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簡歷現24個錯別字引討論:拯救“漢字危機”需借力法律
發佈時間: 2014-09-16 14:08:18 | 來源: 法制日報 | | 責任編輯: 君君
重視不足
楊淑娟平時主要給初二、初三學生進行1至3人的小班教學輔導。她向《法制日報》記者感慨:“現在幾乎很難發現錯別字寫得少的學生了。”
“我讓學生記一個知識點,即便是初三的學生,也很難一次性連貫記完,總是寫著寫著就問,這個字怎麼寫?”楊淑娟説。
她曾專門和家長討論過孩子錯別字多的問題。她問一名初三學生家長,孩子平時查字典嗎?家長回答,家裏從來沒有買過一本字典:“有手機,有ipad,一搜索就好了,幹嘛還要買字典?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錢。”
孩子們在被問及為何寫錯別字時,往往還反問她:“為什麼要記那麼清楚呢?現在用電腦、手機打字,有智慧輸入法,只要打出首字母,片語就出來了。我們為什麼一定要返璞歸真?”
經過一些交流,她得出了答案:當鍵盤逐漸取代書寫後,人們對漢字書寫的重視度在日漸下降。這名80後老師感到納悶,自己在上小學、初中的時候,會因為寫錯別字覺得羞愧,而現在的孩子並不把寫錯別字當回事。
孩子們對漢字的意識很大程度來自於成人,但上述例子已經證明,成人手寫漢字的頻率更低,提筆忘字的程度更嚴重。讓楊淑娟更加焦慮的是,如今學校對於孩子們的漢字書寫教育也在弱化。
“前幾年有的地方就把寫字課取消了,這兩年因為中考語文考試增加了5分字跡分,所以才恢復了寫字課。但是很多時候,這種在課前10分鐘的寫字課會被其他課程佔用。”楊淑娟説,她還記得自己原來上學的時候,試卷上選擇題和填空題比例相當,如今當她試著給孩子們找各地試卷做練習時,她發現填空題比例大大下降,大多被替換成了選擇題。
王寧對漢字有一個十分貼切的描述:“漢字你光看對它沒有親和力,只有自己寫才有親和力,有的時候你不寫,那個字和你隔十萬八千里,你一寫它就到你身邊來了。”
數字化時代,文字記錄方式的確正在發生著變革,鍵盤上“敲字如飛”取代了一筆一畫的漢字書寫。因為長期使用電腦,許多人只能大致記住漢字的形狀,提筆卻無法正確寫出具體部首和結構。“五筆輸入法”把每一個漢字拆成最多四個部分,倒是讓人記住了漢字的基本架構,但寫起字來也難免有時會“缺胳膊少腿”,而更多人習慣使用“拼音輸入法”,往往連漢字的具體構造都記不住。
正因為此,電腦鍵盤輸入被中國辭書學會會長江藍生視為是對中國語言文字使用和傳承最重要的幾股衝擊波之一。
法律手段
“前輩有一句話叫‘敬惜字紙’,就是説有字的紙是不能亂扔的。這種對自己母語敬畏尊重的傳統,現在到哪去找?”在去年召開的首屆中國漢字書寫和傳承高峰論壇上,江藍生滿含惋惜地問台下的聽眾。
她在演講中對一些現象進行了批評:在網際網路空間中,部分網民隨意地以漢字進行調侃、戲謔,歪曲一些字的形音義,解構漢語語法規則,這些漢語表達的不規範性和粗鄙化傾向,正在消解漢語漢字的美感。
她認為,長此以往,作為母語的漢字本體就會退化和異化,它反過來又會侵蝕我們的精神和文化,其惡果已經初步顯現,因此必須倡導寫規範字的風氣。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我國早在2000年10月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002年教育部還出臺了《關於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對中小學為學生寫好漢字創造環境、提供必要條件等提出了要求。
去年8月19日,歷時10年研製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公佈,這是對50餘年來漢字規範整合優化後的最新成果。
對於社會漢字的規範使用,我國的國家通用語言法也有著十分清晰的規定。
然而這一系列法律、規範的完善,並沒有緩解“漢字危機”。
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在一篇關於“推進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創新”的文章中,對此亦表達了痛惜。
他用一系列帶“法”字的句子指出了問題關鍵:“對語言文字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規範標準的宣傳普及力度不夠,人民群眾的語言文字規範意識和法治意識有待提高,語委和相關部門依法行政的觀念意識不夠強,依法管理能力不足,依法管理的體制和統籌協調、執法監督的機制還不健全,對語言文字社會應用的監管不到位,與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
李衛紅提出,要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推進語言文字事業發展。這其中包括做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修訂工作,建立健全語言文字法律法規的監督執行機制,探索並建立運用法律、行政、教育、科技、自律等綜合手段實施督查的新體系。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