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盒’類似于擊鼓傳花的遊戲,只要置身於這場遊戲之中,鼓點就可能會落到自己身上,就要做好承擔血本無歸的風險的準備。”
從瘋狂的鞋子到瘋狂的鞋盒不過兩年時間。
隨著“炒鞋”之風席捲,“炒鞋”的産業鏈越延越長,從“炒鞋”到“炒鞋盒”再到炒各式各樣的鞋盒標簽。當前,“炒鞋”之風未止,不少新人還在不斷入場。在二手市場,不少球鞋和跑步鞋的價格仍在高位運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觀察到,一雙Nike Air Footscape Woven Chukka的標價達到5.99萬元,而該鞋的發行價僅為1099元,漲幅超50倍。
與此同時,“鞋盒”的價格也一度水漲船高,甚至有人不惜重金求“盒”,一“盒”難求的現象並不鮮見。
重金求“盒”的背後
“求原盒,重金求。”10月31日,記者在電商平臺觀察到有人發佈Stussy x Nike聯名鞋原裝鞋盒的求購資訊,標價為9.99萬元。針對一些鞋盒價格突然飆升至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現象,有網友表示,“以前我買不起鞋,沒想到現在連鞋盒都買不起了。”
據了解,該賣家的實際求購價格為幾百元,設置虛高的價格是為了提高曝光率。在二手交易平臺上,該款鞋盒的出售資訊並不少,售價在50到960元不等,而該鞋的發行價為1099元,僅從這個層面來講,鞋盒的價格在總價中佔比超高,甚至超過鞋子本身。
截至目前,該求購資訊已經在平臺發佈了一段時間,仍未下架。一位業內人士解釋,鞋盒大小以及鞋盒上的側標、底標往往是一一對應的,想買到合適的“鞋盒”並非易事。
鞋盒的價格與鞋子本身售價有很大關聯性,鞋子價格高,對應的鞋盒價格也高。當前,在某二手球鞋交易平臺,上述Stussy x Nike聯名鞋的付款人數超過1.4萬人,因不同鞋碼價格不同,其中,最高售價超過1.01萬元,個別鞋碼仍處於缺貨狀態。
當然,高價買鞋盒的背後不乏一些鞋子愛好者。在他們看來,鞋和鞋盒是一個整體,不能接受鞋盒破損或丟失,一些限量款鞋盒則更具有收藏價值。
不少人高價購鞋盒是為了提高鞋子在二手市場的議價能力。如今,“炒鞋”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賣家將鞋子寄往球鞋交易平臺,平台鑒定真偽後再上架,對鞋盒的鑒定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如果鞋盒嚴重破損或者沒有鞋盒,可能無法通過平臺的鑒定或者定價被壓低。
業內人士李銘表示,不少人在平臺寄賣鞋子都遇到過因鞋盒破損被平臺退貨的情況,個別人的鞋子也就“砸”在了手裏。同時,也有賣家因為鞋盒不完美,降價出售,進行秒殺活動。
在平臺買鞋盒也有風險,可能買到假貨。有鞋盒貨源的周萌正好有Stussy x Nike的鞋盒,售價為300元一個。她表示,該鞋盒可能無法通過平臺的驗證,“賣盒子也是看概率,不能保證每個鞋盒都是原廠的。”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貨的崛起,不少“炒鞋盒”的人也將手伸向了國貨。比如,在平臺上,一款普通的李寧鞋盒售價在18-40元不等。
與此同時,一批本土鞋盒品牌正在逐漸崛起。近些年,以原創鞋盒為賣點的GOTO、SupBro等品牌不斷發展,不少球鞋愛好者通過這些收納盒將球鞋整理成“一面墻”,同時也可以讓鞋子防潮防氧化。
部分人也“炒”起了這些鞋盒。比如GOTO與敦煌博物館聯名鞋盒限量發行300個,當時參與抽籤的人數超過1.5萬人。目前,該鞋盒在二手市場的價格為228-999元。
鞋盒鑒定、修復等周邊也被“炒”熱
