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清華錯了嗎?

發佈時間: 2014-07-30 11:13:50   |  來源: 北京晨報   |     |  責任編輯: 君君

 

張立美

透出狹隘與專橫

改革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但對於教育體制改革而言,不僅要積極響應,還要厘清改革是為了誰。因為,教師的職業受眾很具體,用慣例條款去作為續任、解聘標準,容易流於形式,甚至是背離改革初衷。然而,在整個對教師的續任、解聘工作中,清華大學並沒有把最有發言權的學生考評給設計進去,而是按照早制定的“非升即走”或者“非升即轉”“一任了之”,或者“一解了之”。如此把本來可以多側面完善續任、解聘工作給簡單裁量了,難道不是一種狹隘化嗎?

就“非升即走”而言,這種由論文、職稱等支撐起來的“升”,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首先,論文發表載體的功利化、商業化,給錢發表論文,乃至學術不端,找槍手代勞、抄襲之風層出不窮,誰能保證論文含金量?其次,教師教育學生,不僅需要肚才,更需要口才,論文終難代表教學實踐。關於這點,作為對教育教學素有研究的清華大學想必不會不知道,之所以明知道教師之“升”問題多多,卻堅持“非升即走”,這無疑是平時缺乏與學生平等對話,民主缺位慣出的“專橫”結果。

值得指出的是,由“非升即走”透出的這種“狹隘”與“專橫”,並非僅僅是簡單的兩個貶義詞,或者意味著某種偏見和批評,甚至就只是清華大學身上的毛病。這種“非升即走”對今後教師、教育都會産生極大的負面影響,還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時可以想像得出來的是,這種“狹隘”與“專橫”如果長期得不到正視、矯正,不僅會導致我國高校教育人事體制改革進入死衚同,導致好的教師流失,還會無時無刻在透支高校民主、和諧等人文氛圍,使整個校園考核機制瀰漫著浮躁。

賀成

須注意制度水土不服

“非升即走”是大學對教學科研崗教師實行的一種人事制度。該制度在美國的大學被普遍採用。擬申請進入終身軌道的教師的考察期一般為6年,到時必須接受評審,如果通過,同時獲得晉陞和終身職;通不過,一般必須離開尋找新工作。這一殘酷的制度被人形象地稱為“非升即走”。“非升即走”的優點和缺點並存。其主要優點一是大大有利於教師積極進取,發揮他們最大的潛力,從而出好的學術科研成果,二是有利於獲得終身職的教授有寬鬆的學術自由的時間。其主要缺點一是太殘酷,給年輕教師太大的壓力,二是容易導致年輕教師為了獲得終身職而學術科研功利。

粗看上去,“非升即走”是很有利於提高大學尤其是著名的頂級研究型大學的師資和科研力量,但其缺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早已引發美國高等教育界的許多爭議。除了前述兩大顯著缺點,比如一大顯著缺點,那就是有些教授一旦獲得了終身教授的職位,可能變得懶惰起來,而大學則無法因此解聘其,因為終身教授不必接受一年一度的教學、科研考核,聘期一般延續到其退休,同時享受學校特殊津貼,一旦校方要解聘,則會遇到法律訴訟難題。雖然看上去終身教授會為了自己在學術界和大學界的面子,不大會懶惰,但事實上懶惰者大有人在,而大學則很難有對付“不良”終身教授的好辦法。因此,美國一些大學取消了終身教職。

而在中國大學,實施“非升即走”制度,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需要認真對待,那就是“非升即走”會促使教師更少地關注、投入教學,而更多地關注、投入科研。進一步來説,從學校內外環境來講,“非升即走”這項制度在中國的落地必然會艱難、複雜。因為終身教授是用預備期間或之前的學術成果、基金貢獻和承擔多數人慘遭淘汰的風險而換來的,所以説,終身制顯然是一個對年輕人極為殘酷的制度。而美國實施這項制度的特殊性在於,大量的外來博士和博士後已經成為能夠施行這項制度的先決條件——即使被淘汰出局,仍有不錯的前途,可以去美國的公司或回國參與競爭。而中國則尚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有多少足夠聰明的本國年輕人願意賭一把呢?

胡樂樂

●如今這社會,誠信度不高,而多元評價機制還遠遠談不上成熟,在這種情況下,我倒覺得,“分級流動”、“末位淘汰”的人事制度反而變成為公平正義的象徵了。

——張科

●無非是一種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博弈、妥協後的選擇。

——向兵

●沒有一項改革是輕而易舉的,關鍵是要有監督制約機制。

——劉志遠

●任何新舉措,都是利弊兼有,不能因為有反對意見而違背初始的規矩。

——謝立群

●關鍵是要把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標準轉變為重教學輕科研。

——鄒大為

●清華大學用“非升即走”條款趕走兩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的做法並沒有過錯。畢竟離開清華大學的這兩位老師當初入職清華大學時,就已經接受了“非升即走”條款,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

——王志同

●既然是清華大學出臺的制度,那麼每一位清華大學的老師都應遵守,不能有例外。當然,今後可以適當引進學生評議等環節。

——梁和東

●沒有一個制度能夠真正公平。

——張群會


     1   2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