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央視紀錄頻道攝製組到雲南省紅河州彌勒市拍攝紀錄片《千里江山萬里歌之“紅河蝶變”》。
本次拍攝旨在尋找紅河州出色的民間音樂、探訪獨特的民族音樂文化、尋找動聽的旋律和民族樂器演奏。拍攝期間,攝製組深入到西三鎮鳳凰村,組織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段正榮、省級非遺傳承人梅志宏、州級非遺傳承人王永祥、馬學生、市級非遺傳承人石真學等12位傳承人和民間跳月隊集中展演並拍攝。
拍攝過程中,各位非遺項目傳承人和民間跳月隊積極配合,傾情演繹了《阿細跳月》《造天造地》《男女説合成一家》、阿細情歌對唱、西山謠、啦哩腔等,展現了國家級非遺項目《阿細跳月》《阿細先基》的獨特魅力。
據了解,《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自20世紀40年代起就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搬上了舞臺,曾在國內外許多重要場合演出,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風采蜚聲海內外。2008年,阿細跳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阿細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細人的口傳民族音樂史詩,發源並廣泛流傳于紅河州彌勒市西山地區的阿細人聚居地。阿細語稱“阿細先基”為“阿細諾智”,“諾智”即“歌”或“歌曲”,《阿細先基》就是“阿細人的歌”。“先基”也是曲調的名稱,《阿細先基》就是用“先基調”演唱,內容固定、系統、完整的阿細史詩。2010年,阿細先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李捷 石光蘭)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