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簸箕弦舞:奔放古樸的彝族舞蹈

時間:2020-11-02來源 : 中國網七彩雲南作者 : 李捷 李紋秀 楊成福

史料記載,彝族簸箕弦歷史悠久,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起源於1606年個舊市賈沙陡岩村,是彝族祖先從勞動(圍獵)的過程中逐步創造發展而形成的舞蹈藝術。簸箕弦彝語的意思為大家歡樂在一起跳。2017年,個舊市《簸箕弦舞》被命名為雲南省第四批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賈沙陡岩村全景)

簸箕弦的動作是比較原始單調的,是原始圍獵勞動過程的生活再現,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少,藝術發展緩慢,因而形成了陡岩簸箕弦稚拙古樸的審美特徵。

相傳簸箕弦最早是由男女青年談情説愛互表愛意而形成,舞蹈的傳承主要靠長輩的言傳身教,年輕人耳濡目染,代代相傳,無特定的傳人和編創。現為自然沿襲,具有廣泛的民族性和群眾性。

(彝族民間傳統舞蹈簸箕弦傳承人張自文)

(舞蹈簸箕弦使用的各種民間樂器)

簸箕弦共十二套(主要套路),舞蹈隊形大多以圓形為主,隊形如簸箕,中間燃起篝火,人數不限。舞蹈時由一男一女面對面站立,圍成大圓圈,男的彈起三弦,女的舞蹈,動作統一。舞蹈動作以拍手跳步展現,動律明晰、優美,在田間、在廣場、在山角、路邊和地角溝邊的村民們都可隨時而舞,並肩而歌,喝酒歡慶,祈求農業豐收、人畜平安,表達情感。

(舞蹈簸箕弦的小樂隊)

(排練舞蹈簸箕弦)

(傳承人傳授舞蹈簸箕弦)

簸箕弦樂器以四弦為主,配有小三弦、樹葉、小京胡等。旋律起伏跌宕,昂揚優美,舞蹈動作奔放古樸、造型優美,節奏有張有弛,動作幅度時大時小,粗曠、深沉,自然而豪放。

(樹葉演奏)

舞蹈時的服飾為生活中的服裝,女性服飾色彩艷麗,全部為手工製作。陡岩村彝族女性服飾彝語叫尼蘇米小線,意為女人的衣服,色彩艷麗,以紅色為主調,藍、綠、黑色混雜,式樣、裝飾獨特,穿起來美觀大方,為賈沙地區所獨有。

如今流行在彝族地區的簸箕弦雖殘存不多,但也是彝族人民主要的娛樂形式和文化遺産,是彝族人民生息、勞動和社交不可缺少的表現形式,現在的簸箕弦正在萌發新的朝氣,不再受過去習俗的限制,有的山寨在白天、在曬場也跳,有的還把簸箕弦搬上了舞臺。

(在田間跳起了簸箕弦)

平時,村裏的男女老少聚集到廣場圍成圓圈共舞,不受年齡、人數限制,沒有禁忌,隨時都可以跳,場面壯觀,規模龐大。當地民眾對簸箕弦舞非常喜愛,它是當地村民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可以説是全民性的舞蹈,也是彝族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徵,是當地主要的文藝娛樂活動。(文/李捷 李紋秀 圖/楊成福)

(陡岩村火把節演出舞蹈簸箕弦)

(責任編輯:七彩雲南遠端)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