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一村一品”脫貧路 土地生金結碩果

發佈時間: 2016-02-26 16:03:09 |來源: 中安線上 | |責任編輯: 沈曄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條件導致農産品的生産也極具特殊性。

地處華東腹地,大別山東麓、農業資源豐富的舒城縣,因地制宜地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把抓好農業資源開發、實施農業科技扶貧作為貧困戶永久脫貧、走上富裕的根本途徑。近年來,舒城縣圍繞縣域特色育基地、圍繞提高效益創方式,根據每個鄉村的不同情況,發展特色農業種植,扶植農業品牌,積極打造“一村一品”。徽菊、香椿、百合、板栗、茶油、綠色蔬果等種植,推動著農民致富和鄉村産業的發展。近日,記者通過實地走訪,感受著這個縣城不同村落的貧困人民隨著“一村一品”的建設發生的巨大變化。

舒城縣春秋鄉文衝村。

春秋鄉文衝村:徽菊給貧困群眾帶來了經濟效益

淡雅暖鬱、回味甘甜。眼前的這杯徽菊茶,看上去清澈亮潔、澄明晶亮,細細觀察其湯色淡黃而毫無雜質。對於舒城山區的人來説,飲用茶葉早已是習慣,而徽菊這種外來品,正在日益走俏。“聽説飲用徽菊好處很多,現在也慢慢養成了飲用的習慣。”正是午休時刻,54歲的李允松隨手為自己的妻子倒上一杯,“好喝!比皖南當地出産的更有風味!”。如今,李允松成為了村裏種植徽菊的帶頭人。

李允松和妻子以前以種植水稻為生,地少活忙,産量低、收入也低。在李允松看來,種植水稻,一年忙到頭掙的也只不過是功夫錢。兒女雙雙外出打工,家中也只剩下老兩口。“年紀大了水稻也種不了了,沒有收入,也欠下了外債。”李允松説。

2013年4月,春秋鄉文衝村從皖南地區引進了徽菊品種。作為首批徽菊試驗田的農戶,李允松和妻子通過村裏土地流轉的政策,將自己的土地和其他農戶荒蕪的土地整合在一起,經過貧瘠土地的改造、育苗的栽培、農作物的施肥管理,首批試種的10畝徽菊佈滿山崗河邊並燦爛盛開。

“色白、蒂綠、花心小、均勻不散朵,漫山遍野的白色,吸引了很多人前來觀看和拍照”,李允松回憶起徽菊盛開時的場景時,不禁笑逐顏開。

徽菊種植成功了,名氣也漸漸大了。春秋鄉文衝村的徽菊不僅給遊人帶來視覺享受和遊覽歡悅,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更為困難群眾增加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從種植徽菊到現在,李允松已進賬幾萬元,他不僅還清了外債,還添置了很多新的家電。“以前身體不大好,自從種植了徽菊,閒暇時間可以鍛鍊一下,身子骨比之前硬朗了許多。”李允松表示,現如今,種植徽菊就如同“手邊活”,人不累,可以打發時間,還可以獲得可觀的收入。

和李允松一樣,春秋鄉文衝村現有40多戶農家加入了種植徽菊的隊伍中。“種植徽菊每人的年收入均可達到1萬5千元左右。”文衝村黨支部書記文伏生告訴記者,2014年,文衝村已成功整地發展徽菊60畝,2015年又擴大到150畝。按市場最低售價計算,畝産菊花1000斤,均價20元/斤,畝産值2萬元,純收益12000元以上,是種普通作物的15倍。

“徽菊開花期,還可吸引遊客觀賞,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盡可能地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率,又可增加村集體收入和農民增收,減少家庭貧困戶。今年,這一産業吸收了當地群眾就業48人,其中幫扶了貧困戶18人。”文伏生非常看好徽菊種植,“今後要爭取更多的土地,帶動更多的群眾脫貧。”

目前,以菊花專業合作社為龍頭的“企業+農戶”生産、加工、銷售及收益分配一體化規模産業模式正在形成。“另外,我們還將發揮本村的‘農村淘寶店’這一便捷的網際網路體系,拓寬本村的特色徽菊的銷售途徑。”文伏生説。

1  2  3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