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助力崑曲傳承
昆山巴城老街上的崑曲演出。資料照片
日前,一群遊客走進了位於江蘇昆山巴城老街橋堍的俞玖林崑曲工作室。這不是一群普通的遊客,他們都是“崑曲迷”,從北京、重慶等地趕到巴城,參加“大咖到·相遇王振義”知名崑曲演員分享會,為的是一睹俞玖林和王振義這兩位崑曲界“南北當家小生”的風采。
“大咖到·相遇王振義”是俞玖林崑曲工作室新年以來的第3場分享會,也是工作室成立以來的第6次現場直播。由於現場最多只能容納四五十人,分享會採取網上直播的方式,當天收穫直播流量2.4萬人次。半年多來,6場直播累計流量超過32萬人次。俞玖林告訴記者,2017年,工作室將邀請更多全國崑曲院團的知名演員來舉辦分享會,“戲要傳承,觀眾也要傳承,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推廣崑曲、培養年輕觀眾的途徑。”
在分享會現場,記者還見到了作家楊守松。“傀儡湖畔崑曲興啊!”楊守松感嘆,崑曲興衰的每一個節點,都有巴城人的身影。600多年前,崑曲從昆山巴城鎮的傀儡湖畔發源,顧阿瑛在巴城築玉山草堂,廣邀天下文人雅集,“昆山腔”由此形成。後歷經客居巴城的魏良輔改良成昆山水磨調、梁辰魚寫《浣紗記》完成了崑曲到昆劇的轉變,以及吳粹倫與一眾志同道合之人于1921年成立“昆劇傳習所”,培養了崑曲的“傳”字輩學員,包括如今活躍在崑曲舞臺上的知名演員俞玖林、顧衛英等,都是從昆山巴城開啟了“崑曲之旅”。
談起巴城鎮的“崑曲特色小鎮”建設,楊守松歸結為12個字:“歷史遺存、政府主導、民間給力。”
2015年底,江蘇省提出要通過“十三五”期間的努力,打造100個左右特色小鎮。巴城于2016年初提出打造“崑曲特色小鎮”。巴城鎮黨委書記谷文華説:“巴城打造‘崑曲特色小鎮’,可謂水到渠成。但在借鑒浙江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的特色小鎮打造路徑與別的地方應有所區別。巴城的‘崑曲特色小鎮’建設,就‘特’在文化上。因此,我們首先要把‘崑曲特色小鎮’600年曆史文化的底蘊彰顯出來,通過有形的載體建設,大力普及崑曲知識、培養崑曲‘擁躉’,這是特色小鎮得以發展的‘軟實力’。”
與俞玖林崑曲工作室東西街相望,楊守松的工作室也位於巴城老街,名喚醐途樓。他最近兩年埋頭在工作室寫作《崑曲大觀》,新作共六卷240萬字。“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再用幾個小時,就能完成最後一部分校對工作了。”在這之前,他的30萬字長篇報告文學《崑曲之路》獲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大美崑曲》對1921年昆劇傳習所成立以來的重大事件做了記述,入選全國最高文化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如今,楊守松工作室、俞玖林工作室、水磨韻崑曲展廳相繼入駐這條古樸的老街,為老街注入了新的活力。街邊老宅裏時不時會傳出婉轉的笛音、纏綿的水磨腔,那可能是“緣源曲社”一週一次的拍曲活動,也可能是俞玖林團隊在為石牌中心小學“小昆班”的孩子們授課。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小昆班”在內的“小梅花戲曲團”,已經有24名優秀學員被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戲劇院校直接錄取,僅上海昆劇院就有5位骨幹演員是從“小梅花戲曲團”走出去的。
台灣漫畫家林政德,根據“小昆班”的故事,以“動漫+文創”的方式,打造了我國第一部崑曲題材3D動漫《粉墨寶貝》,在央視及各大衛視熱播,其衍生産品手機殼、滑鼠墊等受到了“崑曲迷”的熱捧。被崑曲之美感染的,還有巴城企業家沈崗,他自費購買大量古籍善本,恢復重建了顧阿瑛的玉山草堂24景,並創辦了《玉山草堂》雜誌,由他出資、江蘇省昆劇院創作的新編昆劇《我的“浣紗記”》在玉山草堂首演,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政府與民間聯手做好崑曲的保護與傳承,使得特色小鎮的打造有了紮實的文化基礎。“崑曲特色小鎮,一定是一個深挖本地歷史文化、獨一無二且不可複製的、文旅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鎮,也一定是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谷文華認為,巴城境內擁有5000多畝湖泊,有陽澄湖、傀儡湖兩大水源地,在蘇南獨一無二,“如何在崑曲文化的基礎上疊加農耕文化、漁家文化,發展休閒觀光遊,以及如何運用良好的文化品牌吸引科技界創新型人才團隊落戶巴城,提升特色小鎮的産業層次,這是我們目前正在著力思考並付諸實踐的兩個方向。”
今年十月巴城將舉辦重陽曲會,“屆時,不僅有全國巴城籍崑曲演員的專場演出、海內外崑曲社交流演出,還會有一場高規格的玉山雅集,《崑曲大觀》《傳字輩年譜》都將舉行首發式,這可是我們巴城‘崑曲特色小鎮’的年度盛事。”谷文華説。
(本報記者蘇雁)
相關文章