水管網總長48公里,建成城市天然氣管道158.4公里,供氣總量達6.5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達86%。主要污染物排放達標率為100%。湟水河平安段出境斷面豐水期水質穩定達到IV類,空氣品質基本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獲得“全國文明縣城”、 “中國低碳經濟示範縣”、“省級園林縣城”和“全國生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圖片2

圖説:改善農村地區生産生活條件、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一、堅持把綠色發展做為第一要務來抓

平安區依據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性、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態環境現狀特徵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進行主體功能區劃,分為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明確了功能定位,實行差異化開發與保護。在水源涵養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敏感區禁止了工業佈局和礦産資源開發;在傳統農業重點發展區、水源地保護和植被恢復區,控制城鎮化建設用地的開發。在項目準入上,主要從節能、集約用地、迴圈用水、廢物排放等諸多方面考慮對環境的影響,以確保平安城區環境品質。2014年,平安區單位生産總值能耗為0.8952 噸標煤/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為0.71 噸標煤/萬元,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70%,空氣品質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為優良天數為225天,空氣品質優良率為71.8%。2014年環境品質各項指標名列海東市前茅。

圖片3

圖説: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構建綠色生態屏障

二、通過大氣環境綜合治理,嚴格控制廢氣排放總量

一是對不符合産業政策,污染嚴重且經濟效益較小的小、散、弱企業逐步清理,支援開發生産綠色新型建材,重點發展新型水泥和水泥製品、新型墻體材料等建材産品規模化發展。二是通過大氣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建立了環境空氣品質分區,加強對建築、拆遷和市政等施工現場的揚塵防治,嚴格實行環保綠色標誌,淘汰“黃標車”,推廣使用綠色環保交通工具,城市公交車、中巴車和計程車改燃油改為燃用天然氣,劃定了“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對城區內所有餐飲企業開展了“油煙凈”工程。在平安城區安裝了PM2.5線上監測設備。2014年,全區SO2排放量1717.37噸,其中工業源排放量1333.54噸,佔排放總量的77.7%,生活源排放量383.83噸,佔排放總量的22.3%;NOX排放量520.38噸,其中工業源排放量383.18噸,佔排放總量的73.6%,生活源排放137.22噸,佔排放總量的26.4%。COD、NOX實際年排放量分別為3140.75噸、472.16噸,控制在市下達的總量控制範圍之內。

圖片3 (3)

圖説: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構建綠色生態屏障

三、改善水環境,水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一是根據地表水質現狀和用途,劃定平安區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按季度定期監測湟水出入境斷面水質,建立上下游水質安全維護與交流體系,保障水體功能和用水安全。二是採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結合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十二五”期間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6萬公頃,其中:造林3650.62公頃,種草709公頃,封山育林560.18公頃,興修水準梯田6237.94公頃,小型蓄水保土工程3234座,修築淤地壩81座。三是完善污水處理能力,實施了總投資21134萬元的污水處理廠二期,新增城鎮生活污水日處理2.5萬噸,鋪設污水配套管網64.4公里,污水處理後達到一級A標準。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了86%,比“十一五”提高50個百分點。四是加大對工業園區內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查力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水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産。對已進駐園區的企業,加快工業廢水治理技術升級改造。有色金屬冶煉、加工等污水排放量較大的企業,企業內部自行建設污水預處理設施。五是對城市排水系統進行了改造,基本實現了城區雨污分流;在平安區三合鎮、白沈溝正在實施“接氣納污”工程,改變農村污水亂倒的現象。

圖片4

圖説:對小流域和廢棄礦山進行了綜合整治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