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歲月 不僅僅是獲得知識
發佈時間: 2014-10-20 13:24:37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於上海,是獨生子。父親錢均夫(名家治,後以號行)是浙江杭州一沒落絲商第二子,少小就學于當時維新的杭州求是書院,曾到日本學教育和地理、歷史。母親章蘭娟是當時杭州富商的女兒。錢學森的外祖父欣賞錢均夫的才華,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民國成立後,錢均夫就職北京當時的教育部,錢學森在3歲時隨父到了北京,上過蒙養院(幼兒園)、女師大附小、師大附小和師大附中。
在北京師大附中時對錢學森影響最深的幾位老師是:林礪儒、王鶴清、董魯安(于力),以及幾何老師傅種孫、生物老師俞謨(俞君適)、博物老師李士博和美術老師高希舜(後來是著名國畫大師)。林礪儒是校長(當時稱主任),他制定了一套以啟發學生智力為目標的教學方案。王鶴清是化學老師,他啟發了錢學森對科學的興趣,給他自由到化學實驗室做實驗的便利。董魯安是國文老師,在課堂上常常用較長的時間討論時事,表示厭惡北洋軍閥政府,憧憬國民革命軍北上(後來他去了解放區)。他的教學使錢學森産生對舊社會腐敗的深切不滿和對祖國前途、人民命運的無比關心。錢學森一次在圖書館借了一本講相對論的小冊子,書中第一句話提到20世紀有兩位大師:一位是自然科學大師愛因斯坦,一位是社會科學大師列寧。錢學森當時對列寧這位大師還不甚了解。傅種孫那時已是師大數學講師,在中學課堂上把道理講得很透。錢學森後來認為,在初中三年級聽傅老師的幾何課,使他第一次得知什麼是嚴謹的科學。錢學森對老師們的教誨感激不盡,他後來説:“我若能為國家為人民做點事,皆與老師教育不可分!”
1929年中學畢業後,錢學森為復興祖國,決心學工科,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當時上海交大專重考試分數,學期終了平均分數算到小數點以後兩位,大家都為分數而奮鬥。初入交大的錢學森,對這裡求知空氣不濃而不滿,但也不甘落後,非考90分以上不可。在交大,錢學森非常感激兩位倡導把嚴密的科學理論與工程實際結合起來的老師,一位是工程熱力學教授陳石英,一位是電機工程教授鐘兆琳。
1930年暑假後期錢學森得了傷寒病,在杭州家裏臥病一月余,後因體弱休學一年。在這一年裏,他第一次接觸到科學的社會主義。錢學森愛好美術,在書店買了一本講藝術史的書,不曾想這本書是一位匈牙利社會科學家用唯物史觀的論點寫的。他從未想到對藝術可以進行科學分析,所以對這一理論發生了莫大的興趣。接著他讀了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布哈林的唯物論等書,又看了一些西洋哲學史,也看了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冊)。讀了這麼多書,他感到只有唯物史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才是有道理的,唯心主義等等沒有道理;經濟學也是馬克思的有道理,而資産階級經濟學那一套理論,則不能自圓其説。休學期滿回到學校,錢學森開始接觸到共産黨的週邊組織,參加過多次小型討論會,從那裏他知道了紅軍和解放區的存在。小組的領導人喬魁賢,是當時交大數學系的學生,小組還有許邦和、袁軼群和褚應璜。後來喬魁賢被學校開除;錢學森和小組的聯繫也逐漸中斷,仍埋頭讀書,每學期平均分數都超過90分,因而得到免交學費的獎勵。在上海交大,好友有林津、熊大紀、鄭世芬,羅沛霖、茅于恭等。假期在杭州,因與學音樂的表弟李元慶思想相投而常交往,從他那裏略聞左翼文藝運動的情況。
在1934年暑假,錢學森從上海交大機械工程系鐵道機械工程專業畢業,尚未派定工作就考取了清華大學公費留學,專業是飛機設計,兩位導師一是王助,一是王士倬。王助是我國早年航空工程師,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代飛機,他教導錢學森重視工程技術實踐和製造工藝問題。王士倬是清華教授。依照關於清華留美學生的規定,錢學森在1934—1935年到杭州筧橋飛機廠實習,又到南京、南昌國民黨空軍飛機修理廠見習,最後到北京參觀清華並拜訪導師王士倬,也見到王士倬當時的助教張捷遷。錢學森這次來京,看到北京在沒落,頗有感觸。