事實上,炒“鞋盒”不止于盒子。繼鞋盒被熱“炒”後,鞋盒鑒定、鞋盒修復以及鞋盒側標、底標定制服務等也開始走紅。
鞋盒修復,就是把已經破碎、受潮發黴的鞋盒通過修復工藝進行還原。在電商平臺,一個鞋盒子的修復價格在9.9元到50元不等。一些商家更是按一個鞋盒的破損數量計費,一處破損25元。一些鞋盒修復師承諾:修復後的鞋盒可以通過交易平臺的檢驗。
據媒體報道,鞋盒修復師蔣塘主曾在3年多的時間裏修復了4000多個鞋盒,這些鞋盒所對應的鞋子價格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作為副業,這也為他帶來了近10萬元的收入。
據鞋盒修復師張春介紹,修鞋的收入更可觀,鞋盒修復只是一項附帶業務。他一般會根據鞋盒的破損程度來收費,一個盒子約為20元,一天能修復20個左右。
鞋盒修復成功後,可以明顯提升鞋子的交易價格。據了解,有球鞋愛好者曾通過抽籤的方式抽中了一雙發行價為969元的Nike鞋,因該鞋子配備的限定款鞋盒出現了輕微破裂,其便以1800元出售該鞋。隨後,買家把鞋盒修好後,售價就增加了200元。
然而,並非所有鞋盒修復後都能通過平臺的鑒定。有人曾將鞋盒寄給聲稱包過檢驗的鞋盒修復師,來回運費花了上百元,最終也未通過檢驗,錢就打了水漂。
此外,被“炒鞋盒”帶火的還有鞋盒的側標和底標,一個標簽標價10-45元,但並不能完全保證可以通過平臺的檢驗。
參與者很可能成為被割的“韭菜”
無論是“炒鞋盒”,還是各類鞋子標簽的定制,大都屬於“炒鞋”的衍生品。
“炒鞋和炒股一模一樣。”具有多年炒鞋經驗的90後男孩許凱曾向記者表示,一雙新鞋發售就像是設立一隻新股,大量買入新鞋的人是莊家,零星購買的是散戶。散戶通過低買高賣的方式賺差價,而莊家大量買入一款限量鞋,再通過自買自賣的方式,造成市場供不應求的“假像”,再將少部分鞋放到市場中流通,從而操縱鞋價,這就像股票領域莊家“控盤”。
當一雙鞋子價格被炒到上萬元以後,仍有買家前赴後繼。許凱説,這是因為一些散戶覺得鞋子價格仍舊會上漲,還會有下一個接盤的人。還有一些消費者本著“貴的就是好的”原則去買鞋。
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從本質上來講,“炒鞋盒”與“炒鞋”並無本質上的區別,都是出於投機以獲取暴利為目的。
在宋清輝看來,鞋盒是用來裝鞋子的,否則就是一堆紙或塑膠製品,而現在鞋盒的價值遠遠超出了鞋子的價值,這顯然違背了市場規律。這一波“炒鞋盒”之風蘊含的風險目前已經顯現,一旦關於鞋盒的故事講不下去,泡沫就會急劇破裂,“炒鞋盒”的風險無疑很高。
財經評論員王赤坤也表示,鞋盒屬於無技術門檻供給,如果有市場需求,資本會蜂擁而入,在各方資本繼續投入和加持下,市場供給會持續增加,“鞋盒”無真實價值支撐,相關投機交易活動存在多重風險。
與此同時,炒鞋客制定和掌握著“鞋盒”的交易規則,莊家很輕易控盤這些“鞋盒”交易,無論是“多單爆倉”還是“空單爆倉”,都是莊家控制交易並收割普通人的一種手法,通過大量的買賣和炒作,導致“鞋盒”價格暴漲暴跌。
王赤坤也提醒,炒鞋、炒幣、炒鞋盒大同小異,本質上都是在收割投機的人,如果參與,很有可能成為被割的“韭菜”。
“‘炒鞋盒’類似于擊鼓傳花的遊戲,只要置身於這場遊戲之中,鼓點就可能會落到自己身上,就要做好承擔血本無歸的風險的準備。”宋清輝説。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李銘、周萌、張春、許凱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趙麗梅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簽:鞋盒,鞋子,價格,平臺,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