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
發佈時間: 2014-09-26 09:40:55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二、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典範城市的做法及成效
1. 科學編制城鄉規劃,構建生態城鎮體系。堅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融入城市建設全過程,圍繞“山—水—林—城—人”生態人文特色,構建“圈、帶、片、群”空間佈局,編制了《張掖市宜居宜遊城市發展規劃綱要》。同時,加大了城鄉規劃編制力度,按照政府主導、專家領銜、部門聯動、公眾參與的方式,委託國內知名規劃設計單位完成了市區和五縣城總體規劃修編,編制了一批鄉鎮總體規劃,城鎮控制性、修建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綠地系統專項規劃,開展了濱河新區暨國家濕地公園、高臺縣城水域景觀規劃、臨澤縣大沙河綜合治理景觀規劃、濱河新區玉水苑景觀規劃等城市設計工作,完成了縣域村鎮體系規劃試點工作,加快了村莊建設規劃的編制。以城鄉規劃為龍頭,努力構建兩個“1+5”生態城市框架,以宜居宜遊生態城市建設為目標,打造以市區為中心,輻射5個縣城的“1+5”城市框架體系,將城區(縣城)、特色村鎮、地貌景觀、景區景點等串點成線,全方位統籌建設黑河沿線甘、臨、高生態城市帶和祁連山北麓山、民、肅高原生態城市片;以“歷史為根,文化為魂,西部風貌、張掖特色”為出發點,打造以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帶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濕地公園、濱河新區、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區、國家沙漠體育公園等5個新型生態功能區的“1+5”市區生態城市框架,把市區建設成歷史文化名城、生態宜居之城、區域經濟中心、遊客集散中心;以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為紐帶,打造特色鮮明田園城鎮群,建設城市輻射型、産業集聚型、整村搬遷型、特色産業型小城鎮和“生産專業化、生活社區化、環境田園化、農民知識化”的新農村,突出七彩丹霞、濕地之城、裕固家園、戈壁水鄉的城鎮建設特色,促進了城鎮化建設事業科學發展。
2. 加快建設生態新區,提高城鎮化發展品質。依託獨特的生態環境優勢,強力推進人與環境共生共榮的生態新區建設。市區26.4平方公里的濱河新區依託黑河濕地,以生態治理和水源涵養為重點,完善道路、供排水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開發生態住宅小區,配套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物流商貿、旅遊休閒等城市綜合體,昔日戈壁石灘初步形成集行政辦公、休閒居住、生態旅遊、科研教育、客運商貿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新城;臨澤縣實施4.68平方公里的大沙河城區段治理工程,打造五湖景區,以水為元素提升城市品位,形成了一河兩區城市結構;高臺縣變黑河繞城而過為穿城而過,做美水系景觀帶,推進4.86平方公里的濕地新區建設,彰顯了黑河水鄉的獨特魅力;山丹縣突出“五彩山丹”特色,高標準建設2.2平方公里的城西新區,綜合治理山丹河城區段,打造大佛寺景區,塑造生態園林城市風貌;民樂縣依託高原形態,建設7.6平方公里的城北生態新區,實施千畝生態園和洪水河整治工程,形成了一園一寺一河的城市佈局;肅南縣突出0.2平方公里的裕固文化風情苑建設,融合自然與人文景觀,建設旅遊觀光勝地。新區建設累計投入資金近兩百億元,形成了一幅幅既有現代化設施,又與大自然融合的立體山水畫卷,使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和諧共生。
3. 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城鎮承載能力。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以“大擴張、大投入、大建設、大變化”為特徵,高起點設計、高品質建設、精細化施工、人性化管理、特色化興城,堅持以人為本,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綠色交通基礎設施,新、改、拓建城市道路115條120公里,背街小巷全部改造完畢,同步配套公交換乘、旅遊標示、休閒座椅、人文小品等設施,形成了較為完整、舒適、便捷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統。實施城市水廠擴建和供水主管網改造項目,建成自來水廠8座,供水管網580.5公里,日供水能力達到15.5萬噸,水質達標率、供水普及率均達到100%;採用特許經營方式,推進市縣區燃氣利用工程,燃氣普及率達100%;實施市區熱電聯産集中供熱項目和五縣城區集中供熱工程,全市集中供熱面積達1300萬平方米,積極推廣天然氣、煤制氣、地源熱等清潔能源,調整熱源結構,全年城市大氣優良(二級)天數達到90%以上;市區污水處理廠運作正常,污水處理率達到87%,二期工程進展順利,各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已建成投入運作,全市污水處理率將達到69.4%;六縣區垃圾處理工程建成運作,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城市環境品質明顯改善。提升宜居城市文明度,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學校、會展中心、體育場館、旅遊接待、金融商業、物流服務等公建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城市品位和便宜度進一步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
