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江蘇省無錫市環保局副局長任棟:率先在全國建成生態城市群

發佈時間: 2014-09-28 12:19:54   |  來源: 中國網   |   聯盟遠端_沈曄   |  責任編輯: 聯盟遠端_沈曄

 


主持人:太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東部沿海地區最大的湖泊,前些年太湖污染問題被全國人民所關注。目前的情況如何?

任局長:無錫地處太湖西北部,擁有太湖水面面積758平方公里,佔全湖總面積的32.4%;佔有太湖岸線142公里,約佔沿湖總岸線的1/3。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以來,我市始終把太湖治理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緊緊圍繞國家治太總體方案和省實施方案,組織全市上下開展治太保源“6699行動”和環保優先“八大行動”,化危為機、真抓實幹,鐵腕治污、科學治太,太湖治理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穩中趨好,總體水質符合Ⅳ類標準,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太湖藻類聚集的時間延後、頻次和面積大幅減少,主要入湖河道水質明顯改善,12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100%,主要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連續七年實現了“兩個確保”和水質改善目標。主要工作有:

(一)全力構築保護區全覆蓋體系。我市在太湖流域率先出臺《關於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無錫太湖保護區的決定》,將全市域劃為一、二、三級保護區,其中一級保護區1381.7平方公里,佔市域面積的28.9%;二級保護區1173.9平方公里,佔市域面積的24.5%;三級保護區2232.1平方公里,佔市域面積的46.6%。設想通過8-10年的努力,將全市域建設成為與國際接軌、國內一流的迴圈經濟先行區、高新技術産業集群區、高端服務業集聚區、綠色能源示範區和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區,其中一、二級保護區建成綠色生態功能區和生態旅遊示範區。

(二)全力構築安全供水體系。完成南泉水源地取水口延伸工程,取水口向湖心延伸了3000米,取水口水質全面提升。開闢了長江第二水源地,日供水能力達到80萬噸,制定了太湖、長江雙源供水的轉換方案,形成長江、太湖“雙源供水、雙重保險”的供水格局,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真正擁有雙水系水源的城市。為進一步提高自來水水質,我市建設了南泉水源廠預處理工程和中橋、雪浪、錫東水廠深度處理工程,在國內率先實現自來水“預處理”和“深度處理”全覆蓋。

(三)全力構築控源截污體系。全市已建成覆蓋所有城鎮的73座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日處理能力超過200萬噸。強力推進污水管網建設,2007年以來新建管網超過4000公里,全市污水主管網總長度近8000公里,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廣泛開展“排水達標區”創建活動,建成4172個“排水達標區”,全市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其中主城區達95%,形成了“排水用戶全接管、污水管網全覆蓋、污水處理廠全提標”的國內一流的污水收集和處理體系。

(四)全力構築清淤調水體系。組織實施梅梁湖、月亮灣、竺山湖生態清淤工程,近年來太湖無錫水域累計完成清淤面積52.52平方公里,清淤量1356萬立方米。加強調水引流以保持太湖生態水位,保障飲用水源地水質。梅梁湖泵站和大渲河泵站相繼建成投運,2007年開機以來兩泵站累計調水38.1億立方米,對改善貢湖水源地、梅梁湖和城區河道水質起到了重要作用。走馬塘拓浚延伸工程全部完工,具備通水條件,新溝河延伸拓浚工程即將開工建設,太湖流域“兩進三齣”的迴圈系統正逐步形成,太湖無錫水域換水週期長的狀況將得到明顯改善。

(五)全力構築藍藻處置體系。我市在藍藻打撈處理方面形成了“科學化監測、機械化打撈、專業化隊伍、工廠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市場化運作”的技術路線和工作機制。全市累計已建成8座固定式、4座移動式藻水分離站,日處理能力達到1.3萬噸。2007年以來全市累計打撈藍藻300多萬噸。全市還建成2個藍藻沼氣發電和1個藍藻生物有機肥項目,形成了藍藻打撈—藻水分離—藻泥收集—沼氣發電的産業鏈,為治理太湖、保護水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全力構築河道整治體系。全市1284條河道全部實行“河長制”管理,圓滿完成3年封堵沿湖地區376個排污口、城區533家單位截污工程目標任務。無錫“河長制”管理模式被拍成電影《河長》,在全國進行推廣。按照省確定整治規劃,加快推進13條主要入湖河道整治,通過排污口封堵、岸線整治、淤泥清除、生態修復等措施,取得明顯成效,13條主要出入湖河流中有12條河流水質達到或優於Ⅳ類,與“十五”末相比,Ⅱ~Ⅲ類河流增加了2條,劣Ⅴ類河流減少了5條。

