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拓開致富路,馨風吹暖小康家”。這是舒城縣山七鎮街道旁新建的移民安置小區2單元一樓大門上貼的一副火紅對聯,映紅了山七鎮柯灣村灰窯組村民黃玉林的笑臉。春節期間。親戚們得知黃玉林搬進了新家,紛紛前來道賀,一起分享入住新居的喜悅。他78歲的老母親看著客廳、廚房、衛生間配備齊全的新房,高興地説:“以前一大家子擠在簡陋的土坯屋子裏,還經常漏雨,做夢也想不到今天能住進這樣好的房子。”
黃玉林一家原來住在大山深處——柯灣村灰窯組,這裡山高坡陡,地瘠水少。春旱、夏雹、秋早霜,一年一季靠天收。惡劣的氣候和貧瘠的土地,讓種地為生的村民,忙活一年也賺不了幾個錢。經濟條件好一點的農戶,在政府引導下,早就搬出大山。貧困戶也想搬,卻沒有能力搬。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山七鎮黨委政府把異地扶貧搬遷作為貧困群眾“挪窮窩、改窮貌、拔窮根”的治本之策。對全鎮分散居住在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滯後、基礎設施薄弱地方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排查,按照“群眾自願、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分配”的原則,在街道所在地謝塝村徵地5畝建起了異地扶貧安置小區,總建築面積2375平方米,總投資350多萬元,搬遷安置了32戶貧困戶。
在異地扶貧搬遷上,鎮黨委政府想得週到細緻。“既要讓貧困戶搬得出,還要讓他們穩得住。”山七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張成順説,“我們在移民小區的選址、設計、規劃、建設、配套等方面都費盡了心思。最後決定採取集中安置方式,選在鎮政府所在地——謝塝村,修建易地扶貧搬遷小區。”除了選址,各項配套設施也同步進行。保證水、暖、電、氣、網的暢通,同時,新建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並配套購置健身器材以及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的銜接,力爭達到城鎮化的建設標準,以便充分調動貧困戶搬遷積極性”。
一項項細化的舉措,將服務做到了群眾心坎裏。走進移民小區,分明能領略到新居的生氣盎然。這是一片開闊的地帶,交通方便,視野開闊,地形平坦。兩棟徽派建築,錯落有致,佈局合理,樓前花園草坪點綴,中間是小型廣場,旁邊設置了公示欄板,脫貧攻堅文化長廊上,一個個電腦噴繪而成的生動漫畫,將黨的關心關懷精彩詮釋。
42歲的施德成,上有年老多病的母親,帶著一個殘疾兼智力缺陷的哥哥,生活負擔很重,分到了75平方米的兩居室,他開心地説:“這小區環境好,綠化美!住進來肯定舒心。我在集鎮幹活,做點開三輪車之類的零活,一天能掙150元。照顧母親、哥哥,養活妻兒,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
不僅要讓群眾住新房,還要讓他們逐步走上致富路。實施移民搬遷不僅是為了滿足群眾生存需要,更是為了他們以後的發展,能夠早日脫貧致富。鎮黨委政府立足搬遷群眾脫貧致富和後續發展,借助産業幫扶、勞務協作幫扶、公益崗位幫扶和資産收益幫扶,積極培育扶貧龍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社,定期開展技能提升和崗位就業培訓,讓貧困戶定向就業更加精準。據統計,移民安置小區32戶,通過公益崗位就業12人,通過集鎮辦介紹就業的12人,在鎮扶貧龍頭企業——古綠緣花木苗木公司就業的6人,一項項惠民利民的長遠之策,讓群眾打消了搬遷之後的後顧之憂,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為城鄉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奮鬥目標夯實了基礎。(李家應)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