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縣:助推生態旅遊經濟加快發展

發佈時間: 2014-09-17 13:52:07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近年來,荔波樟江景區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援下,在荔波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縣各級各部門的鼎力支援配合下,本著“生態保護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的理念,堅持“保護為主、科學發展、永續利用”的原則,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立縣、産業興縣發展戰略,為打造秀美山川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雙豐收。

一、荔波樟江景區基本情況

荔波樟江景區位於貴州省南部,毗鄰廣西南丹縣,地理位置為東徑107°37′——108°18′,北緯25°07′——25°39′之間,主要由大七孔景區和小七孔景區組成,景區總面積82.6 平方公里,兼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傳奇的紅色文化。是今年貴州“5 個100 工程”重點打造的20 個示範旅遊景區之一,是國務院審定公佈的第三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第四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並在今年10 月15 日通過了國家旅遊局組織的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景觀品質專家評審,景觀品質獲得了專家的充分肯定。大小七孔景區是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具觀賞和科考價值。

(一)區位優勢明顯。景區地處桂林——貴陽——昆明的三角旅遊空白區。可進入性條件優越,景區距荔波旅遊支線機場13 公里,距黔桂鐵路的咽喉要道—麻尾火車站19 公里,從貴陽、南寧、柳州、重慶等大中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直達樟江景區西門。從獨山、三都、環江方向均有省道公路進入荔波。另外,投資33 億元的縣城至大小七孔景區高速公路已經開工建設,預計明年竣工,初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路。

(二)旅遊資源豐富。荔波樟江景區生態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生態環境優美,自然景觀豐富,境內以山地為主,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植被完好,景區森林覆蓋率92%,負氧離子富集,平均含量為近10 萬個/ 立方釐米,被喻為“天然氧吧”。同時景區發育了典型的錐狀喀斯特,峰體對稱、整齊,具有獨特的形式美感。散珠狀的峰叢喀斯特和串珠狀的峰林喀斯特給人強大的視覺震撼。河流、湖泊、瀑布、地下河等豐富的水體景觀,形態獨具魅力,動與靜的結合非常完美。在缺水、少土的喀斯特環境中,發育了完整的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有最獨特的水上森林、石上森林和沼澤森林,豐富、稀有、奇特的動植物,其脆弱和頑強體現了最高的生命意志。喀斯特國際專家研究後認為:“荔波喀斯特毫無疑問具有顯著的全球價值,從地球科學和美學方面來説尤其如此。”另外,景區由於植被原生性強,破壞少,地貌生境複雜多樣,植物種類繁多,為森林動物的生長、棲息和繁衍提供了多樣的環境。荔波擁有地表動物266 科2000 余種。其中脊椎動物有243種,包括獸類24 科63 種,鳥類46 科205 種,爬行類9 科40 種,兩棲類7 科20 種,魚類9 科37 種;無脊椎動物8 科14 種;昆蟲1468 種。荔波現有重點保護動物45 種,列為國家I 級保護3 種,國家II 級保護32 種,地方特有種45 種, 有45 種動物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荔波民族資源豐富,少數民族佔全縣的92% 以上,景區主要居住有布依、瑤族等主體民族,文化內涵豐富,民族風情獨特。

(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荔波縣委、縣政府依託良好的生態資源,大力推進旅遊富民進程。通過把生態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産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探索出了一條以生態旅遊帶動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2011 年全縣接待遊客308.7萬人次(樟江景區接待遊客136.86 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6.02 億元,2012 年全縣接待遊客405 萬人次(樟江景區接待遊客196 萬人次),同比增長31.2%,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4.41 億元,同比增長32.2%。2013年全年累計接待遊客521.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4.7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6%和30%,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有力地助推了荔波經濟社會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四)規劃先行,強化管理。景區始終把喀斯特生態保護與旅遊發展緊密結合,在2007 年獲國家建設部批准實施的《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1 年通過的《荔波世界自然遺産地保護總體規劃》和今年獲批的《荔波樟江旅遊景區修建性規劃》均將生態保護作為編制的重要內容。正在修編的《荔波旅遊發展規劃》把生態旅遊的建設進行了細緻的規劃。景區各類規劃詳細地描述了荔波喀斯特的生態環境特點,制定了喀斯特地質景觀保護管理、民族文化景觀保護管理、水景景觀與水文地質保護管理、景區建築風貌控制管理、綠化材料控制管理、遊客人數超容量控制管理等等分類管理工作規劃,為樟江風景名勝區的生態旅遊建設提供了依法管理建設的原則依據和工作方略,力爭把樟江景區逐步建設成為景觀特色鮮明、文化內函豐富、生態環景優良、基礎設施完善的風景旅遊勝地,確保了景區生態旅遊的健康發展。


1   2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