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開啟城鎮化3.0版 特色小鎮將成為重要載體
我國城鎮化進程將開啟3.0版。《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我國城鎮化已從資源、要素、産業向城鎮集中的1.0,城市病顯現的2.0,進入城市功能疏解的3.0時代,並將通過鄉村振興、特色小鎮、城市化多政策、多手段實現。
據權威人士透露,我國城鎮化發展路徑正在轉向城市資源産業要素向外擴散。“城鎮化1.0是我國城市發展的初始階段,資源、要素、産業都向城鎮集聚。隨後,城市數量增多,人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同時污染、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接踵而至,城鎮化進入2.0時期。”
上述人士表示,城市病對生活品質的提高起到抵消作用,這也意味著城鎮化路徑必須改變。“城鎮化將從過去一味向城市集中,轉向將城鎮集中的功能向周邊擴散,向小城鎮、小城市擴散,這也成為城鎮化3.0的重要表現。”
具體來看,城鎮化不再僅僅是農民上樓、入城這一單一手段,而是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特色小鎮為主要抓手。其中,鄉村振興將對我國未來一段時間內“三農”問題影響深遠,既是農村産業的振興,又重在農業的振興。特色小鎮,則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總思想引導下,成為城鄉融合發展,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基石。
“特色小鎮是鄉村之頭、城鎮之尾,處於中間位置,同時其也處於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中間。因此,特色小鎮將成為城鎮化3.0中承接功能轉移的重要載體。”上述人士説。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也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我國的城鎮化需要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關係,而要形成這樣一種關係,小城鎮和特色小鎮的發展毫無疑問將會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和作用。
徐林認為,小城鎮和特色小鎮作為連接城市和鄉村的紐帶,是城鄉之間一個很重要的緩衝地帶,應當吸納更多的城鄉人口。而特色小鎮建設,有利於形成創業和創新的平臺,真正培育構建一個産、城、人、服緊密融合的一個新型城鎮。
事實上,現階段多省啟動特色小鎮培育創建工作。全聯房地産商會特色小鎮分會首屆年會發佈的《2018中國特色小鎮白皮書》介紹,目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有23個地方政府啟動了特色小鎮培育創建工作,其中發改委牽頭的有19家,住建廳牽頭的有4家(四川、湖北、吉林、內蒙古),僅北京、新疆、上海、河南、山西、貴州、青海、西藏8個省市尚未啟動。
“雖然各地涌現不少有特點的特色小鎮,但也出現‘盲目跟風’。”徐林指出,特色小鎮建設出現了運動化的趨勢,成了政府的任務工程、政績工程,容易産生揠苗助長的效果。
徐林表示,此前四部委發文對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進行統一的規範,避免盲目建設,防止千鎮一面。要防止在這個過程中出現新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也要防止政府的大包大攬和加劇債務風險。
對此,前述權威人士也表示,特色小鎮需避免規模的不合理擴張,並符合一定的條件標準。“目前很多特色小鎮只有一家企業,這是不可以的,打造特色支柱産業是特色小鎮的命脈所在。”
未來對特色小鎮的認定或將標準化。該人士指出,特色小鎮面積應把握在3平方公里左右,打造20個左右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每個企業平均可帶來4億元左右財政收入,特色小鎮就業的員工年收入應該達到6萬元左右,小鎮吸引人口5萬人左右。“這樣的特色小鎮一定是可持續,一定是有競爭力的,也一定是有生命力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首個建設特色小鎮的浙江省,日前出臺全國首個地方版《特色小鎮評定規範》。規範明確特色小鎮,相對獨立於城市和鄉鎮建成區中心,原則上佈局在城鄉結合部。規劃面積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設面積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記者 梁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