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發佈時間: 2014-09-17 14:10:48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德州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轄一區、兩市、八縣和兩個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03萬平方公里,人口570萬。境內有南運河、漳衛新河、馬頰河、德惠新河、徒駭河等五條主要河流,均屬海河流域。“十二五”以來,德州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堅持科學發展、環保先行,大力實施生態美市戰略,抓環保拓展發展空間,抓減排增加環境容量,建設生態德州,積極探索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並重雙贏的道路。2013年,全市環保投入達61.2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總額的1.9倍。德州市先後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太陽城”、“中國功能糖城”、“中國中央空調城”、“生物産業國家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新能源特色産業基地”、“國家級體育産業基地”、“中國低碳政府榜樣”、“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城市”、“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市”等“國字號”品牌。2010年10月,在中華環保聯合會舉辦的“低碳中國突出貢獻獎”評選活動中,獲得全國十大“低碳發展突出貢獻城市”榮譽。2010年12月15日至16日,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德州)生態文明高層論壇,對於展示德州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宣傳普及生態文明理念、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步伐、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弘揚生態文明文化
(一)堅持環保優先,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一是強化政策支撐,將生態文明融入政治建設。實行市幾大班子領導包縣(市、區)制度,將環境保護納入全市推動科學發展建設幸福德州綜合考評體系,建立領導幹部任期環境品質考核機制,對生態環境損害責任實行終身追究。二是突出結構調優,將生態文明融入經濟發展。堅持把環境保護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切入點,扶植發展環保産業,嚴格環境準入標準,提高了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三是倡導綠色理念,將生態文明融入文化建設。成立全國首家地市級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德州)生態文明高層論壇。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為契機,大力提倡綠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堅持民生導向,將生態文明融入社會建設。把生態環境改善作為民心工程,僅2013年一年,全市環保投入達61.2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總額的1.9倍。生態文明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黨委政府領導、人大政協監督、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積極參與的環保大格局日益完善。
(二)著眼體制機制,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組織保障。一是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督導機制。2010年12月,成立了由原市政協主席任會長的德州市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並在首屆中國(德州)生態文明高層論壇上舉行了揭牌儀式。市人大、市政協每年組織人大常委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開展生態環保有關政策法規的檢查、視察活動,指導基層單位開展工作,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強化政策導向機制。先後制定了《德州市生態市建設規劃》、《德州市水網建設規劃》、《德州市加快發展生態經濟的實施意見》《關於全面建設生態德州的意見》等各類促進生態發展的規劃、意見、實施方案。對龍頭企業、規模種養、標準化建設、科技創新、品牌創建、節能降耗等重點工作都相應出臺了扶持和獎懲政策。對因關停企業、退耕還濕(林)、建設生態公益林等而作出犧牲的單位或群眾,都明確了生態補償政策。對開展迴圈經濟、資源綜合利用、推廣節能用具的企業和單位,全面落實了稅收、貸款、補貼等優惠政策。對在發展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企業)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實行重獎政策。三是完善監督考核機制。建立了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和生態環境綜合考評體系。對生態發展重大決策實行公眾聽證制度,對重要規劃、政策以及重大項目實行專家諮詢論證制度。建立了企業生態信用評級、環境品質以獎代補、環境資訊定期公佈等管理措施。對發展生態環保、節能減排實行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將環境指標完成情況作為對部門和縣市區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嚴格落實“一把手負責制”,實行“一票否決”,有效調動了各級各部門參與、支援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文明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開拓創新推介平臺,加強生態文明教育。近年來,德州市委為宣傳全市各級黨委、政府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方針政策,研究探討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理念,交流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經驗,推介德州生態文明建設典型,推動生態文明道德教育,促進基層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建立了“德州生態文明網”,創辦了《德州生態文明》期刊,作為市委黨刊《德州通訊》的特別期刊,已印發15期。充分利用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各類媒體,深入傳播生態文化知識,增強人們建設生態文化、維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大力倡導崇尚自然、愛護生態的社會價值觀,促使廣大群眾自覺承擔更多的生態責任和生態義務,共建、共用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市、縣黨校都把生態環境保護列為必講課程,引導黨政領導幹部牢固樹立生態環保意識;引導重點監控企業自覺用生態觀念指導生産並將生態文化建設寓于企業文化建設之中,涌現出一大批節能減排典型,並成長起一批以節水、節電、節能為主改方向的生態環保和科技型企業;市教育系統把生態素質教育作為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確保生態環保教育進校園、進課堂;在大中專院校增設生態環保、新能源開發利用等課程,努力培養具有生態保護意識和技能的新型勞動者。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