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社會期待與現實困境

發佈時間: 2014-07-14 14:30:57   |  來源: 中國科學報   |   作者:王卉   |  責任編輯: 君君

 

提高地位,引導分流

初中教育及高中教育分流,這是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基本規律。不但可以較好地調配勞動力結構、配置教育資源,而且有利於高等教育結構分層。

“我們看待問題往往是孤立、片面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鄭也夫表示,“應該早日打破城鄉戶籍制度,戶籍制度不打破,技工的社會地位不會得到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也不會得到提升。這樣就不會吸引很多學生和家長。”

鄭也夫認為今天技工的大多數,來自農村。如果職業學校的學歷能幫助畢業生改變身份,會改變很多農村學生的選擇。如果變成一個開放的社會,城市向農村人開放,城市的一切權利待遇他們都能夠享有,技工的社會地位還會得到提升。

有一項統計部分印證了這一説法:60%的高職學生來源於農民或農民工家庭,41%的高職學生來源於初中或初中文化水準以下的家庭。

北京百年職校理事長姚莉表達了類似觀點:在當前農民大量進城以及城市化進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應該説職業教育的主要對像是農民。因為,進城農民如果沒有掌握相應的就業技能,不僅會對城市造成很大負擔,自身的生存狀況也堪憂。

4月份,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即將出臺方案,未來高考將按技術技能人才和學術型人才分類,其中前者注重技能加文化知識,後者為現行的普通高考。魯昕同時透露,教育部將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類型轉變的工作。

要想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鄭也夫認為還應該有豐富多彩的文體生活,諸如歌咏、跳舞、話劇、球類、田徑,甚至看小説等。很多學生年齡還不大,還未到成為職業工人的年齡,他們應該一邊在企業學藝,一邊在學校愉快成長,也讓職校生活與高中和大學構成鮮明的對比。

大學的學習很緊張,對有的同學來説還挺枯燥,鄭也夫表示,職校就應該玩得很愉快,也學點真本事,還能就業,不願意去讀書的人就會覺得,這裡挺好。

在此基礎上怎麼吸引城市孩子進入職業中學?鄭也夫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城市的孩子也不是人人都喜歡讀書的,家長大部分都希望孩子去深造、去學習,事實上有些也學不動,不管一本、二本、三本,應該讓大學畢業生畢業後的真實就業狀況,在社會上不斷曝光,讓公眾知道,就是讀了大學,不見得能找到工作。特別是上三本,找工作很困難,很多企業就不要三本的人,把這樣的資訊真實地反饋給社會,這樣就會扭轉很多孩子的意願,如果他們考試成績不太好,就不用進入三本,不用進高校,而直接進入職業學校。

讓職業教育更有效

“職業教育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不是靠課堂,而是靠在現場、在車間和與車間等同的一些實踐單位裏練出來的。”鄭也夫認為應該老老實實學習德國的職業教育經驗,不應該單獨由教育部來領導或者運作,應該由教育部和其他産業部門聯手。

在6月26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魯昕在介紹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情況時介紹,一方面是修訂《職教法》,以及要有配套文件,同時宣傳典型案例,促進社會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以此來提高職業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另外還要制定校企合作促進辦法。

而在《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也提出來要引導企業成為重要的辦學主體。

魯昕介紹,《決定》細化了32項具體任務,分別由20個部門來落實。

從時間安排上,鄭也夫建議,職校學生從入學開始,一週五天中應該有三天在現場,兩天在學校的教室,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大部分時間在課堂,最後一個學期才去現場。“一開始就是要教一門真實的手藝,一邊學點知識理論,一邊去做一點兒,水乳交融,那樣的學校才真正是職業學校。”

在去年出版的《吾國教育病理》一書中,鄭也夫就談到,我們的職業教育在分流功能上的失敗,既有職教自身的問題,也有社會的原因。就社會而論,德國人建立了棗核型社會,技工的收入與社會地位不遜於大學學歷持有者,所以很多中小學生願意分流到職業學校。就職業教育自身而論,我們沒能有效地貫徹德國職業教育中教室與車間的有機配合,學生沒能學到紮實的技能。要想提高職業教育的效果,必須立足於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


     1   2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