(七)全力構築監測預警體系。全市共建成8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含湖體15個浮動站),在太湖湖體布設了21個藍藻巡視點,沿岸建設了13個藍藻分佈視頻監視系統,配備了太湖水環境應急監測船,利用遙控飛機和水下機器人加強藍藻監測,同時利用環境衛星加強遙感監測,形成了立體式、全天候的監測體系。每年從4月10日起對太湖實施“湖泛”巡查,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置。對339家國控、省控和市控重點污染源安裝了360台(套)線上監控儀,全市COD排放總量95%以上的重點污染源都實現了線上監控。

主持人:可以介紹一下無錫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亮點工作嗎?

任局長:除了太湖治理初見成效外,近年來我市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還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

(一)率先在全國建成生態城市群。江陰市、宜興市、錫山區、惠山區、濱湖區先後創建成國家生態市(縣)、區,新區創建成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無錫市、江陰市獲批國家第二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2010年12月,全市順利通過國家級考核驗收,去年1月,環保部正式授予無錫“生態市”稱號,率先在全國建成生態城市群。

(二)環境責任保險試點工作全國領先。無錫自2009年6月試行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同年10月被環保部列為全國試點城市。五年來,在各級領導和各有關人士的關心指導和大力支援下,以“創新風險管理、服務企業發展”為指導思想,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專業經營、風險可控、多方共贏”的基本原則,大膽探索、全力推動,取得了顯著成效。無錫市全市累計參保企業將近1400家,目前在保企業1076家,參保覆蓋面逐年擴大,累計承擔責任風險23億元,累計保費收入3900多萬元,全國地級市排名第一。同時,無錫市綠色保險的相關制度、技術儲備和工作機制基本建立,開展綠色保險的政策法制環境和組織推進形式進一步優化,基本形成了基於環境風險管理的綠色保險無錫模式。通過參加綠色保險,參保企業的環境風險管理能力明顯著增強,區域環境污染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環境污染責任事故發生率大幅下降,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保障了企業持續發展和群眾的權益,確保了我市生態環境安全,為無錫的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做出了應有的努力。

(三)總量減排工作超額完成目標任務。近年來,我市堅持以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為抓手,落實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三大措施,從源頭上緩解生態環境壓力。“十一五”期間,我市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兩項主要污染物分別累計減排2.88萬噸和5萬噸,比2005年凈削減32.9%和32.03%,完成“十一五”減排目標的164%和191%,位列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十二五”期間,省廳要求完成的四項主要污染物削減率分別為化學需氧量16.84%、氨氮17.84%、二氧化硫20.56%、氮氧化物22.80%。截止到2013年末,化學需氧量(20.74%)、氨氮(19.22%)、二氧化硫(26.03%)三項指標累計削減率已經完成“十二五”省下達的減排任務。

(四)積極開展環境執法與司法聯動工作。無錫市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工作穩步推進,市環保局、市公安局、法院、檢察院、監察局聯合出臺了《關於建立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工作機制的意見》。《意見》對組成單位、聯席會議、工作職責、聯動範圍、快速介入、移送程式、聯絡機構與聯絡員、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確立了我市環境執法聯動的工作方式和框架。下發了《關於成立無錫市環保局環境執法與司法聯動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任務分工的通知》、《無錫市環境公益訴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無錫市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聯席會議工作制度》等文件。建立了工作窗口和工作網路,設立了聯動辦和警務室。去年7月份和今年5月份相繼在全市開展了“環境執法與司法聯動執法月活動”,並組織了聯動執法專項行動,通過有獎舉報、發動群眾提供涉嫌環境違法線索等,即時制止環境違法,打擊環境違法犯罪,提高環境執法剛性,查處了一批環境違法案件,切實增強環境執法威懾力,從而更好地保障公眾環境權益,維護生態環境安全。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