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塘棲:運河穿越時光
杭州余杭塘棲作為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重鎮,素來有著運河大南門之稱。2010年之前,法根糕點、朱一堂,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産——清水絲綿、傳統評書、箍桶等商號分佈在塘棲鎮的東南西北。
水北街上曬太陽的狗
2010年開始,包括“百年匯昌”在內的數十家商號入駐塘棲水北街。這些年,有著數百年曆史的老字號與古鎮處得相得益彰,他們要在運河邊守護這些老底子最精髓、最原汁原味的東西。
守護:
運河古鎮邊是老字號的最好歸宿
越過廣濟橋,往北走上20米,便是老字號“百年匯昌”的門店。“2010年政府動員我們入駐古鎮的時候,很多老字號有過猶豫,”匯昌的老闆虞銘告訴錢報記者,“但是,我覺得運河古鎮邊是老字號最好的歸宿,如今生意越來越好就是最好的證明。”
“因為有了廣濟橋,才有了塘棲昔日的繁華,也因為有了廣濟橋,才有了塘棲現在的再次騰飛。”虞銘告訴錢報記者,自打運河開埠以來,塘棲一直是個商業的天堂,春季經營繭絲,夏季經營瓜果,秋季經營大米,冬季經營魚蝦,“古鎮裏至今保存著一家水北糧站。”
虞銘身後,兩個阿姨捻起粽葉,慢條斯理地包裹著粽子。舖子最裏面有一個土灶,鍋里正冒著熱氣,飄來淡淡的粽葉香。“這裡是門店,往裏面走有個體驗區,每逢週末我們就開展一些體驗活動,教孩子用傳統的模具做糕點,了解塘棲和塘棲的傳統文化。”
去過塘棲的人對這個江南古鎮最深的印象莫過於廣濟橋、古鎮的弄、美人靠,還有那尊氣勢磅薄的乾隆禦碑。不過錢報記者的印象卻是兒時記憶裏的枇杷、粢毛肉圓、板鴨,還有法根家的綠豆糕、小桃酥、雲片糕……時至今日,它們的包裝和口味還是30年前的樣子。
塘棲的水北街就像河坊街,匯聚了余杭當地的各類特色美食。這條明清古街不長,這頭走到那頭不過700來米,一側傍河,一側是古色古香的木板排門式老建築。
這幾年,塘棲發展勢頭迅猛,加上運河綜保項目的大力推進,小城市建設日趨成熟。“大運河申遺成功後,希望塘棲能保存它那份古鎮風貌,與老字號一起流傳下去。”虞銘説道。
打造:
讓運河、文化、旅遊一直活下去
保護塘棲古鎮對於保護大運河世界級文化遺産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早在2008年,以廣濟橋兩岸暨塘棲鎮中心區5.87平方公里範圍為重點的運河余杭段綜保工程就已啟動。
“經過保護清理後,現在廣濟橋附近的水域已經很清,還種了很多水草用於生態治理。現在的運河不如舊時那般熙攘,不過反而更能感受到她的寧靜致遠。”塘棲鎮鎮長王耀平告訴錢報記者。
王耀平介紹,近年來,隨著運河綜保工程的推進,水北、水南、市河東街等古建風貌已經基本恢復,互補共生的産業格局逐步形成。同時,穀倉博物館、余杭方志館、運河申遺館、小城市規劃館“四大場館”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古鎮景區已完成4A級景區創建,隨著雷迪森穀倉莊園酒店的營業,一個集“文、遊、娛、商”為一體的旅遊綜合體已初見雛形。古鎮相關負責人告訴錢報記者,“後申遺時代,保護運河還將繼續,我們要讓運河、塘棲的文化和旅遊一直活下去。”
延續:
讓遊客來了便不願意再走
塘棲鎮從2016年開始申報創建省級旅遊風情小鎮,王耀平覺得無論是創建風情小鎮,還是從旅遊資源角度來説,塘棲都具備良好的先天條件。“首先是超山風景區,吳昌碩墓和金石文化都在這裡;其次是廣濟橋,這座運河上唯一一座7孔石橋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第三是丁山湖自然濕地。”
“塘棲濕地整個水域面積約1638畝,它和西溪濕地不同,追求的是一種水鄉原生態。塘超小徑則是一條串聯了超山和塘棲古鎮兩大景區,總長約20公里的濱水步道和山林步道,既可徒步,又能騎行,不僅最大程度地便利當地居民,也能讓遊客體驗到更原汁原味的水鄉生活,濕地旁住著農家,門前種著小菜。秋天來,沿道就能看見簇簇蘆葦,水面上常有搖櫓晚歸的漁船。今年,塘棲著手打造生態濕地水上游線,巧借“治水剿劣”東風,與塘超小徑陸上游線交相呼應,增添旅遊樂趣。”工作人員告訴錢報記者。
“塘棲鎮的建設不是為了打造景區而為,而是在建設過程中,把旅遊元素融合進去,再加以生活配套,讓遊客和本地居民可以自然和諧相處。塘棲就是要讓大家覺得這裡不是一個暫時逗留地,而是能住下來並且願意再來的目的地。”王耀平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