4.加快建設城鎮住宅,提升城鎮居民居住水準。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於房地産市場調控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強化政府主體責任,突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大房地産市場調控力度,加強住房公積金管理,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設面積大幅度增長、商品房供應面積成倍增加、商品房價格趨穩趨降、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住房公積金管理規範、效益凸顯,呈現出房地産投資持續增長、市場調控成效明顯、房地産市場健康快速平穩發展、城鎮居民和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不斷改善的良好態勢。2013年,全市累計完成房地産開發投資105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達857萬平方米(含續建、新開工及保障性住房);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23291套,爭取中央及省級各類補助資金7.54億元,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9589萬元。推行物業服務前期介入和差別化管理模式。推行物業服務前期介入和差別化物業管理模式以及典型引路、以點帶面達標活動,物業服務的規範化和專業化不斷提高;新建住宅小區和組團全部實行了專業化物業服務,全市物業服務面積達590萬平方米,佔住房建築面積的65%以上。
5.堅持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鎮生態文明發展。注重把自然生態景觀與城市建設融為一體,把濕地保護與城市綠化緊密結合,突出地方特色和原生態特色,選擇個性化樹種花木,巧做水文章,顯山、露水、見林,構建點線面、喬灌草相結合的園林綠地生態景觀系統,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3%以上。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和城北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高臺黑河濕地公園和水如意生態園、臨澤縣五湖景區、民樂縣生態園工程、肅南縣裕固文化風情苑等5.5萬畝的生態園林項目穩步推進;老城區因地制宜,見縫插綠,配建休閒公園、市民廣場55個,全市每人平均已建成公園綠地面積達20平方米以上,城市綠地率達30.14%,形成了山、水、林、城、人和諧交融,水在城中、城在園中、人在景中、山水輝映的生態城市特色更為鮮明。市區被命名為“全省綠化模範城市”和“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掖城北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張掖國家濕地公園、高臺黑河國家濕地公園、臨澤縣國家園林縣城、高臺縣省級園林縣城相繼命名,市區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已全面展開,臨澤縣積極申報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提升了宜居宜遊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積極申報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著力打造中國地貌景觀大觀園、暑天休閒度假城、高端戶外運動集中區、河西走廊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核心區,以大景區的影響力帶動其他景區景點協同發展,全市2013年接待境內外遊客突破750多萬人次,為宜居宜遊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
6. 穩步推進村鎮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以完善基礎設施、改善鎮容鎮貌為重點,充分發揮小城鎮輻射帶動作用,以高臺縣南華鎮為代表,依託工業開發區優勢,建成了鄉鎮工業型的小城鎮,實現以工富鎮;以甘州區大滿鎮、民樂縣六壩鎮、臨澤縣新華鎮為代表,依託商貿和二、三産業優勢,發展商貿流通型小城鎮,以商活鎮;以甘州區黨寨鎮為代表的綠洲現代農業示範鎮;以山丹縣位奇鎮、甘州區甘浚鎮、高臺縣宣化鎮為代表的高效農業資源型的小城鎮;以肅南縣馬蹄鄉為代表,依託風景旅遊特色,帶動了旅遊型小城鎮的建設,重點小城鎮特色不斷凸現。全市形成了以整村推進、産業配套為主的甘州區長安鄉前進村、萬家墩村;以建築新穎、環境美化、集中建設的甘州區小滿鎮五星村、黨寨鎮汪家堡村、大滿鎮新新村;以和諧農莊、文化大院、生態家園為主 “五位一體”配套的平川鎮蘆灣村、高臺縣駱駝城鄉前進村、民樂縣豐樂鄉新莊村;以生態移民為主、住宅與養殖分離、特色明顯的山丹縣東樂鄉山羊堡村、肅南縣榆木莊村等各具特色的村莊,建成了一批規劃佈局合理、建築形式新穎、設施配套齊全、環境整潔優美的示範村。大力推廣“生産專業化、生活社區化、環境田園化、農民知識化”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土地向種田大戶集中、産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打破村社行政界限,規劃建設新型社區和現代農業産業園區,使農民務工在城鎮、生産在園區,生活在城裏人羨慕的社區中,享受和城裏人一樣的公共服務。新建50戶以上平房住宅小區86個,建成4棟以上農村住宅樓小區186個。以消除農村弱勢群體D級危房為目標,累計改造農村危舊房11.22萬戶。
