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
發佈時間: 2014-09-26 09:40:55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金張掖牌樓
近年來,張掖市堅持以生態文明引領城鎮化建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立足“一山一水一古城”資源稟賦,牢牢把握“率先實現轉型跨越”的總基調和“做大做靚宜居宜遊”的戰略基點,著力培育壯大宜居宜遊首位産業,推動城鎮化、工業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相容並進,彰顯“多姿多彩多優勢”特色風貌,加快“宜居宜遊金張掖”建設步伐,全面實施中心城市和新區帶動戰略,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做優做美五個縣城,培育完善城鎮體系,配套健全城鎮功能,積極探索張掖特色的“城區以生態新區建設為重點,農村以新型農民社區建設為重點”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形成了中心城市帶動5個縣城,輻射6個工業園區、9個重點鎮、58個示範村和165個新型農民社區的城鎮化發展體系。至2013年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達94平方公里,城鎮人口46.74萬人,城鎮化率達38.71%。全市城市供水普及率和燃氣普及率均達到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污水處理率達到了69.4%,生態文明示範市建設步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一、張掖概況
張掖古稱甘州,西漢時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素有“塞上江南”、“金張掖”之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市總面積4.2萬平方公里,轄甘州、臨澤、高臺、山丹、民樂、肅南一區五縣,128萬人,有38個民族,其中分佈在祁連山北麓的裕固族是全國獨有的一個少數民族。
1.張掖居中四向,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張掖地處甘、青、蒙交界之處,東連蘭州、西通新疆、北達內蒙、南至青海,地理位置“居中四向”,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東西經濟文化交匯融合之處。境內高速公路和連接新疆、內蒙、青海的主幹道全線貫通,機場建成通航,蘭新高鐵建成試車在即。公路、鐵路、航空相互交織,東西、南北幹線縱橫交錯,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立體交通樞紐之一,是西隴海蘭新經濟帶的節點城市和新亞歐大陸橋的戰略要地,自古以來就是東西南北交往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西煤東運、西菜東銷、西糧東調的戰略通道,更是開闢中亞市場的重要經濟通道。
2、張掖文化厚重,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張掖歷史悠久,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絲綢文化交相輝映,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也是甘肅僅有的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2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3萬餘件館藏文物,展現了不同時期的時代風貌和文化斷面,構成了獨特的文化生態,傳承著厚重的歷史文脈,既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城”,也是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的重要節點。國內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漢明長城蜿蜒百里,北涼古都駱駝城雄踞千年,全球最大的山丹軍馬場、中國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的肅南草原風光雄奇壯美。亞洲最大的西夏國寺臥佛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始開于東晉時期的肅南馬蹄寺、金塔寺石窟群,係國內洞窟藝術之珍品。
3.張掖環境優美,是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綿延1000多公里的祁連山,有700多公里在張掖境內。祁連山水源涵養區、黑河濕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態系統交錯銜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沙丘、七彩丹霞、綠洲沃土、濕地蘆葦等極端地貌各具特色,形成了多樣而獨特的自然生態。祁連山七一冰川是我國有名的冰鬥山谷冰川,也是世界上距城市最近的可遊覽冰川。丹霞奇觀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被美國《赫芬頓郵報》評為全球最刻骨銘心的22處風景之一,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中國最美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穿境而過,形成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孕育了戈壁沙漠中的富庶綠洲。境內湖泊、沼澤遍佈,有各類濕地21萬公頃,其中城北郊3萬畝濕地和城市緊緊相連,是西北地區其他城市所沒有的自然稟賦。1986年國務院批准建立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1年又批准設立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掖由此成為坐落在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上的城市。這“一山一水”,不僅是國家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更是綠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承載區。2012年,張掖市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市、被環保部確定為國家生態市,2013年被確定為全國資源再生型城市和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被國家水利部確定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
2013年,全市實現生産總值336億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27億元,城鎮居民家庭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877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8465元。今年以來,全市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動力,緊緊圍繞“建設絲路明珠金張掖、實現幸福美好家園夢”這一目標,把培育壯大宜居宜遊首位産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力引擎,以全面深化改革統攬全局,更加注重發展速度與品質效益同步提升,更加注重經濟建設與民生改善有機統一,更加注重構建社會治理體系與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統籌推進,全市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