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宜章:從戰略高度構建縣域“半小時醫療服務圈”

發佈時間: 2014-12-23 15:25:39   |  來源: 聯盟中國   |   作者:曹洋   |  責任編輯: 曹洋

 

三、從戰略高度推進縣域“半小時醫療服務圈”的構建

(一)要創建好三個機制

為確保縣域“半小時醫療服務圈”有效發揮作用,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工作機制來推動落實。

一是強化領導責任機制。要採取按照條塊結合、分線管理的原則,實行衛生局黨政領導分片包乾、“一崗雙責”連帶責任制,將全縣22個鄉鎮衛生院、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地域劃分為5個衛生片區,每個片區明確任命1名黨組成員以上領導作為片區負責人,對分管線上的工作負全面領導責任,對片內衛生院的所有工作負直接領導責任,做到與片內衛生院同考核、同獎勵、同處罰、同擔責,從而將構建縣域“半小時醫療服務圈”的系列舉措做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

二是建立逐級轉診機制。要加強鄉鎮基層醫療衛生資源的均衡配置,加快建立縣級醫院與社區、鄉鎮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雙向轉診、分工協作機制。全縣統一建立急救中心,為每個鄉鎮委員配備1~2台救護車,每個村衛生室配備1台摩托車,救護車輛均實行縣內免費接送病人。明確小病在村衛生室和社區診治;一般病、多發病、診斷明確的慢性病、康復期患者在鄉鎮衛生院診治;疑難病、危急重症患者在縣級醫院和專科醫院確診治療。村衛生室和社區不能診治的病人要首先轉診至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要將臨床危急重症、不能確診的疑難雜症、急性傳染病人、突發公共衛生和重大傷亡事件中處置能力受限的患者,及時轉診至縣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就診。

三是建立資源資訊共用機制。建立由縣衛生局統一調度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決策系統和縣級區域衛生資訊化指揮平臺,創建建疾病實時動態監測、健康管理的城鄉一體化衛生管理模式,提高衛生管理效率和決策水準,全面實現區域內“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條塊結合,互聯互通”資訊化構架,達到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資訊共用;同時組建縣級衛生專家庫和縣級衛生應急處置機動隊伍,集中全縣衛生資源優勢,對臨床疑難雜症和急危重症進行專家會診和手術治療,以及對突發事件公共衛生應急處置做出快速反應,實現優勢衛生資源共用,做到利民惠民安民。

(二)要實現好兩個效益

構建縣域“半小時醫療服務圈”,必須要促進各醫療片區內衛生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穩步提升,實現“雙輪驅動”:一方面,各片區衛生院要在規範管理、優化服務的前提下,要保持適度合理的盈利水準,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保證衛生院的醫療設備更新、償還建設債務、人員進修培訓、提高職工待遇,留住優秀人才在基層服務,提升衛生院整體服務實力;另一方面,要突出發揮“半小時醫療服務圈”的社會功能,要堅持一切“以病人為中心,以品質為核心”的醫療行為準則,提高醫療品質和醫療安全,在為患者提供舒適的就診條件,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滿足患者多層次需求上下功夫,努力發揮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最大限度地為群眾輸出公共衛生産品。

(三)要發揮好三個作用

構建縣域“半小時醫療服務圈”,要統一規劃,強化三級醫療網點建設。充分利用國家羅霄山脈集中連片扶貧開發攻堅縣的有利政策,積極爭取國家、省市預算投資,抓好衛生項目建設和區域衛生總體規劃,傾力打造縣域佈局合理的“東西南北中”醫療格局,增強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路的整體性、統籌性和均衡性,形成上下互動共進、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一是要發揮好縣級醫院的龍頭作用。要做大做強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突出兩所縣級醫院的龍頭地位。縣人民醫院在運營新住院樓的同時,做好老住院樓的維修改造及投入使用,新增設一些科室和診療項目,做到功能齊全,在負責全縣基本醫療服務和急危重患者搶救,承擔對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業務技術指導和衛生人員的進修培訓上發揮龍頭帶動作用;縣中醫醫院要抓好醫院整體搬遷項目建設,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置,突出中醫特色優勢,在2~3年內建設成為國家示範性縣級中醫醫院,在郴州佔有領先地位,在湘南、粵北、贛南具有一定影響力,在縣內對病人的服務、對鄉鎮衛生院的指導以及醫院的學科建設等方面發揮龍頭作用。

