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考古出土文物移交儀式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此次移交是新疆文物局著力推進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分配移交工作的重要成果,旨在提升文物展示利用水準,充分發揮文物在證史育人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作用。
考古出土文物移交儀式簽約現場。馬思源攝
本次移交的文物共計3175件(組),涵蓋了近年來在12項考古發掘項目中出土的珍貴文物,時間從石器時代跨越至宋元時期,質地包含石、陶、骨、木、銅金、玻璃等,類型含生産生活工具(石磨盤、石臼、礪石、銅刀、紡輪、馬具、陶壺、陶罐、銅鏡、錢幣等)、武器(管斧、短劍、箭鏃等)、裝飾品(項鍊、耳環、帶飾等),是自治區迄今為止單次移交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為研究古代居民日常生活、揭示相關區域歷史變遷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修復文物。馬思源攝
“新疆地區文物出土情況因地理和氣候條件而異,南疆因其相對乾燥的環境更有利於有機質文物的保存,而北疆則因季節性潮濕導致銅器、絲綢或紙張類文物保存狀況較差。在出土過程中,因為當時鑄造工藝參差不齊,所以我們從文物上可以看到它有斷裂分層,這是一種鑄造缺陷,那麼出土以後我們要對它進行修復以及除銹加固,如果不對它進行加固的話這些文物在搬運和研究過程會二次受到損害,不利於文物保存。儘管如此,新疆獨特的氣候條件使得文物在庫房或博物館中保存得相對較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黃奮介紹道。
庫車古稱龜茲,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樞紐及漢唐時期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此次移交的文物中,庫車友誼路墓地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數量最多,共計2100余件,自2007年發現以來先後四次發掘,清理古代墓葬近2000座,成為目前庫車地區同時期發掘面積最大、數量最多、埋葬關係最複雜的一處墓地。這些文物,將被分配給即將建成的龜茲博物館,用於展示古龜茲地區的文化習俗、社會生活等。龜茲博物館館長馬麗麗表示,此次文物移交將有效改善博物館文物品種單一且數量偏少的現狀,讓觀眾得以直觀感受西域與中原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的密切關係,領略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特徵。
考古出土文物展示。馬思源攝
此外,烏魯木齊薩恩薩伊墓地、伊犁湯巴勒薩伊墓地、吉仁臺溝口墓地以及庫車庫俄鐵路沿線考古項目等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填補了新疆地區考古發掘的空白,對拓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介和教育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李軍強調,文物工作的關鍵是深入挖掘出土文物內涵,充分利用出土文物資源,最大程度發揮文物效益,讓考古成果真正惠及民眾。此次文物移交工作是貫徹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的具體實踐,對於深化出土文物的研究闡釋、助力各地博物館的宣傳展陳具有重要作用。
考古出土文物展示。馬思源攝
近年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文物局的統籌推進下,已先後向自治區本級、地(州、市)、縣(市、區)的25家博物館移交文物合計近5000件,有力盤活了文物資源,實現了優化配置,讓更多的文物“活”起來,成為傳承歷史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的重要力量。(馬思源)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