7. 精細化城市管理,塑造和諧優美城鎮形象。我們堅持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標準,秉持一井一蓋關乎民生、一磚一石代表城鎮形象的基本要求,樹立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的精細化管理理念,建立政府主導、全民參與、部門聯動的城鎮管理體系,從法制宣傳、整章建制入手,健全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打造法制城管、和諧城管。堅持專業管理同綜合執法相結合,大力開展市容環境提升行動,實施環境綜合治理、景觀綠化改造等工程,嚴格控制建築物高度、密度、色彩、造型,形成了以低艷度、素雅淡暖為主基調的城市色彩,城市風格特色日益突出;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搬遷甘州區委區政府,建設市級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拆除影響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建築,開敞視覺走廊,老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日益凸顯。突出國家級、省級衛生城市創建,推進三個層次的管理,即環衛部門管理、專業隊伍定時定點清掃保潔,沿街門店單位、市民落實門前包衛生、包美化、包秩序的三包責任制,動員公益性援助崗位及城市低保人員參與城市環境保潔,重點整治出城口、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環境衛生“臟”“亂”“差”的問題。落實監管責任,完善管理規範,理順管理體制,公共設施安全運作與應急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為廣大人民營造優美生活環境,城市形象和發展環境顯著改善。
8. 強力推進産城融合,提升産業支撐城鎮化發展能力。一是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牢固樹立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産、企業化管理、産業化經營的高效現代農業發展理念,著力優化産業佈局,加快張掖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區、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國家級玉米種子産業園建設,大力發展品牌農業,4個縣區進入全國産糧大縣,六縣區分別進入全省肉牛、肉羊産業大縣行列,全市標準化生産面積達到283萬畝,玉米制種面積達到100萬畝,肉牛飼養量達到86萬頭,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5%。同時,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農林牧資源、農村生活資源及農業生産過程的時空景觀,積極發展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和農家生活體驗項目,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旅遊服務業轉移,提升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加快發展生態工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培育壯大生態工業,以水電、風電、光電為重點的新能源産業,以鎢鉬開發、光伏發電設備製造為重點的新材料産業,以肉牛、馬鈴薯、番茄加工為重點的特色農畜産品加工業,以煤炭開發、祁連玉加工為重點的礦産資源開發産業步伐不斷加快,新興工業體系初步建立。三是全力推進第三産業。堅持把第三産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城鎮化水準的突破口,推動旅遊、文化、物流等産業快速發展。積極培育旅遊文化産業集群,開工建設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大湖灣旅遊文化産業園等28個重點旅遊項目,著力打造中國地貌景觀大觀園、暑天休閒度假城、高端戶外運動集中區、河西走廊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核心區,2013年全市接待境內外遊客752.3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9.12億元,旅遊直接就業人數達26004人,新增旅遊就業人數6033人。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傳統行業進一步發展壯大,金融保險、資訊諮詢、電子商務等新型服務業態快速興起,第三産業提速增效,2012年三産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二産,增速創歷史最好水準,成為促進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力量。
如今的張掖,處處綻綠、步步皆景,猶如一幅絕美的生態畫卷,“建設環境優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和諧的宜居宜遊更宜人的生態城市”已不再是美好願景,而是張掖人民“實現幸福美好家園夢”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