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
發佈時間: 2014-09-25 08:37:22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成都市錦江區位於成都市東南側,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區、國務院確定的“商貿繁華區”,轄區幅員面積62.12平方公里,轄16個街辦、117個社區、5個産業功能區,戶籍人口47.07萬、常住人口69.51萬。近年來,錦江區委、區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生態區建設為抓手,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發展建設,以“創新發展、高端發展、集約發展、綠色發展、統籌發展”為途徑,開創了錦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先後被評為“中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區”、“中國商業名區”、“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區”及“傑出綠色城區”等稱號。2013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661.58億元,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0780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9552元。
黨的“十七大”做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部署,“十八大”又對生態文明做出了進一步詮釋,錦江區作為成都市中心城區,近年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步伐,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創新特大城市主城區生態建設,融合發展“五位一體”新機制,健全社會自治管理,構建生態體系支柱,引領全域生態建設。通過多年的努力,錦江區在構建生態經濟體系、生態環境體系、生態文化體系以及生態制度體系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探索。
一、重視頂層設計的龍頭作用
錦江區在踐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五位一體”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思路,率先開展特大城市主城區生態文明建設調研,探索示範主城區生態建設工作,規劃先行、統籌推進區域生態文明各項工作。
(一)站高一步,明確區域發展的戰略定位
錦江區委、區政府不斷探索區域發展方向,思考區域發展定位,于2009年確立了建設“國內一流的現代化國際性生態型精品城區”戰略目標,頒布實施了《成都市錦江區建設“國內一流的現代化國際性生態型精品城區”發展規劃(2010-2020年)》,明確了未來十年錦江區的發展定位、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等重大戰略問題,探索將生態文明融入區域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將生態區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成都市錦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重要目標。
(二)想深一步,謀劃主城區生態文明建設思路
錦江區委、區政府會同省市環保部門和研究機構,對區域生態文明建設開展深入調研工作,編制完成了《錦江區生態文明調研報告》,制定了《錦江區關於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採取宏觀和微觀結合、定性和定量結合,總結了“五個成效”、找準了“五個問題”、提出了“美麗錦江”的戰略構想、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步驟,明確了“四個基本路徑”、部署了“十大行動計劃”,為下一步全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奠定了基礎,為區域生態文明發展指明方向。
(三)看遠一步,精密規劃區域生態建設發展
區委、區政府先後頒布實施了《錦江區生態區建設規劃》和《錦江區環境保護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等一系列文件,確立省級生態區、國家級生態區及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發展步驟,安排部署了“生態建設行動計劃”、“環境提升行動計劃”、“城市更新行動計劃”等多項生態建設行動計劃,確定了各階段工作目標,明確了各部門職責分工,為生態建設高效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先行一步,探索城市主城區生態建設標準
在踐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錦江區緊密結合中心城區的發展定位和産業特點,在創新探索特大中心城市主城區的生態建設道路上,得到國家環保部,省、市環保部門的大力支援,並率先開展《四川省省級生態區(主城區)建設指標》體系的先行先試工作,並結合中心城區特點創新了中小開展環保教育等8項主城區生態建設指標,力爭成為主城區國家級生態區指標體系前沿陣地。
二、重視體系建設的支柱作用
錦江區在構建生態文明框架上,全面落實“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的建設目標,不斷探索中心城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路徑,以指標為載體,積極建設生態文明的生態産業、環境品質、環境安全及文化道德“四大”體系,探索完善了生態制度體系,初步實現了污染治理到生態環境管理的轉型升級。
(一)在構建生態産業體系上,深化改革創新,推動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
區委、區政府出臺《關於深化改革創新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意見》,將生態文明再提升再突破作為經濟轉型升級重點,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創新提升産業能級,嚴格環境準入制度,把優化産業結構與推進節能減排結合起來,把企業增效與節約環保結合起來,把生産力空間佈局與生態環保要求結合起來,有效控制轄區能耗,單位GDP能耗較2012年下降2.8%,全面完成總量減排年度任務;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委關於節能環保産業的意見,編制了《成都市錦江區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園區發展規劃》,出臺了《關於加快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積極促成節能環保、3D列印等一批新興産業鏈、價值鏈的經濟增長點和投資消費領域,率先構建中心城區現代節能環保服務業園區,力爭2016年環保産值由2013年的3%提高至6%。
(二)在構建環境品質體系上,樹立生態理念,鞏固整治成果, 提升發展區域生態品質品質
區委、區政府每年實施“生態建設推進計劃”,完成十里白楊大道、二十里生態駁岸、三十里林蔭綠廊、四十個城市小景、五十里健康綠道和六大生態公園提升改造工程;連續開展“一人一樹” 活動,義務植樹100余萬株,形成了以道路綠化為網路,以精品綠地、街頭綠地為點綴,以單位庭院和居民小區綠化為依託的綠化體系,2013年全區新增和改造公共綠地4千余畝,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了12.04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4.2%以上。同時,全面實施城市綜合改造,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全省示點塔子山公園人工湖水域生態修復示範項目,水環境品質逐年提高,區域生態環境品質(EI)連續排名主城區第一,城市區域生態承載能力加快恢復,全區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進。
(三)在構建環境安全體系上,提升能力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有效保障區域生態環境安全
區委、區政府不斷加大環保“三項能力”建設,新增辦公面積1000余平米,完成監測三標、監察二標能力建設,構建環境預警資訊系統;健全城鎮“四級”收集處置轉運體系,投資500萬元新建錦江區垃圾壓縮中心,負責統一收運全域生活垃圾。率先試點垃圾分類收集,全區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覆蓋率達25%以上;加大違法排污企業整治力度,對區域內重點企業和汽車4S店每年實施專項檢查300余次,推動轄區企業開展清潔生産建設,危廢處置率均為100%,有效控制固體廢物污染,保障區域生態環境安全。
(四)在構建道德文化體系上,發展社區自治,倡導低碳生態,鼓勵全民參與區域生態建設
錦江區 積極探索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自治方式,試點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剝離街道辦事處經濟職能,增設街道環保所,全面增強辦事處管理職能,將環境管理作為轄區行政事務重點;區民政局和環保局不斷拓展社會空間,激發社會活力,培育發展了“錦江區白鷺灣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會”和“成都市錦江區綠色生態環保事業聯合會”等40余家綠色環保組織,充分調動居民共同參與的熱情;推行生態文明教育體制,編制《走進白鷺灣濕地》環保科普教材,把生態建設全面納入中小學素質教育和黨政幹部教育培訓計劃;大力推行綠色採購制度,建立政府授權、定向委託、服務外包的購買公共服務體制;創建“國家環保科普基地”—白鷺灣濕地,公眾對區域生態建設的知曉度、參與度和滿意度提高到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