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展示小鎮動態 示範小鎮 政策研究 小鎮對話 産業經濟 品牌産品 節慶活動 旅遊文化

 

雲南:把特色小鎮建設得更特更美

發佈時間: 2018-07-04 |來源: 雲南日報 |作者: 朱婧等 |責任編輯: 君君

本報美編張維麟畫

話題

《中國特色小(城)鎮2018年發展指數報告》近日發佈,雲南五地入選中國“50個最美特色小鎮”,分別是紅河州建水縣西莊紫陶小鎮、普洱市思茅區匯源小鎮、普洱市思茅區普洱茶小鎮、文山州文山市古木三七小鎮和昆明市呈貢區鬥南花卉小鎮。這些入圍的小鎮有何特色?對我省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有何啟示?如何平衡好保護與開發的關係等等,本期圓桌論壇,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些話題。

打牢産業發展這個基礎

近日,我省有五個地方入選中國“50個最美特色小鎮”,讓人欣喜。據了解,本次評選是通過考察研究特色産業引領、人居功能聚合、文旅元素魅力三個方面15個指標的數據,用量化的指數形式直觀地反映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特色小(城)鎮“産、城、人、文”四位一體融合發展的狀況。

按照以上標準,不難發現我省這五個地方都具有比較鮮明的特色。紅河州建水縣西莊紫陶小鎮、普洱市思茅區匯源小鎮、普洱市思茅區普洱茶小鎮、文山州文山市古木三七小鎮、昆明市呈貢區鬥南花卉小鎮,都從自身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出發,發展了支撐性較強的産業,展現了各自的文化特色,打造了自身産業、良好的生態、宜居宜業的環境。

特色的生命力源於産業的發展。近年來,各地掀起建設特色小鎮的熱潮,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和例子,也有需要避免的問題和傾向。總體來説,成功的經驗做法多是從“激發內生動力”入手,在“特”字上做文章,規劃發展路子,取得了成效。例如,我省此次入選名單的鬥南,目前已經形成國內最集中的花卉産業集群發展區,有2000余家花卉經營及物流企業蓬勃發展,形成了花卉種植、包裝、交易、冷鏈物流、科技研發、人才培訓、花卉工業、旅遊等全程標準化的現代花卉産業鏈。鬥南從滇池南岸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成為亞洲鮮花重鎮,花農也轉變了身份,通過賣花、做仲介、做物流、做包裝,收入大幅增長;鮮切花交易市場設施不斷完善,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讓這裡的生活環境、服務水準得到了顯著提升;鮮切花産業讓鬥南聲名遠揚,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圍繞花卉産業這一根本,鬥南以産業發展築根基、強帶動,實現了生産、生活、居住、文化等功能的同步提升,以及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

鬥南有鮮切花,紅河有紫陶,普洱有好茶,文山有三七,各個地方因地制宜,打造出獨特的産業生態,形成規模效應,發揮集聚優勢,做到了“以産立鎮、以産帶鎮、以産興鎮”,既有效帶動了當地工農業發展,又帶動了鄉村旅遊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升了當地群眾生産生活水準。

可以看出,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應當突出主導産業帶動,深挖每個特色小鎮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特色産業,研究思考“發展靠什麼”,才能實現“特色是什麼”。特色必須依託于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來體現,而産業是源頭活水。基於我省優勢條件,期待更多特色小鎮涌現出來,不僅做好“特”字文章,更以高水準的規劃推動特色小鎮實現高品質發展。(朱婧

堅持以人為本這個目標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特色小鎮的特色都是最突出的、最受大家關注的部分;但從人類居住生活這一角度來看,作為主體部分的小鎮建設也很值得重視。事實上,不管如何“特色”,如何“最美”,小鎮作為人類的一種聚居地的這個基本定位並未發生根本改變,主要功能仍然是滿足區域內乃至更多居民的衣食住行用等需要。所以,建設特色小鎮應堅持以人為本,圍繞人的合理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謀劃實施。

以人為本建設特色小鎮必須聚焦産業。産業興則百業興,百業興則民富足。貧窮的美麗不值得倡導,只有通過大力發展産業,人人安居樂業,家家和諧平安才是最美的風景。雲南本次上榜“中國最美特色小鎮”的5個小鎮都具有鮮明的産業特色,從紫陶到普洱茶,再到三七、花卉,無不是具有地方優勢的知名産業。固然,這與《中國特色小(城)鎮2018年發展指數報告》中採用的産業比重較大的評選標準有很大關係,但也反映了當前我國特色小鎮建設的趨勢所在。

近年來,特色小鎮建設在全國各地一片火熱,其中不乏成功案例,如烏鎮、古北水鎮等。當然失敗的嘗試也不少,歸結起來,缺乏現代化、專業化、高端化的特色産業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這些地方所謂的特色産業僅僅是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大集合,各種“特色”的累加,大而不強,産業體系極為脆弱,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缺乏足夠的競爭力。事實上,有特色不等於就發展得好,特色優勢要轉化為産業優勢、發展優勢,不能只考慮特色本身,還需從市場需求、技術應用、服務理念、品牌打造等方面綜合著力,通過更好滿足人的需要,更大程度地彰顯地方特色,進而形成優勢品牌。

