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産業發展是滋養群眾美好生活的源頭活水。近年來,和田縣立足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産業基礎,積極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探索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徑,開闢群眾增收致富的新渠道,通過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讓鄉村經濟旺起來、增收産業活起來、群眾生活富起來。
水産養殖“生態水”變“富民水”
國慶節前夕,和田大閘蟹迎來了銷售“黃金檔”。走進和田縣英艾日克鄉千畝水産養殖基地,一幅人歡魚躍的豐收景象映入眼簾。蟹農們身著防水服,手持特製的捕撈工具,在養殖塘中忙碌著。隨著一隻只蟹籠被緩緩提起,一隻只殼體光滑、活力滿滿的螃蟹躍然眼前。
英艾日克鄉托勒幹吉村水産養殖基地工作人員捕撈今年的第一網螃蟹。
“這些螃蟹,是今年4月從江蘇空運來的3萬噸蟹苗。經過半年多的養殖,産量預計達到14噸,産值超過140萬元。”水産養殖基地相關負責人鄭成偉表示,當地鹽鹼地裏的鹽分可以給螃蟹生長提供養分,水源來自不遠處的玉龍喀什河,“適量的鹽分能夠刺激螃蟹生長,使其肉質更加緊實鮮美。”
不僅有肥美的大閘蟹,該養殖基地將分批次投放約150萬尾南美白對蝦,預計春節前後就可上市。據介紹,養殖池裏採用當地鹽鹼水,不同季節水中的鹽鹼度不一樣,通過技術調配達到養蝦的理想值。
英艾日克鄉千畝水産養殖基地新投放的南美白對蝦苗。
在沙漠鹽鹼地創新實施水産養殖,是和田縣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模式,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的又一次重要嘗試。
而地處山區的喀什塔什鄉和朗如鄉,則依託崑崙山雪水資源,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高山冷水魚養殖。經過精心選種和培育,這兩個鄉成功養殖優質水産,填補了和田本地金樽、三文魚和鱘魚養殖的空白,實現了當地特色水産養殖的新突破,走出了一條特色産業路。
在喀什塔什鄉克孜勒也爾村冷水魚養殖基地,養殖工人居麥托合提•依迪熱斯嚴格按照標準給魚兒精心喂食,金鱒魚、西伯利亞鱘魚、三文魚等各類冷水魚在水中自由穿梭,時而迅捷,時而悠閒地叼食著食物。
“以前,我們主要靠傳統的種植為主要經濟來源,收入不高。現在,我們村養了冷水魚,在這裡上班,不僅增加了收入,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同時,通過冷水魚的養殖,也讓我們對家鄉的自然環境有了更深的認識,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強了。”居麥托合提•依迪熱斯説。
2021年11月,在喀什塔什鄉政府和養殖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在克孜勒也爾村投資24萬元,修建了300平方米的冷水魚池,並成功試養了1000尾魚苗。經過一年的精心養殖,試養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已建成7個標準化養殖魚池,預計每年純利潤可達30萬元。
今年初,該喀什塔什鄉又申請了390萬元項目資金,用於擴建養殖基地。項目建設完成後,計劃將魚池承包給企業規模化、科學化養殖。同時,鼓勵村民加入養殖行列,實現個人和集體雙收益。
在繼喀什塔什鄉克孜勒也爾村的高山冷水魚養殖成功後,今年,朗如鄉成功試點冷水魚養殖項目。這一項目的成功,預計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萬元,也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有效提高了村民收入,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隨著水産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品種的不斷豐富,銷售渠道的不斷拓寬,如今和田縣逐步形成以螃蟹、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金鱒魚、西伯利亞鱘魚、三文魚、鱸魚、鮭魚等為主的多元水産養殖模式,既推動了和田縣水産綠色發展,又帶動了群眾就業增收,讓“生態水”變成了“富民水”,真正實現了産業發展與助農增收雙贏。(牛斌)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