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從鑽機工地走出的“大國工匠”

時間:2019-02-14來源 : 中安線上作者 : 尚群 儲著坤 曹辰

“四十年來,認認真真做了一件事情;我一直都在努力奔跑,做一名時代的追夢人。”2月11日上午,安徽省地質礦産勘查局313地質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恒銀如此感嘆。

匠心四十載,不悔夢歸處,朱恒銀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憑藉不懈奮鬥,從一名鑽探工人成長為全國知名的鑽探專家,他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將我國小口徑岩心鑽探地質找礦深度從1000米以淺推進至3000米以深的國際先進水準。

又有誰曾想到,這位和藹而平凡的花甲老人,竟是剛剛走進央視,2018年度的“大國工匠”獲得者,他的身後是一大串閃光的榮譽:全國勞動模範、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不服輸,由“工”磨礪成“匠”

“1976年,朱恒銀從農村被招工來到313地質隊,幹的是鑽探工。鑽探很艱苦,一身泥漿,兩手油污,一年四季工作在荒涼的大山茂林中。為此,部分年輕人看到這條件就背起行李走了。”回憶起40年前的那段歲月,已退休的老同事李延平歷歷在目。

鑽探看似簡單,但操作鑽機卻非易事。鑽進過程中,經常遇到堅硬的岩層、斷層、溶洞以及流沙等地質結構,能否鑽得深且鑽得快,就要看手上有沒有真功夫。

“我18歲參加工作,身體單薄,只能先從搬鑽桿、打泥漿的小工做起。由於文化程度低,學習操作規程和鑽探工藝比其他人更困難,但我不認輸。”朱恒銀説起當年事,記憶猶新。

正是憑著這股韌勁,1978年,朱恒銀考入安徽地質職工大學,學習探礦工程專業。在這裡,他系統地學習了鑽探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他學以致用,研製設計出“水力噴泥漿攪拌器”和“ZD-40型單點定向儀”兩項發明。

“朱恒銀當時是鑽探項目技術負責人,低調謙遜、話語較少,喜歡針對鑽具和鑽探工藝動腦子,一些鑽具經過他的改良,鑽探效率提高好多倍,他是我們眼中的能人。”曾經的鑽機班組同事劉長江説起這事,還忍不住讚嘆。

初嘗甜頭的朱恒銀,鑽探科研興趣一發不可收拾。他率先建立了3000米深部岩心鑽探工藝技術體系,突破了制約3000米深部地質岩心鑽探的技術瓶頸……一系列技術成果,填補了我國地質勘查領域多項空白。

“朱恒銀身上閃爍著工匠精神,他是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實干家,值得每一位職工好好學習。”313地質隊隊長王松根動情地説。

勇探索,鑄就安徽地質“神兵”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行業調整,地勘單位進入了發展的低谷。計劃經濟的地勘任務逐年減少,地勘單位面臨生存危機。

“每人平均工資200元,有時還發不出工資,加上野外工作環境惡劣,很多職工選擇了轉行或跳槽,堅持下來的人寥寥無幾。”提起往事,313地質隊紀委書記彭海輝唏噓不已。

地質鑽探的出路在哪,如何扭轉困境?在思考和實踐中,朱恒銀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咬定鑽探專業技術不動搖,利用鑽探技術優勢,不斷拓展並佔領鑽探新的市場領域。

“在朱恒銀的帶領下,轉變觀念,率先成立了一支專業技術強、作風硬的特鑽工程處。”鑽機負責人蔡正水説:“那時,我們憑藉著國內領先的定向鑽探技術優勢和良好信譽,南下廣州,北赴首都,東進上海、浙江,西挺鄂北,中守南京。在競爭中,創下了輝煌業績,在施工中,打出了特色品牌。”

向市場要效益,必須有自己的“金剛鑽”。在此期間,朱恒銀帶領著團隊一邊抓施工一邊搞科研,先後承擔了上海市三維城市地質調查,主持承擔了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磁懸浮鐵路等國家重點工程基岩標的施工。

“核心技術靠錢買不回來,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最讓朱恒銀難忘的是2003年7月2日,上海外灘董家渡地鐵四號線地面塌陷現場,兩座8層大樓發生沉降和傾斜,近在咫尺的黃浦江防波堤和20層高的稅務大廈面臨威脅。糟糕的是,外請的一支施工隊伍搶險失利。此時,朱恒銀接到了求援電話,險情就是命令,他帶領技術人員火速參加搶險,冒高溫戰酷暑,採用先進技術手段和施工工藝,與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密切合作,經過十個晝夜緊張施工,出色地完成了搶險任務,朱恒銀率領的這支特鑽處隊伍因此被上海媒體稱為“安徽地質神兵”。

高精尖,“攻深找盲”建奇功

俗話説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隨著《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出臺,迎來了新一輪地質找礦。朱恒銀清醒地意識到“攻深找盲、摸底探邊”是時下地質找礦工作的重點,而深部鑽探驗證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他充分發揮自身的鑽探技術優勢,積極申報《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研究》項目。于2008年10月與安徽省國土資源廳簽訂了由他主持承擔的合同項目,科研經費達1200萬元,成為安徽省有史以來最大的深部找礦科研項目。

作為該項目的首席專家和主持人,朱恒銀深感責任重大。探礦負責人張文生説:“朱恒銀的辦公室裏除手提途行箱外,還擺放著工作服、安全帽、深筒膠鞋等裝備,這些物品都是為了出行方便,一但野外遇到技術難題,他就得第一時間趕到。”

苦心人,天不負。該項目最終成功研發了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安全性強的岩心鑽探裝備,解決了制約3000米深部地質岩心鑽探的“無合適設備可用”問題;研發了高強度繩索取心鑽桿及系列取心機具,解決了我國3000米深部地質岩心鑽探“無可靠機具可選”的技術難題;建立了完整的深部地質岩心鑽探工藝方法,填補了我國3000米深部地質岩心鑽探“無一套完整科學高效的技術體系”的空白。創新成果分別獲得2010年、2012年、2015年全國探礦工程“十大新聞”。

該項目成果曾應用於汶川、贛州、霍邱、宣城等全國50余個大型及特大型礦區深部地質找礦、國家科學鑽探、海洋地質鑽探,多次刷新全國地質找礦鑽探孔深紀錄,項目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準。

唯進步,不止步。近年來,朱恒銀不僅承擔了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還把目光瞄準新型清潔能源勘探開發,為積極尋找隱伏礦,開闢第二找礦空間、新能源勘探等方面發揮作用。

傳幫帶,“工匠精神”薪火相傳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創新當中,形成共振效應才是關鍵。”朱恒銀常常感嘆。

近年來,313地質隊工會以全國勞模朱恒銀為帶頭人,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把一批有技術、能發明、會創新的高技能人才凝聚起來,帶動職工積極參與創新實踐,發揮好勞模創新工作室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朱恒銀親手培養破格晉陞了鑽探工程教授級高級工程師3人,晉陞高級工程師5人,工程師10余人,研究生多人,鑽探機班長20余人。目前,朱恒銀領銜的深部鑽探創新團隊的行業技術水準和操作技能,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雖然取得了這麼多榮譽,但是愧對家人太多。年輕時,妻子在巢湖帶孩子,我在大山堅守;現在,孫子在合肥,雖距離不遠,但還是沒有時間抱抱他,我相信家人會理解的……”朱恒銀這樣説道。

(責任編輯:沈曄)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924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