以人為本就是在謀劃、規劃建設特色小鎮時,應把人民的社會需要放在重要位置。實際上,特色小鎮的目的在於宜居宜業。圍繞這個目的,謀劃建設時起碼應有這些方面的考慮:要有特色鮮明的現代産業體系,讓居民有較高且穩定的收入;要有健全的公共設施,保障居民衣食住行用及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權利;要有自由有序的發展環境,輕鬆舒適的生活氛圍,不斷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真正把人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才能切實防範特色小鎮建設異化為簡單的房地産開發,以及其他一些偏離初衷的做法,保證其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

以人為本建設特色小鎮還應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開發和保護的關係,營造優美的生態環境。以人為本就意味著發展不能以犧牲自然生態為代價,而是要與之實現一種更高層次的和諧共存。特色小鎮作為一種新興的綜合發展載體和平臺,其産業應該是特色、現代、可持續,並且能夠與區域自然、人文環境有機地融合,甚至自然與人文環境本身就是一種産業要素,構成一種讓人嚮往的、獨具魅力的新型生活空間,使人民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余國鵬

提升發展環境至關重要

去年6月,雲南省發改委公佈雲南省特色小鎮創建名單,昆明鬥南花卉小鎮成功入圍雲南省創建全國一流特色小鎮名單。按照相關規劃,鬥南將依託聞名中外的最大鮮切花市場——鬥南花卉市場進行區域開發。

鬥南作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鮮切花交易市場”早已美名天下揚,以最大花市帶動旅遊業發展可謂順勢而為,但建市場和搞旅遊畢竟不是一回事,其中需要解決諸多難題,包括在規劃中平衡好保護與開發的關係。

鬥南由於花市興旺,人氣自然興旺。不過,到鬥南扎堆的多為生意人,儘管有周圍的市民常來購花,但還算不上吃住遊購一體的旅遊行為。查閱昆明本地遊的訊息,並沒有鬥南賞花遊這個項目。

在我看來,鬥南長期以來花市熱而花遊冷,與旅遊環境的營造有很大關係。遊客最青睞的旅遊目的地離不開奇特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鬥南鮮花交易固然可算一奇,但除了花店較為引人駐足外,鮮花交易大廳和鮮花夜市顯得過於現代化、標準化,像個鮮花密集的股票交易場所,並不適合團隊遊覽。而花市周圍農田裏的鮮花都被大片白花花的塑膠大棚籠罩著,難覓可近距離親密接觸的花海,令人遊興頓失。所以,鬥南雖有亞洲最大花卉交易市場的品牌,卻未必就能夠以此吸引大批遊客,除非有足夠的鮮花遊配套項目。與之相比,安寧市擁有千畝玫瑰花田,每當花開之時遊人如織。滇池邊的撈漁河濕地公園也把鮮花遊玩得風生水起,相繼推出鬱金香主題遊和劍麻主題遊。宜良的端陽花街,已有四百多年曆史,實際上更像個大型的鮮花選美活動,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主要就是為了在鮮花大道上行走一番。看來,打造鮮花旅遊小城鎮,還要在鮮花觀賞平臺的建設上下功夫。

鬥南花卉小鎮在對鄉村環境進行提升改造時,可保持和恢復原生態景觀,增加開放花田,同時為提升文化品位,可建設花卉博物館、花卉美術館、花卉職業技術學院、花卉農家書院等。有花界人士認為,隨著昆明南火車站通車和未來昆明到成都、重慶等地高鐵的開通,以及橫穿鬥南片區的地鐵4號線預計在2020年通車,將給呈貢的發展及鮮花旅遊帶來新機遇。遊客中午可在成都、重慶吃火鍋,下午到鬥南開始賞花、吃花、睡花房、洗花澡、喝花飲……未來的鬥南鮮花旅遊項目確實應該想得這麼細,並儘快抓緊落實。一條旅遊線要成為精品,既需要一個特色主題,又得有跳出主題之外的意外驚喜,尤其需要在提升業態和發展環境上做足文章。

一花獨放不是春,昆明鮮花旅遊市場不妨與昆明城市旅遊的知名景區石林、九鄉、轎子雪山、西山及世博園等進行融合,讓遊客有更多玩場。同時,以鬥南為核心的鮮花旅遊要擴大影響力,不能靠單打獨鬥,需要和其他“小夥伴”形成連片開發之勢。其實近年來因國內外鮮花市場需求旺盛,晉寧、石林也成為新的鮮切花種植基地,未來也許還會出現新的花卉小鎮,對此應提前謀劃,將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工作引向深入:在大特色中盡顯小特色,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共同壯大“特色經濟”,持續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易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