1935年8月,錢學森從上海坐美國郵船公司的船離國,同船的留美同學有徐芝綸、夏勤鐸等。當時錢學森的心情是:中國混亂,豺狼當道,暫時到美國去學些技術,他日回來為國效勞。到了美國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係,成績不但比美國學生好,而且比同班的其他外國人都好,這使他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因為學工程一定要到工廠去,而當時美國航空工廠不歡迎中國人,所以一年後他開始轉向航空工程理論,即應用力學的學習,於是決定追隨當時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力學大師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教授。1936年10月錢學森轉學到加州理工學院,開始了與馮·卡門教授先是師生後是親密合作者的情誼。馮·卡門第一次見到錢學森時,看到的是一位個子不高、儀錶嚴肅的年輕人;他異常準確地回答了教授的所有提問;他思維的敏捷和富於智慧,頓時給馮·卡門以深刻的印象。馮·卡門教授教給錢學森從工程實踐提取理論研究對象的原則,也教給他如何把理論應用到工程實踐中去。馮·卡門每週主持一次研究討論會(research conference)和一次學術研討會(seminar),這些學術活動給錢學森提供了鍛鍊創造性思維的良好機會。
到加州理工學院的第二年,即1937年秋,錢學森認識了熱心研究火箭技術的同學F.J.馬林納(Malina),共同享有的火箭、音樂和政治興趣,使兩位青年結成良友。由馬林納介紹,錢學森參加了當時加州理工學院的馬列主義學習小組,也得識該小組的書記、化學物理助理研究員S.威因鮑姆(Weinbaum)。小組曾念過英國J.S.L.斯崔奇(Strachey)著的一本書,後來也學習過恩格斯的《反杜林論》;每星期例會常討論時事,主題是反法西斯和人民陣線;小組還參加過美共書記白勞德(Earl Browder)的幾次講演會。1938年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少小組成員加入了美共,也有人參加了軍事研究,這個小組就無形解散了。後來,馬林納在麥卡錫(Joseph R.McCarthy)主義反動浪潮席捲美國的初期,辭去了加州理工學院的噴氣推進實驗室主任職務,去巴黎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服務,並成為現代派畫家,1981年11月9日在巴黎病逝。
錢學森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論文工作是在1939年6月結束的,論文為“高速氣動力學問題的研究”等四篇。取得航空和數學博士學位後,任加州理工學院航空係的助理研究員,一直到1944年。在這一段時間內,先從事薄殼體穩定性的研究,1940年完成,並在美航空學會年會上宣讀,算是獨立研究,出了師。此後錢學森成為馮·卡門的助手,幫助他指導研究生的論文。1940年由於王助的推薦,錢學森成為成都航空研究所的通訊研究員,寫了一篇題為《高速氣流突變之測定》的專論(該所報告第二號)。
在1941年從加拿大來了幾位庚子賠款的留學生:郭永懷、林家翹、傅承義,1942年又來了錢偉長。錢學森和他們相處得比較密切,一般是一起吃晚飯,並常常討論各種問題。錢偉長多才多藝,傅承義專攻地球物理。錢學森和郭永懷最相知(後來在1957年初有關方面詢問誰是承擔核武器爆炸力學工作最合適的人選時,錢學森毫不遲疑地推薦了郭永懷)。1943年秋冬,周培源先生也到加州理工學院來做研究工作,找馮·卡門教授討論湍流統計理論等。這一群中國同學,還有張捷遷、畢德顯,星期天總到周老師家去玩,高談國事,也替師母王蒂烹制午晚餐。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