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宜勇:城市病與民生福祉

發佈時間: 2014-09-28 15:19:55   |  來源: 聯盟中國   |   作者:曹洋   |  責任編輯: 曹洋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

 

楊宜勇:很高興出席2014城市發展與生態平衡高層論壇,大家都講了很多關於城市化和城市發展正面的一些東西,正因為在一般的意義上來講城市比鄉村更美好,所以我們才需要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特別是在城鎮以外的人都嚮往著城市的現代生活,這表明城市的生活有好的一面,值得人們來追求。但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在城裏出生、城里長大、城裏待了大半輩子的人來説又覺得這個城市再另一個方面是變得越來越糟糕,所以對城市病就看的比較重一些。所以説城市的美好和城市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我們不能夠因噎廢食,要同時兼顧在大力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同時,減少大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的城市病的治理,這是我們在座的許多城市即將面臨或正在面臨的非常重要的一課。

城市病我講兩個問題,一個是戰爭,一個是人口。一個歷史學家説宋朝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了多少?在座未必能夠回答起來。宋朝中國的城市化裏已經達到了35%。。今年戶籍人口在36%,1949年中國城市化率從15%開始起步,城市就是傍水而居,為了生活的便利。很多重要的城市都是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後來為什麼城市不美好了?一個戰亂時代大家都會紛紛逃離城市,從幾千年文明史來看,你修城墻、城堡都不管用,老百姓要跑,皇上還帶頭跑。歷史總是波瀾曲折中間前進的,為什麼歷史的城市化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個就是戰爭。我們49年以來沒有國內戰爭的時候,我們城市化是歷史一路高歌猛進。再一個原因就是人口,人口不控制好,它和城市病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我們都要學點歷史,很多歷史學家有一句名言,説一切現代進行時都是過去時,都可以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找到它的影子。西元前200年地球上有多少人?在座的未必知道。不到一億人,唐宋的時候中國可能也就三四千萬人,所以説他都住在兩河流域,西方也有兩河流域,中國也有兩河流域,所以城市化率就比較高。但是到1650年中國的人口突破了1億,為什麼突破1億?就是墨西哥的玉米引進了中國,玉米是個舶來品,解決了糧食短缺的問題,人口就急劇增長。所以説糧食也是一個雙刃劍,糧食一多,一不戰爭,人類就玩命的繁殖。今天地球上有多少人?今天地球上有72億人,已經給這個地球帶來了不小的負擔。到2100年這個地球將承載100億人,無論你樂意不樂意,無論你願意不願意。

但是有一些荒唐的觀點,我今天再介紹一下,1955年有一位連蘇聯的人口學家,他鼓吹地球上能承載500億人。大家相信嗎?如果相信那就是今天全球的72億人都站在中國的版圖上來再加上28億。可以想想中國是什麼樣的災難。如果説這個理論是成立的話,那美國為什麼只要人才,不要人口,他對他的移民政策越來越限制,現在只允許兩種,一種就是技術移民,一種就是投資移民,以前還有投親靠友,沾親帶故都可以,現在基本上都取消了。

所以説一個國土面積的多少和它的承載力還是相關的,承載高了,中國的人口因為增長的太快,導致城市化率下降。因為城市有限,特別是在農耕時代我們就要去山上開荒,人們就開始往海拔高的地方,往山上去居住,要靠土地的産出來養活人,這是導致歷史上人口逆城市化的一個原因。

現在我們公認城市化的好處就是經濟學上的規模效益,我們説一般縣城155平方米能安排一個人,像北京、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巨大城市公用土地面積55平方米就能承載一個人,就是經濟學上的説法。企業也願意紮根大城市,有産業集群的理論,鄰居多,産業配套多,可以選擇性的就多,所以企業不願意在一個沙漠裏面孤立的樹立一個企業,除了是一個純能源或者資源型企業之外。從個人老百姓來説為什麼喜歡城市?機會多,我夏天帶了我們家的親戚去逛故宮、頤和園,我發現往年為什麼有那麼多北飄,公園裏邊凈是賣吃的賣喝的,不知道怎麼進來的,東西都不知道怎麼運進公園的。

所以城市的好處就是規模效益、産業集群、個人的選擇性比較多,就業機會選擇性比較多,公共服務、設施比較便利,這是城市的好處。但是城市的發展也會帶來一些壞處,比如説人們在追求高收入的同時,追求現代生活方式的同時,每個人的壓力感、壓迫感都在增強,現在中國每年的自殺人口都在不斷的創新高。其中城市越來越多,就是一個表徵。自己不成功或者不滿意的時候,很多人選擇自殺。還有的人不承認自己能力的問題,他認為是社會的問題,就報復社會,這是更可怕的。我們城市的管理者和治理者要高度重視在發揮城市好的功能的同時,要注重城市病的治理。


1   2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