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治霾一年間:用進化的政績觀提高肺活量
發佈時間: 2014-11-04 09:29:13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 責任編輯: 曹洋
在灰霾隨時可能造訪的京津冀地區,僅用肉眼很難“親眼目睹”到空氣品質的改善。空前嚴厲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國十條”)實施一年來,該地區主要大氣污染物的平均濃度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但人體感官並不像精密儀器那樣觸覺靈敏。
不過,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攀談,那種無形的觀念上的變化便不難察覺。
總部位於山東青島的華世潔環保公司高級工程師袁軍看到了變化。今年5月,他到天津濱海新區開了一家子公司,主要從事大氣污染治理有關的環保科技推廣工作。在一個濃重的灰霾天,剛與客戶談完生意的袁軍對到訪的記者説,他看到了京津冀決心攜手“治霾”的廣闊市場。
北方最大的工業城市天津,當下的“一號工程”叫做“美麗天津”。這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的重要講話要求啟動的工程,包含“四清一綠”,其中,清新空氣被列為首要任務。
比鄰而居的兩座世界級人口特大城市北京和天津都在努力最遲于2017年實現“城區無煤化”。這意味著向昨日生産和生活習慣的艱難告別。北京曾用14年減少燃煤700萬噸,而從2012年開始的5年內,這個數字將是1300萬噸。3年前,天津市區供熱結構中燃煤佔65.9%,燃氣佔0.8%,今年燃氣佔比升至24%,燃煤降至41.7%。現在,從轟鳴的工廠到千家萬戶的暖氣片,都在送別那些與動力和暖意相伴多年的黑色燃煤鍋爐。
在河北,中國重要的鋼鐵、水泥、煤炭、玻璃生産基地,經濟增長指標出現了多年罕見的降幅。當地第一大支柱産業——鋼鐵産業的增加值佔到了工業增加值的三成,而到2017年將壓縮産能6000萬噸。經歷痛苦轉型的河北人熟知習近平總書記的那句指示——河北要卸下包袱,不為GDP排位糾結。
從北京到天津到河北,經濟結構不同,資源稟賦各異,但這種壯士斷腕式的産業調整背後,歸根結底都是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喊出的那句宣言:“向污染宣戰。”
京津冀交界處的天津市武清區擁有華北最大的人工森林,希望建成“京津綠肺”。武清林業局科技中心主任黃寶劍對記者説,3年前,灰霾這個詞進入大眾視野時,他們的造林思路開始變了,要從過去生産木材的生産型,轉為涵養生態的生態型。
天津有個“一號工程”指揮部,四壁挂滿了全市工地、工廠的分佈圖及治污時間表。天津市政府副秘書長舒長雲稱之為“挂圖作戰”。他告訴記者,“國十條”頒布後,天津市清新空氣行動確定了462項任務、2055個項目,16個區縣、22個部門遞交了目標責任書,全部分解落實到人。
該指揮部還抽調16名局級官員任組長,開展巡查暗訪和責任追究。對空氣品質連續3個月排名後3位的兩個區縣政府主官,天津市委組織部進行了“警示約談”。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