二是要發揮好衛生院的樞紐作用。各片區衛生院要結合本地實際,發揮各自特色優勢。裏田中心衛生院作為東部片區後起之秀,要在提質提標上下功夫,發揮好東部片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黃沙片區內的莽山、天塘、黃沙、迎春衛生院要做好承接莽山-天塘-黃沙旅遊黃金線路和省級邊界中心鎮的醫療服務保障,打造好“旅遊服務圈”的服務平臺;岩泉片區的縣二醫院、梅田片區的縣三醫院要利用“二級醫院”的金字招牌,加強內涵建設,搞好片區衛生院的傳幫帶,片區內小鄉鎮衛生院要堅持“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兩條腿走路,做到全面開花,齊頭並進。

三是發揮好村衛生室的“前哨”和“陣地”作用。要按照“統一規範改造,統一規章制度,統一標識標牌,統一檔案資料,統一基藥管理,統一工作著裝”等六個方面要求,加強村衛生室規範化建設。管理上對鄉村醫生實行“五統一”(即統一行政管理,統一業務安排,統一財務管理,統一藥品管理,統一績效考核)和“兩獨立”(村衛生室法律責任和財務核算獨立)為主要內容的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指導督促村衛生室積極做好村級基本醫療和村級公共衛生服務,發揮好“前哨”和“陣地”作用。

(四)要強化四種意識

構建縣域“半小時醫療服務圈”,要求衛生主管部門和各醫療衛生機構必須樹立四種意識,並轉化為自覺行動,以此強力推動全縣衛生事業的大促進、大提升、大發展。

一是強化責任意識。責任心是幹好工作的原動力。衛生主管部門和各醫療衛生機構首先要強化責任意識,增強責任觀念,把構建縣域“半小時醫療服務圈”作為解決群眾就近醫療的一項民生大事來抓,作為發展我縣衛生事業的一個重要方向來抓,以對黨委政府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責無旁貸地把構建縣域“半小時醫療服務圈”的責任擔當起來。

二是強化服務意識。各醫療衛生機構要牢固“樹立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的意識,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抓好醫德醫風和醫院內涵建設,大力倡導“感動式服務”理念,深入開展“三好一滿意”活動,認真落實衛生惠民十項措施,真正為群眾就近醫療排憂解難,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實事,辦好事,使“半小時醫療服務圈”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三是強化大局意識。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工作中我們必須要有大局意識,把構建縣域“半小時醫療服務圈”工作放在全縣工作大格局中去謀劃,去定位,去研究,去把握。針對我縣基層衛生人才隊伍不穩、服務能力不強等問題,要充分挖掘醫院內部潛力,加大引智工程,努力探索解決人才引進問題的新方法新途徑。要從全縣大局出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發揮“人”的作用,實行縣級醫療衛生單位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制度,開展“1+1”技術幫扶指導,縣級醫療單位的科主任、學科帶頭人要肩負傳幫帶鄉鎮衛生院“崗位能手、技術尖兵”的培養工作,促進城鄉醫療機構衛生技術同步發展;對新招聘的縣級醫護人員推行到鄉鎮衛生院工作鍛鍊1~2年後方可回縣級醫療單位工作;對在基層工作滿10年以上並取得中級以上職稱的衛技人員,可根據崗位的需求,優先調入縣城醫院工作,使在鄉鎮衛生院工作的衛技人員感覺有奔頭,帶動形成“引得進,下得去,上得來”的良好育人氛圍。

四是強化發展意識。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各醫療衛生機構要用發展的觀念看待構建縣域“半小時醫療服務圈”。要加強鄉鎮基層醫療衛生資源的均衡配置,改革基層衛生服務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加快建立縣級醫院與社區、鄉鎮衛生服務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縣級醫院通過技術支援、人員培訓等方式,帶動社區、鄉鎮衛生服務機構健康持續發展;同時,採取轉變服務方式、改善服務能力、降低收費標準、提高報銷比例等綜合措施,引導一般診療走訪基層,建立急診搶救、逐級轉診、合理分流病員、雙向轉診等長效工作機制,真正實現社區、鄉鎮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見病、多發病不出鄉鎮,大病不出縣”的良好就醫格局,確保各項服務保障工作落到實處,以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


     1   2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