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普洱學院:加強內涵建設 建成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大學

時間:2020-11-03來源 : 中國網七彩雲南作者 : 佚名

滇西南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重要基地、寮國留學生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普洱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地方、國際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其辦學特色、教學成果等,多次被國家級、省級、市級媒體爭相報道。在“媒體走進普洱學院”大型媒體采風活動中,普洱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成文章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地方、國際交流等方面,介紹了普洱學院取得成績。

人才培養不遺餘力

普洱學院前身是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始建於1978年,2012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升格為省屬公辦普通本科高校。

升本8年來,普洱學院始終堅持“應用型、地方性、民族性、國際化”的辦學定位,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養品質,培養了“地方離不開、行業都認可、國際能交流”的應用型人才。

成文章介紹,學院現有14個二級學院,42個本科專業;園林專業入選國家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試點建設專業,歷史學、美術學被評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建校42年來,向社會輸送了5萬餘名專業人才,其中普洱市在職在編教師中普洱學院畢業生有3772人(含322名中小學領導),佔普洱教師總數的15.45%,成為滇西南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重要基地。

截至今年10月,學院有全日制在校生10750人,其中本科生8139人。學校升本至今共培養7015名本科畢業生,近3年大學生應徵入伍超額完成88人。2013級學生李金蓮被推選為十九屆全國人大代表,2015級學生鄧茜入選教育部100名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優秀代表名錄;6名學生當選“雲南省大學生年度人物”。

科學研究碩果纍纍

結合國家、省和普洱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普洱學院在地方特色生物産業、民族文化和國際化辦學科研方面成果突出。

成文章介紹,目前,學院建有教育部寮國國別研究中心等省部級科研平臺5個、地廳級科研平臺10個、智庫平臺3個;建立省級創新團隊2個,地廳級科研團隊16個。升本以來,承擔省部級和國家級項目68項,科研經費總量6500余萬元;發表學術科研論文1000余篇(SCI、CSSCI、ISTP、EI等收錄205篇),出版著作142部,授權專利38項。一直以來,學校高度重視應用性研究和成果轉化,對普洱市全境土壤、水質、植物、外源農藝物進行系統檢測,為普洱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數據支撐。

在此基礎上,學院還積極推進轉型發展。2014年成為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成員單位,同年被列為首批省級轉型發展試點高校;2019年獲批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示範院校。落實校企合作,與普洱市轄區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産教融合人才培養基地,與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央民族大學、京東集團等企事業單位簽訂共建協議,建有159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學校作為成員單位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普洱學院轉型發展模式探索與實踐”榮獲雲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服務地方義不容辭

一直以來,普洱學院肩負著脫貧攻堅的責任與使命。成文章介紹,自2015年定點幫扶鎮沅縣按板鎮聯盟村,累計派出駐村工作隊員50人,投入扶貧資金738萬元,招錄掛鉤扶貧點學生29名,通過産業扶貧、教育扶貧,掛鉤點順利脫貧摘帽,扶貧工作連續3年省級考評為好。3年內面向社會完成辦公自動化、咖啡、農民版畫、茶藝等職業技能培訓2722人次,其中培訓農民796名。

與此同時,學院還發揮普洱綠色經濟發展研究院等智庫作用,與普洱市聯合舉辦4屆普洱綠色經濟發展論壇。協助普洱市獲批思茅區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項目(1億元)、思茅區“一縣一業”産業發展項目(9000萬元)等重大項目,助推3.76萬農戶每人取得年可支配收人1.60萬元,帶動農民每年取得直接經濟效益超過6.05億元,帶動産業綜合産值77.88億元。

以科技力量帶動産業發展的同時,普洱學院還培養出一大批優秀志願者,積極開展志願活動。截至目前,普洱學院共有註冊志願者10695。學生無償獻血量達91.50萬毫升,佔普洱市的三分之一。

國際交流蜚聲海外

近年來,普洱學院以推進雲南省國門大學建設為抓手,成立東盟學院,獲批雲南省華文教育基地,在寮國蘇發努馮大學、泰國清萊皇家大學分別成立中國語言文化中心,完善了國際化辦學的組織體系。積極開展留學生教育,截至目前,共派送730名學生出國學習,累計招收561名留學生,寮國留學生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面向寮國舉辦2期公務員技能培訓,培訓48人次。每年定期舉辦泰北地區漢語演講比賽、瀾湄教育合作論壇等國際交流項目,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軟科“中國最好大學排名—學生國際化排名”中學校位居500多所高校的50位左右,居雲南省第2位。

“‘十四五’是學校實現高品質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普洱學院將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科學的態度、更加嚴謹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進一步加強內涵建設,促進教育教學品質穩步提升,主動融入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勇擔地方高校的社會責任,為把學校建設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聲譽良好的應用型大學而不懈奮鬥!”成文章説。(李明)    

(責任編輯:黃俊飛)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