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江蘇省無錫市環保局副局長任棟:率先在全國建成生態城市群
發佈時間: 2014-09-28 12:19:54 | 來源: 中國網 | 聯盟遠端_沈曄 | 責任編輯: 聯盟遠端_沈曄
主持人:無錫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有哪些具體的工作安排嗎?
任局長:從工作安排上,主要是構建五大體系:
1、著力構建綠色低碳的生態産業體系
——優化空間開發格局。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科學佈局生産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區域,嚴格保護重要水源、濕地、水體、山林等自然生態資源,確保生態紅線區域保護面積不低於國土面積的23%。到2017年,林木覆蓋率達到27%,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9%,本地木本植物指數達到90%,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42%;到2022年,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45%。
——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堅持高端發展、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不動搖,集中有限的資源要素和環境容量,重點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以産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實現污染源頭的不斷減少和産業層次的不斷躍升。對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裝備製造、建材、紡織等重點行業,用清潔生産、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進行改造,支援優勢企業兼併重組推動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産業化,完善節能環保産業服務體系,加快把節能環保産業發展成為支柱産業。
2、著力構建配置高效的生態資源體系
——實施園區生態化改造。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特色,重點對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實施生態化改造,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産出率,使之成為科技創新先導區、生態經濟集聚區、集約發展示範區。到2015年,70%以上的國家級開發區和50%以上的省級開發區實現生態化改造,到2022年,所有省級以上開發區全面建成生態工業園區和迴圈經濟示範園區。
——促進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加快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促進生産、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嚴格用能管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深入開展用水總量管理,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加快高耗水企業節水技術改造,推動再生水回用和雨水利用,在全社會推廣節水技術和高效節水産品,建設節水型城市和節水型社會。到2017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2%。
3、著力構建標本兼治的生態保護體系
——加大主要污染物減排力度。堅持源頭控制、綜合治理、多策並舉,努力實現污染排放強度和總量“雙下降”。到2017年,單位地區生産總值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達到0.5千克/萬元,氨氮排放強度達到0.05千克/萬元,二氧化硫排放強度達到1.2千克/萬元,氮氧化物排放強度達到1.5千克/萬元;到2022年,單位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硫排放強度達到1.1千克/萬元,氮氧化物排放強度達到1.3千克/萬元。
——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工程。把天藍、水清、地綠的宜人宜居環境作為反映生態文明建設水準直觀感受的重要標誌,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長效機制,突出加強乙太湖為重點的水環境治理,健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體系,加快推進電力、鋼鐵、水泥行業脫硫除塵工程建設,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試點,加大施工、建築等揚塵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綜合治理水、大氣、土壤等基本生態圈。
——積極推進優美城鄉建設。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對城中村、城郊結合部等管理薄弱地區實施集中整治行動,對主要山體、主要河流實施清潔美容,拓展生態廊道,增加綠化軸線,建設開放式天然公園,改善人居環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環境面貌。全面改善村莊環境面貌,太湖一、二級保護區率先建成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樣板區,到2017年村莊環境整治達標率達到100%。
——加大生態修復保護力度。從嚴控制河湖水域佔用,維護河湖健康生態。逐步修復退化濕地,大力推進長廣溪濕地、梁鴻濕地、貢湖灣濕地、尚賢河濕地等自然濕地建設和管理。加強礦山宕口整治和修復,推進山體保護復綠、工礦廢棄地恢復治理工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與預警體系以及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共用制度,有效防範物種資源喪失和流失。
4、著力構建監管有力的生態制度體系
——完善法規標準體系。建立和完善具有無錫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法規、規章及標準體系,以剛性約束促進綠色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奠定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基礎,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
——嚴格環保執法監管。加強環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強化行政機關與司法部門聯動配合,嚴厲打擊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鼓勵開展環境公益訴訟,依法支援對污染企業提起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對重大違法案件實行掛牌督辦,對環境問題突出的地區和企業實施限批。
5、著力構建全民參與的生態文化體系
——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有關知識和課程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編寫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通俗教材,鼓勵創作反映生態內涵的影視音樂作品、科普讀物。加快建設並形成一批以綠色學校、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為主體的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使其成為傳播、弘揚生態文化的重要陣地。到2017年生態文明知識普及率達到90%,2022年達到95%。到2017年中小學生接受生態文明教育比例達到100%。
——倡導綠色消費方式。推行綠色採購制度,建立並完善鼓勵購買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産品的政策措施和服務體系。研究建立低碳綠色産品、綠色企業的評價標準和認證制度,建立健全綠色産品品質監督體系。設立地方標準,限制一次性産品生産銷售和使用,限制過度包裝。強化資源回收意識,推廣建設社區跳蚤市場,引導居民交換使用物品。加快建設綠色交通體系,大力倡導居民綠色出行。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共用。加大生態文明宣傳力度,拓展生態環境普法教育覆蓋面,深入開展“生態文明我行動”等群眾性環保活動,倡導生態文明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積極發揮環保義務監督員、環保志願者等民間力量,正確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到2017年註冊環保志願者人數佔城鎮人口比例達到5%,2022年達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